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軍事家諸葛亮北伐屢屢失敗,背後原因令人震驚
提起諸葛孔明,人們就會想到他好像無所不知一樣,總是能在主公劉備遇到危難之際替他出謀劃策,那把羽扇里好像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一樣,只要輕輕一扇,一道錦囊妙計便會出現在大家眼前,可以說諸葛亮先生是《三國演義》塑造近乎於完美的角色,忠誠,睿智,無所不能,連後世魯迅先生也都稱讚說:「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自從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之後,劉備以弱小的益州為根據地,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向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曹操不斷的發起挑戰,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諸葛亮展示出他傑出的作戰指揮能力以及面對戰況機制的應變能力,使得劉備的地盤日益壯大,但未何這樣一位近乎於完美的軍事指揮官,卻在北伐時屢屢出師不利,兵敗回朝呢?
雖然諸葛亮在北伐中接近次次都佔據上風,但是奈何每次糧草都不夠,撤兵實屬無奈之舉。若是帶糧草過多,行軍打仗就容易被人燒掉糧草,而且兵貴神速,拖著那麼多糧食會大大拖慢行軍的節奏,最重要的問題,是蜀中糧食並不富裕,為何?
原來從戰國時期到三國,軍人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國時期七雄之間戰火紛飛,卻從未出現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的情況,因為那時候的軍人在非戰爭時期就是普通老百姓,回家種田,發展生產,而在戰爭時期呢,拿起自己身邊的武器,便可化身保衛國家的軍人;在三國時期,軍人的性質變成了職業兵,就算在非戰爭時期,軍人也要在軍營練兵,並不能回家種田,並且武裝一個軍人不像以前的戰國時期,拿起身邊的武器就能上戰場,三國時期的軍人,要身穿鎧甲,武裝到牙齒,也就註定了培育一個軍人所耗費的成本大大增加。
三國時期,曹操實行了一種政策,名曰屯田政策,魏國依靠這項政策,大大發展國力,囤積糧草,兵強馬壯,而蜀國實行這項政策實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期,已經大大落後於魏國,以長途跋涉之兵,面對糧草充足,以以逸待勞的軍人,也奠定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後因北伐耗資人力物力巨大,且軍人沒有參與農業生產,這才導致蜀國被拖垮,丞相雖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縱有聞名於天下的《出師表》表決心意,卻也敗在了天時地利上。


TAG:北冥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