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126期《論語別裁》讀書筆記三:孝悌為人之本也

第126期《論語別裁》讀書筆記三:孝悌為人之本也

《論語別裁》讀書筆記三:孝悌為人之本也

(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3)?」

(3)子曰:巧言令色(4)鮮矣仁。

【註解】(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南懷瑾《論語別裁》里說他比孔子小43歲。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的學生所著述。有子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南先生說他那時是孔子的助教。(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3)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4)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感悟】《學而》第一則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做到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樣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也就是君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這兩則在承接第一則總綱的基礎上開始闡釋君子的品質。有子這一則就是在講做人的根本,成為一個君子的根本,「孝悌」。「孝」應當理解為對父母宗族長輩盡孝,「悌」是指對兄長順從。也就是說在一個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家庭是和睦的,那麼能夠做到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樣的人幾乎不可能犯上,生活在懂得尊重互相友愛家庭的人又怎會去犯上呢?不冒犯長輩、領導、統治者,又怎會去造反?社會的穩定在於家族、家庭的穩定,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那麼家庭這個小社會裡,做到孝順、順從,便不會有冒犯、更不會有造反。個人做到孝悌這才是君子的本分,每個個體都成為了君子,那麼推而廣之,治國之道也就產生了。歷史上,許多朝代都以「孝」治天下。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歸根結底,「孝悌」是「仁」的根本,是成為一個君子的根本。有子從正面闡述「仁」。而孔子的這則是從反面闡述「仁」,裝腔作勢的好話和好臉色,其實是假仁。既然「孝悌」是為人的根本,那麼是不是說話做事就只需要一團和氣?有時為了不犯上甚至不惜說些花言巧語?這裡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做人要踏實,不要阿諛奉承,誇獎人要適度,不要言過其實。另一方面,聽話的人也要能辨別他人的話是否出自真心還是當中存在利益而說的違心話。我想,這裡存在一個字,「真」。做真人,才是真的愛,而不是裝出來的「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夏寓言 的精彩文章:

TAG:遇夏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