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的這項發明,如今飛機汽車都在用,你知道嗎?

中國古代的這項發明,如今飛機汽車都在用,你知道嗎?

春運大幕已經拉開,也許你正開著車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許你準備乘飛機回家和家人團聚。但你知道嗎,作為飛機和汽車上最核心的發動機,其工作原理其實來自於中國唐宋時期的一項發明--風箱。

對,就這個小小的風箱,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百姓用它來燒火做飯。但它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機器發明。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複式水泵,其為後來發明活塞式機械奠定了基礎。

GIF

GIF

看看我們風箱的結構圖和工作原理圖,和往複式水泵、汽車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樣,而以後的活塞式發動機等機械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要知道,中國最早的風箱記載是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斗數三世相書》,而其真正出現並使用比這還要早。

做箱體時,衛俊利告訴孫子衛義康怎樣選擇木材既省料又能使箱體結實耐用。

時至今日,風箱在我國民間還有使用,其生產工藝也逐漸被重視起來,並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山西省稷山縣爺孫倆與風箱的不解之緣。

箱體所有的木板組合不用一顆釘子,全靠熬制的膠水粘合,衛義康正在給木板刷膠準備粘合。

風箱是木製的炊具之一,俗稱風匣,亦稱雙動活塞式風箱,由箱體、堵風板、推拉杆、風舌與出風嘴等部件套裝組合而成。

衛義康刨平木板表面。

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於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斗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

為使風箱內壁光滑便於推板推拉,風箱內壁板材需塗蠟,衛俊利用火烤風箱內壁以使蠟融化滲入板材。

整個風箱不用一顆釘子,全靠榫卯與木楔組合。

推進蓋板,試試風箱的密封程度。

又到年關,每逢這時,山西省晉南家家戶戶有支起大鍋蒸饅頭、煮熟肉、炸麻花的習俗。用大鍋進行蒸、煮、炸時,對火候的要求極為苛刻,既需要大火猛攻,又需要小火慢燉。一直以來,當地人控制火候靠的是傳統的燒火神器——風箱。如今,隨著電磁灶、液化氣、電鼓風機的普及,風箱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但每當逢年過節需要支大鍋時,風箱的身影還是會不時出現。

調整刨刀是個技術活,衛俊利給孫子調整刨刀。

從曾經的家庭必備到如今的偶爾使用,風箱的市場已難言當年之「勇」,製作藝人也日漸稀少。但市場有時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風水輪流轉」,最近,稷山縣稷峰鎮西薛村依然堅守的風箱老藝人衛俊利和孫子衛義康就迎來了供不應求的訂單。

爺孫倆配合對風箱進行最後的調整與裝飾。

西薛村曾是當地有名的風箱村,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村裡就有人製作風箱,改革開放後迎來一個小的高潮,最鼎盛的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村裡幾乎家家戶戶做風箱,單有自己名號的就達40餘家,每天全村生產風箱200個左右還供不應求。

風嘴是一塊實木鏤空而成的,衛俊利正在鏤空風嘴。

衛俊利用布滿老繭和裂紋的手對風嘴進行整形打磨。

衛俊利就是在那時跟著父親學習製作風箱的,當時父親的風箱名號「新盛堂」在當地叫得非常響亮,有人要拜師學藝還得排隊。2000年後,隨著電磁灶、液化氣的逐漸普及,風箱的銷量直線下降,村裡好多年輕人外出務工,年長的看著沒什麼銷量也放棄了這門手藝。但衛俊利堅持下來了,每到農閑時節,他便搬出工具,開始精雕細琢。

衛義康干起活來像個老木匠般有模有樣。

臨近年關,正好是晉南民間支大鍋用風箱的時候,由於製作的人少,衛俊利的產品銷量一直還不錯。忙不過來時,衛俊利就讓孫子衛義康過來搭把手,衛義康漸漸地掌握了製作風箱的全套工藝流程。衛俊利說,自己已經72歲了,讓孫子學一學,主要是不想讓這門手藝丟在自己手裡,他對孫子的要求是寧可絕活在手無用武之地,不可市場有求而無手藝在身。

衛俊利為風箱安裝風舌。

爺孫倆為風箱安裝推板,看看這個推板,像不像活塞發動機……

試一下新做好的風箱,風力超強。

今年,衛俊利和衛義康製作風箱將近百個,每個市場價350元,都是訂單生產,不愁賣不出去。近幾年,衛俊利將從父親手裡傳下來的「新盛堂」名號改成了自己的「老大衛俊利」,在當地也是叫得響噹噹。2017年4月,衛俊利被評為稷山縣西薛風箱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這更堅定了他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的決心。 本報拍客 史雲平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光論影 的精彩文章:

TAG:談光論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