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裁軍100萬,面對質疑和指責,他六個字霸氣回應
1985年,我國政府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一百萬。裁軍100萬,什麼概念?中國軍隊的四分之一。這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次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立體大振蕩」,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關係到每一個軍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操作難度極大。因此,國外媒體一致認為,一年之內裁軍100萬,那只是一個夢想,一種姿態,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已。
裁軍100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前,也經過幾次精簡整編中,結果,機關是精簡一次,膨脹一次。部隊陷入了精簡——增編——再精簡——再增編的怪圈。那麼這一次,怎樣擺脫這個怪圈,讓裁軍100萬的計劃順利實施呢?
經過縝密思考,鄧小平選擇了以「三總部」為突破口。「三總部」是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的總稱。他們既是中央軍委的工作機關,又是掌握全軍軍事、政治、後勤工作的領導機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織架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1984年,百萬大裁軍前,「三總部」確實存在機構臃腫重疊,官兵比例失調、副職數量過多、人浮於事等諸多問題。
「三總部」的特殊地位決定其精簡整編的方向和力度,必將成為全軍各單位執行裁軍方案的標杆。「帥者先,則卒必勇」。領率機關帶頭干,下面的工作才好發展。
經過反覆論證,總參謀部向中央軍委呈報了改革方案。方案里規定,總參、總政、總後這三大總部,在原有的基礎上人員精簡一半。精簡的比例分別是:總參,47.9%,總政,46.5%,總後,47.1%。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大裁軍的序幕已經拉開,開弓沒有回頭箭。一場關乎中國軍隊前途命運的大變革在「三大總部」率先展開。
在大裁軍及「三總部」整編過程中,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既是組織者,又是執行者。他從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軍人來說:這就是命令,是必須執行必須做到的。」
副參謀長何正文作為分管軍務工作的總部首長,自始至終組織並參與了軍隊幾次大的精簡整編工作,被稱為百萬大裁軍的「主刀人」。面對紛繁複雜的裁軍事務,何正文的壓力更大,常常夜不能寐。在這一過程中,多少尖銳的意見,多少難看的臉色,何正文都得聽、都得看,而且還要有極大的耐心去做工作。
曾有人指著何正文的鼻子說:「何正文同志,你知不知道鐵道兵的歷史,你這樣做是要犯歷史性錯誤的!」
原來,根據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將撤銷建制、劃歸地方。而炮兵、裝甲兵和工程兵各自縮編為總參謀部下屬的二級部,降為軍級單位。這次整編過後,將裁減部隊員額51萬人。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朝鮮戰爭爆發後,鐵道兵團入朝參戰,擔負工程保障任務。
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與鐵道兵團現有的4個師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並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3個大字。
對於撤銷戰功累累的鐵道兵,很多同志都感到遺憾和不理解。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曾經給鄧小平委婉建議:要不把鐵道兵的部隊轉入各大軍區,每個大軍區接受一個師?但鄧小平卻斬釘截鐵地表示,不留一兵一卒。
面對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指責,何正文做了耐心的解釋,但仍是處處碰釘子。無奈之下,他只好把這一情況向上級領導作了彙報。消息很快傳到了鄧小平那裡。
小平同志很乾脆,一句話:「頭頭不通調頭頭。」意思是頭頭思想不通把頭頭調走就行了。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能看出,對於軍隊的消腫,鄧小平又一次表現出了堅定不移的強硬姿態。多年後,據何正文回憶說:正是鄧小平主席的這番話,增強了他的信心,也使得軍兵種的調整和裁撤,得以持續推進。身負重任的何正文帶領分管部門,義無反顧的投入了這項歷史性的系統工程。正所謂軍令如山,中國進入了「裁軍年」。
對全軍來說,幾乎每一個人都面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和被選擇。接下來裁軍100萬的指標如何具體分配下去?龐大的裁軍數字背後,又將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明日【哇真象】,小哇繼續為你講述。


※紫禁城火灾不断,唯独这座大殿毫发无伤,殿内坐像为何现身景山?
※東條英機一直在替裕仁背鍋?究竟誰才是二戰的罪魁禍首?
TAG:哇真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