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科書法作品集評
王登科書法作品集評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說心裡話,王登科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1)都沒有進行批評的價值。是一件敷衍潦草的應酬之作或者說是應付之作。
王登科是學中文出身,這對於講究文學修養的書法藝術而言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這在他一些較好的作品中是能夠體現出來的,但這件楹聯作品卻令人大失所望。在筆者看來,王登科的畫比字好,而他的字,又是小字比大字好。由學中文到習書法再到學繪畫,可以說是王登科藝術才情的展示過程,也可以說是他對實際利益的追逐過程。當下的現狀是作家比書法家窮,書法家比畫家窮。好字不如孬畫。建立在國民審美素質低下基礎上的中國書畫市場逼迫許多書法家走向畫壇,這應該是造成王登科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較差的內在原因吧。
具體而言,作品的不足之一是行筆過快,漂浮油滑,近乎踉蹌。「沉著痛快」是蘇軾對米芾書法的評價,也可以看作行草書的基本審美準則。痛快不僅僅是飛動,也不僅僅是書寫速度,而是書法家酣暢的抒情狀態。所謂「如錐畫沙」正是對可能因為行筆速度過快而造成筆畫漂浮無力的一種制約,而王登科此件作品則近乎用筆在空中舞動。其次是過多的敗筆或病筆。「風」字中間的收筆,「雲」字下端的末筆,「龍」字的收筆一勾,都給人以「鼠尾」的印象,甚至是蛇尾的聯想,讓觀者不寒而慄!尤為難堪者則是「振」字的一撇,於搖曳扭曲中陡然變細,這已經不是「鼠尾」,而是蛆尾了!再次是其過於誇張的結字。「風」字的左撇,「淵」字的右豎,皆有不及之弊。結字的問題無外乎過和不及兩種,然有意造險不在此列。不及的造險前人謂之「筆短意長」,謂勢到則可以筆不到。而王登科所書「風」字撇短勾長,觀之有忽悠忽悠就瘸了的感覺。「淵」字右豎過短則造成剖腸露肚之弊,均不可取。
王登科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圖2)師法于右任,參以米元章,除了厚度稍弱,頗能集二家之長。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則又加入何子貞及當下的流行元素,除了張力尚可,余則乏善可陳。王登科更擅長小字,大字相對遜色的原因,說到底還是胸襟問題。于右任是有大經歷的人,故其下筆自有大氣象。當代人想有大經歷也難,但這並不影響一個人想辦法擁有大胸襟,林鵬先生曰:「我雖然沒有干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卻經常思考一些轟轟烈烈的問題。」這就是古代讀書人所謂的「弘毅」,也正是王登科書法的最大不足。
圖1 王登科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 (2017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科班出身與高校從教的經歷,使王登科對書法的認知帶有較強的學理性,尤其是吉林大學文獻學博士研究,對古代書法文獻的梳理及其書法作為文人餘事的史實,無論是站在古代士人的立場,還是站在今人所謂藝術創作的立場,他對書法在根源上的生成及後世衍生為藝術,都有其清醒的乃至深刻的體認。其全國第八屆中青展及全國第四屆青年展同一文辭內容、同一種形式的書寫,既保存了書寫之技的延伸與拓展,也表現了書者在不同時空創作的語境變化。前者正是在「書法熱」走向「流行書風」之鼎盛時期,對傳統研習尚不深入,而急於顯示創新的勇氣,故在筆法與結字上多有變形誇張的處理,如「長」上下兩部分的挪移,在給人們帶來新奇的同時或有乖張之嫌;「風」字的撇畫或有輕滑,宕開之後似與下一筆畫在承續銜接上稍有阻隔;「淵」字左右結構的高低分布錯位過甚,在視覺上也不夠開張大氣。中國漢字筆畫的前後邏輯生成與相互交織構築的空間形象,在不同的字體中有不一樣的顯示方式,但總體是趨於視覺平衡的。對於行書而言,這種「平衡」是在變化中實現的,即如漢字的外部空間或邊緣留白,也應注意其微妙變化,由此觀之,「風」「振」「雲」「翮」「淵」等字的下邊線均呈左低右高傾斜,亦覺雷同與程式。此作的優長,是用筆相對穩健,從容不迫之中張顯不激不厲的風規,線條的輕重變化融匯於筆墨之中,使其將濃遂枯,疾徐振蕩而富於節奏變化。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與前者相較,不僅用筆更加振迅天真,結字也更加瀟洒縱橫,尤其是其內在精神,既見米公的放逸生奇,也有倪元璐的凌厲曠達,在方圓、中側、快慢、疏密、大小、縱斂、開合上盡顯變化,結字內外空間的變化與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大異其趣,許多字勢在作反向誇張。微覺鋒芒過於閃耀,而缺乏必要的內斂之氣。
書寫的最高境界依然在自然之中,無論是臨摹古人還是獨立創作,過於刻意與過於放縱都是需要警惕的。孫過庭《書譜》云:「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登科目前的創作或許有「過之」的嫌疑。儘管登科的眼界與學力已達「通會」,然心與手尚未臻於統一。書法風格的形成既需要寬廣的眼界,也需要深入地臨習經典,更主要是學問文章之氣與審美境界的提升,王登科在這些方面或超同儕,只是尚待時間的淬鍊,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實現心手達情、技道雙臻的書法新境,從而彰顯其「登科意味」!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7年,有幸和王登科先生同時入展全國第九屆書法展,記得王登科先生入展的也是一幅楹聯作品,當時我想:這幅作品應該獲獎啊!比較他2000年的第八屆中青展上的作品,其全國第九屆書法展入展作品的進步是明顯的。今天又看到他參加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這幅作品,讓人彷彿聽到了王登科前進的風聲並引起的「驚濤拍岸」!
王登科先生的楷書、隸書、手札小字等精微細緻,也許能夠表現作者內心世界的絲絲情愫;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上這幅大字對聯恣肆暢達,可能又表現出作者狂傲不馴的一面。這可能就是作為博士書法家的北方漢子應有胸懷!
那麼,怎樣才能夠從這兩幅作品中讀懂作者書法創作的心路歷程?筆者在《書法勢》中論述書法勢的作用時有這樣一段話:「書法勢理論體系從書法創作的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從筆法、字法、章法三個方面展開,利用筆法勢因素、字法勢因素、章法勢因素對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的形成進行了直觀的分析,是自然界陰陽理論在書法方面的延伸。各種書法勢因素共存並基本達到『陰平陽秘』是經典書法作品中經過驗證的優秀書法作品的共性。」下面,利用書法勢這把「鑰匙」來打開作者的內心世界。
筆法方面,兩幅作品在起筆筆法和收筆筆法方面的應用沒有發生變化,頓筆、折筆、裹鋒、中位露鋒等筆法勢因素應用自如。但在行筆筆法上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作者大量應用了「鋪毫」「迅疾」的筆法勢因素,體現在線條上是一個「面」的質感,表現出線條的剛性、不可復原性;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作者大量應用了「絞鋒」「遲澀」的筆法勢因素,體現在線條上是立體的「柱」的質感,表現出線條的韌性、彈性、可復原性。特別是在飛白部位,表現更為明顯,如「淵」:
字法勢方面,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應用上緊下松字法勢的有「長」「振」「雲」「震」「雷」「起」「淵」「龍」8字,上松下緊字法勢的有「風」「翮」2字,字法勢應用相對單一;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應用上緊下松字法勢的有「震」「雷」2字,上松下緊字法勢的有「長」,左緊右松字法勢的有「振」,左松右緊字法勢的有「風」「起」2字,左右松中間緊字法勢的有「翮」,上下松中間緊字法勢的有「雲」「淵」「龍」3字,字法勢應用豐富。
章法勢方面,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縱向取法的字有4個,橫向取法的字有4個,接近正方形取法的有2個。上下聯相對應的字均有縱橫、濃淡的變化,有一定的設計性;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縱向取法的字有5個,橫向取法的字有3個,接近正方形取法的有2個。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變化不明顯,顯示出書寫性強,是作者書風的自然宣洩。
筆者認為藝術創作的高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得心應手、應手得心、出神入化。得心應手可以理解為作品是按心中設想的效果創作的,關鍵在「走心」;應手得心可以理解為手裡創作出來的作品符合心裡所想,關鍵在「不走心」;出神入化是指隨心所欲創作出來的作品超出想像,超得人心,關鍵在「得神」,但「隨心所欲」往往不一定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高度。
通過對作者這兩幅作品的書法勢分析,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
1.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的鋪毫筆法、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絞鋒筆法的應用和由此出現的面、柱、飛白的不同質感,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完全能夠自如地應用、轉換相應的起筆、行筆、收筆的筆法勢因素,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2.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字法勢、章法勢因素的應用效果,使我們看到作者在結體、章法的處理上,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即在「走心」的情況下,結體、章法完全達到了自己預設的目標。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創作,作者的「隨心所欲」未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有理由相信,作者的奮鬥目標是:在「隨心所欲」狀態下,應用字法勢因素和章法勢因素的程度像應用筆法勢因素一樣「出神入化」,即「無意於佳乃佳」。達到「出神入化」的「無意於佳乃佳」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雖然在字法勢、章法勢方面能夠「隨心所欲」,但卻沒有達到「出神入化」。如「風」「振」「起」「淵」4字在字法的處理上雷同了,都是左高右低、上窄下寬;在章法上此4字「緊密相連」。即沒有實現各種書法勢因素共存並基本達到「陰平陽秘』」。
可見,「出神入化」,是書法創作高手們在書法創作的高層次上,通過奮力「拼殺」才能達到的終極目標。值得欣慰的是,歷代已有許多作品達到了這個目標,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古詩四帖》等。
圖2 王登科 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 (2000年)
..........................................


※書散淡逸格 展東晉風流——賞《伯遠帖》 ■馮 高
※王羲之《二謝帖》中「諑」字的筆勢■張天弓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