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梁賀氏家族《喪葬習俗》

南梁賀氏家族《喪葬習俗》

備註

文章來源網路與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

山西呂梁《南梁賀氏族譜》家族文化傳承篇

南梁賀氏家族《喪葬習俗》

為紀念我黨早期革命家賀昌同志,1946年晉綏邊區第三分區專員公署決定將「晉綏建新中學」改為賀昌中學。這是六十年代賀昌綜合大學校門-山西呂梁離石文廟欞星門。

賀昌,又名其穎,字伯聰,1906年1月19日生,山西省離石縣柳林鎮(今屬柳林縣)人。山西省早期青年運動、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人,中共早期的高級黨務工作者,紅軍高級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政治委員、第3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等職。被選為中共第五、第六屆(三中全會增補)中央委員,第一、三、四屆團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贛南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央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率部向粵贛邊突圍,10日於江西會昌河畔遭國民黨軍伏擊,與時任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等人一起壯烈犧牲。家鄉人民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烈紀念他的豐功偉績,於1984年在柳林縣城西南修建了這處賀昌烈士陵園,陵園佔地12948平方米。

喪葬禮儀,是人生最後一項禮儀。它表示一個人走完了他(她)一生的全部歷程,最後離開了人世間。民間歷來重視喪葬,特別是年長者的喪葬,一直遵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習俗,按初終、入殮、弔唁、出殯、葬後等程序進行。

初終——死者咽氣後,鄉俗講究趁其身體未僵硬時,快速為死者換上預先準備好的「壽衣」。有的是咽氣前就給死者洗臉剃頭(男)、洗臉梳頭(女)、洗手洗腳,換上壽衣。壽衣也叫「老時衣」或「裝裹衣」。包括單衣、夾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以及棉帽、棉鞋。其衣服件數用單數不用雙數。忌用獸皮、毛料、灰色布料。死者嘴裡要放一枚古銅錢,叫「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喪禮演變而來,親屬不放心死者空口而去,在口中放玉石或穀物,這樣死者到陰間不會挨餓。後改為放茶葉。左袖筒里放比死者歲數多兩個的小麵餅。傳說死者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用麵餅飼餵惡狗以防撲咬。紙錢(數量同小麵餅相同),用作盤纏,放入死者懷中。給死者「裝裹」好以後,家人將其從炕上移置到一塊鋪有褥子的木板上仰卧,頭部枕一種特製的凹形枕頭,用麻將其手腳綁住,用麻紙蓋在死者臉上,俗稱「苫shan面紙」,表示對死者的尊重。然後在死者下方設香案,擺放供品、點燃白蠟燭、疊一份「白頭」五色紙,家人及孝子們敬香跪拜,燃燒五色紙,俗稱「燒斷氣紙」。這時全家男女老幼才敢大放悲聲、嚎啕大哭。在此前家人不要哭,怕死者迷了路,靈魂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不能落在死者身上怕出現「走屍」,「殭屍」等不祥之事。這時家人著手用麻紙剪貼「門吊子」、「朝天紙」。朝天紙紙條按死者歲數多加二條,用麻連同一塊瓦片綁在木棒上,也叫「孝門紙」。按照男左女右立放在大街門外。這時給孝子縫孝衣。孝子披麻戴孝,同家族叩拜報喪。請同族家長和鄰里鄉親共商喪葬事宜,研究出殯時間,破孝、供品、紙紮、吃喝等。破孝分大破孝、小破孝。出殯時間講究三天、五天、七天......並忌諱「七不出八不入」。停靈期間孝子們要一直守護在靈前,香火不斷,每頓飯菜先供死者,叫「添遺飯」,出殯時裝入「遺飯罐」帶入墳墓,這叫守靈敬孝。並讓人砍伐柳樹枝一根,根據孝子多少長幼按粗細截成若干「孝棒」,再請來陰陽先生做「引魂幡子」、寫符、安點鎮物等。

入殮——又叫入棺。一般為死者死後第二天太陽落山以後進行。入殮用的棺材,講究柏木、樟木、松木等堅硬、芳香木質為主;木材厚度時興六寸、五寸、三寸;木板講究四頁、八頁。棺形為長方體,前高後低,前寬後窄,前圓後方,棺木底板長六尺,棺蓋板長七尺。棺木外繪畫圖案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和萬字不斷頭。油漆為黑、紫、紅、黃等顏色。一般為黑色、歲數大的為黃色,稱為「金棺」。棺材前頭繪雲紋蓮台,書寫×××靈柩或繪畫牌位,書寫×××之靈位。棺木內塗以松香或用黃表紙裱糊、名曰「黃金入櫃,遺澤子孫」。棺內還要貼入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星圖案,棺蓋上繪畫九連環。棺木小頭繪畫香爐高香。入殮時棺底鋪穀草,取得是「落草而生、坐草而歸」。放五色線布、五穀、七個銅錢、木炭一塊、七小塊生鐵,最好是用犁鏵碎片,取得是「入土開路之意」。鋪上用金箔紙剪成的錢狀物七張,叫墊背錢。然後鋪上褥子,講究「鋪男蓋女」。入殮時,由長子抱頭,另外幾個人抬軀體入棺。入棺後死者腳底放幾塊土墼ji,放上死者生前心愛之物。禁放毛織品和皮製品。民間這一忌諱,生怕死者「著毛變畜,錯胎轉生」。最後從頭到腳蒙蓋已嫁女兒紅布七尺,入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重擺香案供品,點蠟,敬香跪拜,燃燒五色紙家人孝子痛哭流涕,當晚「人主家」的親人們前來「燒夜紙」。孝子們晚飯後先在棺木地上篩灰然後到五道廟篩灰(左右各篩三下。據老人們講:一是死者到陰間報到,二是篩灰後看死者屬相足印)。再到五道廟「燒夜紙」。意示讓死者在望鄉台上最後見一次兒女,回來後將死者手腳解開。

弔唁——弔唁死者與出殯是同一天。鄉俗講究上午弔唁,下午出殯。弔唁前一天,執事人們要在院內架設靈堂。靈堂內懸掛各種用黑布白字製成的橫幅、條幅、輓聯、幔帳、還有以白色為主的幡子,花圈,這樣靈堂就顯得莊重肅穆。棺木從家中移置靈堂裡面,棺蓋上放引魂幡,並將租來的玻璃罩架(玻璃上繪有精彩的「二十四孝圖」)罩在棺木之外,罩架左右各擺放兩對童男童女,意在伺候死者。靈堂內外擺放各種紙紮的陪葬品,如金斗、銀斗、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庭院、男騎馬、女坐轎、鎮物等。棺木前設有大供桌弔唁。當天早上,執事人們將死者遺像以及老祖宗的遺像牌位,安放在供桌之首。然後再擺放兩杯茶水,五樣鮮果,五種糕點,五副盅筷,五碗湯麵,五碗米飯,四盤冷盤,四盤葷素菜,五路油貢等。供桌下設香案,上放香爐、蠟台、奠壺、奠盅。

早飯後主喪人宣布「家祭」開始,孝子們及其家族本著「死者為大」的原則,都到靈堂前,由二孝子執香執壺,輪流敬香、跪拜、奠酒,名曰「四傳八拜」或「三跪九叩首」最後全體下跪,燒紙叩首,家祭結束。在此間炮手開始放炮、粗細鼓樂配合,開始奏「開門鼓」「大哭帳」,敬香跪拜時奏「哭皇天」,奠酒時奏「句句雙」,燒紙時奏「勾勾腔」。家祭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來弔喪,鄉俗講究供(供品)、奠(敬香奠酒)、吊(燒五色紙)、賻fu(到賬房記禮品、禮錢),孝子們一一跪拜,謝孝。最後是「人主家」指死者的娘家(男的本家族成員;女的娘家成員)由二孝子接應先到靈堂前跪拜,再領到事先安排好的另一家招待。接著由執事人將人主家(娘家)的孝帽孝帶放在盤子內,響器班吹吹打打,孝子們跟在後面到人主(娘家)停留的地方,孝子們跪在人主(娘家)跟前,讓人主(娘家)們訴說子女們孝敬不孝敬父母,這叫「央人主」,也叫讓人主(娘家)「帶孝」。最後一次請人主(娘家)們祭奠。

午飯後孝子家人、親友、人主齊集靈前,執事人讓死者長女陪伴女兒裝「遺飯罐」,上蓋一個饃頭,插一雙紅筷子,讓人帶到墳墓,接著執事人揭開棺蓋,先讓人主家(娘家)檢視,無異議,再向死者覆蓋紅布,並向死者祭奠告別,然後正式蓋棺楔釘。釘棺兩側用七寸釘七個,參加釘棺叫「土工」,都要身系一直角紅布釘棺,以後準備出殯。

出殯——從入殮以後,接著要定出殯時間,一般講究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於什麼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大抵最短的三天,依次為五天、七天、九天......均需單日子,並忌諱「七不出八不入」。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穴」。即墳地什麼時候能進的去。出殯時間確定以後要通告親友,「人主家」要由二孝子專門送孝,人主家要領著二孝子到本家族中叩拜。中午招待二孝子,炕桌底下要放飯菜,意在給死者吃最後一頓飯。閨女們要回婆家要供品。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開穴打墓的,古代由祭古葬墓、石砌墓。一般是土葬墓,還有的是用青磚砌的墓穴,都叫「土葬」。有的還立碑,墳地要栽上松柏樹。不管誰家墳地都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用羅盤定穴位,拋灑五穀,然後破土動工。按照土層定深淺,一般為六到七尺深。寬度為一夫一妻的六八葬即可。死者如上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

出殯開始,執事人先讓族人、親友將花圈有序排列出去,孝子們走出街門下跪,土工們將棺木移出大門外,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外蓋玻璃罩架。架子有「豆腐架」,「二龍杠」等形式。出殯大致排序為:橫幅、吊幡、花圈、響器班、女婿們分別用盤子端遺像、端供品。長孫子手執引魂幡,孝子手拄孝棒、肩披拖靈布,二孝子手拄長杖,肩拉拖靈繩。厚重棺木,加上龐大的罩架,其狀如長形轎體,頂部由葫蘆頭金頂,前後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女性死者用鳳頭,鳳尾,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玻璃框上繪畫各種吉祥圖案。於是上肩土工由八人增至十六人,二十四人,靈後邊是女孝子,手拄孝棒,頭頂婆家送的掛孝白布,最後是人主家手持敬香。執事人高喊起靈,有人用菜刀迅速將遺飯碗打碎,這時鞭炮齊鳴,粗細鼓樂齊奏,孝子們前後嚎啕痛哭,整個送葬隊伍浩浩蕩蕩送出村外。在送殯過程中,孝子們不斷地跪拜,拋灑銅錢、紙錢,香煙等物,執事人身背炕桌,分段進行腰祭。靈棺出村後,送葬親友止步,由死者子女們解孝。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至親,攜帶花圈、紙紮祭品等隨棺前往墳地,即可下葬。陰陽先生擺下羅盤,議定方位,安置鎮物,拋灑五穀,擺放供品,遺飯,點燃蠟燭,如系男女合葬,兩副棺木上要蓋女兒的團圓被,童男童女把頭或腳向後扭,置棺木一側,再將鑽墓雞雞冠切破,拋灑雞血,男死者用公雞,女死者用母雞,最後死者兒女入墓檢驗,土工們開始用磚或石封墓門,也叫「封口」,封口完畢,大孝子持鐵鍬朝後埋三鍬土,接著土工們開始填土、圓墓。墓丘堆成,前擺放石桌,再置貢品於上。「引魂幡」插到墓頭,子女們再行祭祀,痛苦盡哀,讓死者安息於此。將花圈、紙紮燃燒。大孝子走出墳地百步,再返回墳地燒紙叫「燒回頭紙」。

從墳地回來,不讓人們進院,由執事人等,手持火把、菜刀、鑽墓雞、石灰、笤帚等逐家進行燒、砍、撒、掃,事畢才讓孝子們到土地祠跟前拿富貴饃饃。並將孝棒、孝杖立於土地祠跟前,「復三」時再插入墓前。

葬後——死者葬後第三天,稱為「復三」,也叫「圓墓冢」、「暖墓」。孝子們攜帶供品到墓地祭奠,並用鐵鍬圓墓冢,回來後到舅父家謝孝。

從人死的當日算起,每七天孝子們必到墓地祭奠,稱為「過七」或「做七」。其中一七又稱「頭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如死者「犯七」,按其歲數,多剪兩個小紙旗,糊在穀草桿上,犯七的頭一天孝子們將旗從街門口算起,拉開距離,一直插到墓地,並在每個旗杆下捏一撮小麥麩皮,第二天再到墓地祭奠。七七又稱「滿七」或稱「盡七」,這一天孝子們到墓地舉行較隆重的祭奠痛哭。人死後一百天,叫過「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日。到這一天穿重孝的子女要改穿常孝服,以穿白色為主。以後逐漸變成戴黑布條、孝章,侄兒男女等除去孝服。

一個人死後,其子女們要服孝三年,滿一年叫過「頭周年」,家人孝子們必到墓地祭奠。滿三年者,叫過三周年,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要架設紀念堂,聘請粗細鼓樂,製作各種供品,親朋好友經過一上午的紀念活動,下午再吹吹打打,像出殯一樣,送到墓地祭奠。三周年後,孝子們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喪葬禮儀才算正式結束。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正常上墳,不再有特殊祭日。上墳一年大致有四次:清明節要「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大年三十「送年糕」。每年清明節前一天,(稱一百五)、七月十五日,出嫁的女兒攜帶供品,紙紮的衣帽鞋襪剃頭錢等親自到墳地祭奠,寄託對長者綿長無盡的哀思和孝道。

山西呂梁《南梁賀氏族譜》副主編:賀前明

公元二零一八年一月(農曆丁酉年十二月五日)

熱點資訊

——您的轉發和分享,將使更多宗親獲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賀氏楚風 的精彩文章:

山西大槐樹移民的歷史真相
中華賀氏姓彙集於九個淵源-賀建宏

TAG:賀氏楚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