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孩子做一點事,他就跟你講條件,這點怎麼破?

讓孩子做一點事,他就跟你講條件,這點怎麼破?

小孩子既聰明又狡猾,一旦他們發現了成年人言行的「漏洞」,就會立刻學習了拿來己用。

從三四歲開始,爸爸媽媽們會逐漸發現,話已經說的很利索的小傢伙們,開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了,並且試圖去爭奪被爸爸媽媽抓在手裡的控制權。

一旦你希望他做點什麼事情,他就開始打起「小算盤」,和你談條件。爸爸媽媽驚呼,天哪,那個乖乖的小白哪裡去了,什麼時候學會和大人講條件了呢?

01

「媽媽,你讓我玩手機,我才吃飯!」

「你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不做作業!」

「爸爸,你讓我看下電視,我再去洗澡,我保證看完了就去洗。」

當孩子們明白家中是大人們掌握大權的時候,他們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跟大人講條件。

家長們非常苦惱,做任何事情都講條件可不是個好苗頭。

可是.....

孩子講條件的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呢?

「你好好學習,我就給你買變形金剛。」

「你只要把這碗飯都吃完,我就讓你看電視。」

「只要你這次比賽得了前三名,我就答應你買遙控飛機。」

原來如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懶得去耐心的反覆溝通,簡單粗暴的用獎勵來「鼓勵」孩子。

長期用這種「講條件」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現在孩子們只是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嘛!

孩子們經常用講條件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次兩次,爸爸媽媽們覺得還可以接受,於是孩子們嘗到甜頭了,就會繼續使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並且不斷的將條件提高,然後輪到父母們吃不消了,開始苦惱:

為什麼我的孩子做一點事情就喜歡講條件呢?

02

父母們要經常思考一些問題:

為什麼我的孩子喜歡講條件?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不聽我的話?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容易發脾氣?......

當父母們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應該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我到底做了什麼,使我的孩子變成這樣?

是我示範了錯誤的榜樣嗎?是我沒有尊重孩子嗎?是我太過於心急了嗎?......

父母們希望鼓勵孩子,或者疲於應付孩子,只想快點讓他做到自己要求的事情,而沒有好好去思考讓孩子做一件事情或者去學習的意義和道理。

對於孩子來說,做一點事情就可以得到好處,自然是很樂意的,於是結果看起來是雙贏。

這種用講條件的方式去「刺激」孩子得到雙贏的結果,只會起到暫時的作用,而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孩子每次對家長講條件,家長妥協以後,都會再一次強化孩子講條件的意識。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務必讓孩子了解到他做這件事情是他應該做的,沒有條件,不講條件。

孩子一旦習慣於在無條件的情況下去做事情、去學習,就明白他該幹什麼,而不是憑藉條件的「刺激」。

03

對待孩子的「條件」,父母要強硬一些

對於孩子喜歡講條件這件事,葉麗媽媽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我們夫妻倆在孩子兩歲的時候,一起出國念了三年書,把孩子放到外婆那裡養。

回來以後孩子都五歲多了,一回來我就發現,跟孩子溝通不順暢,讓孩子做個什麼事情,都跟我講條件。

可能因為孩子從小跟著外婆長大,老人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知道用獎勵去哄孩子,孩子也習慣這樣對外婆了。」

「有一次,葉麗正在玩玩具,我喊她吃飯,喊了兩遍遍她都不去,玩入了迷。我有點生氣,因為吃完飯她還要練鋼琴。

但我還是耐著性子跟她好好說,她倒好,反過來跟我講條件,說吃飯可以,但吃完以後還要玩玩具,不然就不吃飯不練鋼琴。」

「我告訴她,吃飯是為了讓你身體棒棒的不生病,如果你要繼續玩玩具,那就不吃吧。葉麗沒把我說的話當一回事,繼續玩玩具。

我也沒催她,等她肚子餓了想起來吃飯的時候,我已經把餐桌收拾乾淨了,她一看見沒吃的了,就開始大哭,跟她爸爸告狀。她爸爸心軟,說怕孩子餓壞了,給她再煮一點東西吃。

但是我阻止了,我告訴葉麗,該吃飯的時候,你要玩玩具,所以錯過了吃飯,媽媽已經收拾好了,今天沒辦法了,明天記得按時吃飯吧。」

「葉麗非常生氣,連鋼琴也沒練,結果第二天上鋼琴課,彈的不順暢,被老師也批評了一頓,很沮喪。

我安慰了她,並且告訴她很多事情是必須要去做的,比如吃飯,自己吃飽了很舒服,比如練琴,彈好了會很有成就感,

這些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如果自己不願意去做,最後就像這次,餓的是自己,被批評的是自己,划得來嗎?

打那以後,葉麗講條件的毛病漸漸的就減輕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也是家長不斷妥協造成的,孩子們會不斷的去試探父母們的底線在哪裡,所以家長不能一味的退縮,該強硬的時候一定要強硬。

當然,這種強硬並不是兇巴巴的去斥責孩子命令孩子,而是用策略用行動來讓孩子明白,適當的時候也要讓孩子自己承擔一下後果。

04

激發孩子的興趣

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去做事和學習

家長和孩子講條件,用物質來刺激,或者孩子和家長講條件,來滿足自己的目的。

都是出於「外部動機」,一旦失去了「外部動機」,孩子們就喪失了去做事去學習的理由,自然就不會想去做。

比如說,父母們喜歡對孩子說「你今天背兩首詩,我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於是孩子很期待的去背了兩首詩。

下一次,父母們又要孩子背詩,由於有了上一次的獎勵,孩子很期待這次也有獎勵,但父母們不可能無限制的給孩子買玩具,於是這次沒有獎勵,孩子們一看期望落空了,就不願意背詩了。

所以父母們要把這種「外部動機」轉換為孩子的「內部動機」,想辦法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發自內心的自願去做,去學習。

並且儘力去保持孩子們的興趣,孩子們才會把主動變成一種自覺,一種習慣。

05

多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

其實父母們可以觀察一下幼兒園和培訓班老師的做法,一旦孩子們表現的比較好,老師們並不會給予物質的獎勵。

而是會給小朋友貼個小紅花,表揚並且鼓勵孩子,可孩子們卻非常非常開心,因為他們感覺得到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了肯定,於是他們會固化自己良好的行為。

這種小紅花的獎勵就屬於精神上的獎勵,是讓孩子們感覺自己很棒,能夠提升自己自信心。

類似的精神獎勵還有父母的擁抱、親吻等等。

父母們平常多給孩子們一些精神獎勵,對改善親子關係有好處,同時也能夠增加孩子做事情和學習的「內部動機」。

因為精神獎勵激發了孩子內心的動力,於是孩子們下一次再出現同樣良好表現的可能性的幾率就會提升。

物質獎勵並不是絕對不可以給,但是不能用來講條件,不能把物質獎勵和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掛鉤。

而要讓孩子們知道是物質的獎勵不是他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而是因為父母們愛他,希望鼓勵他。

文章內容系村長講故事原創發布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想讓孩子早點睡,干點自己的事?5個小妙招幫到你

TAG:村長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