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未百年 死不孤獨 ——墨西哥革命與苦命皇帝馬克西米連

生未百年 死不孤獨 ——墨西哥革命與苦命皇帝馬克西米連

原標題:生未百年 死不孤獨 ——墨西哥革命與苦命皇帝馬克西米連



1867年6月19日,當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連站在行刑隊前,不知道是否會想起他和自己的母親(蘇菲皇太后),在維也納美泉宮湖畔散步的那個清晨。良辰美景,轉眼成空,在行刑隊的槍聲響起前,馬克西米連將自己的帽子,交給了身邊的匈牙利廚師,對他說:「請把這個交給我的母后,告訴她,我臨死前仍然思念著她。」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馬奈的油畫名作《槍斃國王馬克西米連》,就生動地再現了這一場景。遙遠的歐洲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子,為轟轟烈烈的墨西哥革命莫名其妙獻上了「一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還得從墨西哥獨立說起。


在《墨西哥:羽蛇神的國度》一文中,介紹了西班牙大冒險家科爾蒂斯征服阿茲特克,建立起廣袤的殖民帝國的歷史。以墨西哥高原為中心的「新西班牙副王區」,國土面積接近500萬平方公里,包括四個總督府。聖多明各總督府,就是加勒比海的古巴、海地等群島,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這是西班牙殖民美洲的起點;內部省總督府,就是美國現今密西西比河流域,包括路易斯安娜州,毗鄰五大湖區;瓜地馬拉總督府,管轄中美洲;菲律賓總督府,管轄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這些幅員廣闊的殖民地,從法理上而言,都是西班牙王室的私產。


1807年


法國皇帝拿破崙與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提爾希特和約》,拿破崙在歐洲大陸的權勢達到顛峰,此時只有孤懸海外的英國還不肯就範。為了實施「大陸封鎖」政策,拿破崙進軍伊比利亞半島,廢黜西班牙王室(法國波帝王室的分支),攻佔里斯本,企圖「關上歐洲大陸對英國的大門」。


其後,拿破崙封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可惜強悍好鬥的西班牙人不願屈服,伊比利亞半島上游擊戰此起彼伏,法國佔領軍東奔西走、焦頭爛額,成為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軀體上「不停流血的西班牙潰瘍」。?人生裡面總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麼,也就失去什麼,重要的是你應該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追兩隻兔子的人,難免會一無所獲。?


但拿破崙佔領西班牙、葡萄牙,卻帶來了美洲殖民史的歷史機遇。葡萄牙王室逃到了巴西,西班牙王室被拿破崙流放。從法理上說,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僅僅只是卡斯蒂利亞王室的私產,是當年伊莎貝拉女王拿出首飾盒來贊助的探險活動。現在合法的正統王室被廢黜,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很快就風起雲湧了。



墨西哥獨立戰爭自1810年「多洛雷斯的呼聲」開始,這些在歷史課本里都有描述,不再多說。事實上,墨西哥獨立有兩股力量,一股自下而上,由貧苦牧師、混血人種帶頭,在基層開啟民智、發動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具有強烈的反殖民反封建色彩;另一股自上而下,由大資本家、大莊園主、土生西班牙白種人牽頭,力圖擺脫宗主國的殖民壓迫和剝削,同時保持現有政經格局,維護既得利益。


基層的革命烈火先燒起來,與西班牙殖民政府打了個兩敗俱傷。等到拿破崙打垮西班牙王室之後,墨西哥上層精英乘勢摘桃。


1821年8月24日

土生西班牙白人、西班牙駐墨西哥殖民軍隊中的一位上校阿古斯丁·伊維爾德乘機跳出來混水摸魚,與當時的新西班牙副王胡安·奧多諾霍簽訂了《科爾瓦多條約》,宣布墨西哥獨立,規定從西班牙波旁王室選一位王子,出任墨西哥皇帝;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王子,就另立墨西哥王室。


隨後,伊維爾德加冕自己為皇帝,是為墨西哥第一王朝。但革命烈火一經點燃,很難熄滅,伊維爾德自己「黃袍加身」,實際上就是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10個月後,這個短命的王朝覆滅,伊維爾德逃到了歐洲。後來,他又被墨西哥保皇派忽悠回來,準備復辟,結果死在了共和派的槍下。這是為墨西哥革命「捐軀」的第一位皇帝。


墨西哥獨立後,政權更迭極快,經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幻大王旗」,一直沒有形成強大而穩定的統治中樞。人們喜歡拿獨立後的美國和墨西哥作比較,作為歷史軌跡相似、地理位置相鄰的「姐妹共和國」,墨西哥獨立時的國土面積和經濟實力均強於美國。但為什麼一個後來成為超級大國,另一個則在政治腐敗、經濟失敗、社會動蕩中不斷沉淪?


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曾說過:「世界各國最大的差別,不是他們的政體形式,而是他們的政府實施有效統治的程度。」什麼是有效的統治?就是政府能否有效實施國家資源的開發、社會財富的分配和權力象徵的表達。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戰爭與祭祀,就是國家權力的表達。美國與墨西哥的差別,就在於政府有效統治程度的差別。毫無疑問,美國政治制度的設計非常精巧布平衡。但要說它是「民主的燈塔」、「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我認為也是扯淡。美國、墨西哥獨立後,政治治理的本質都是精英治國;但區別在於,一個「將權力裝進了制度的籠子」,一個如脫韁野馬,根本不受約束。


而且,兩國的社會文化氛圍也完全不同。北美殖民與南美殖民區別很大。北美是拖家帶口式殖民,妻子、兒女都帶來了新大陸,遵奉新教倫理和精神,富於苦幹和開拓精神,形成了一個個排他性的完整社區,他們相當於將歐洲的社會結構及文化傳統移植到了北美。南美則是探險家、淘金客、投機者的樂園,他們往往孤身而來,希望在新大陸一夜暴富,社會氛圍浮躁而繁華。



美國獨立之後,很快翻過阿拉巴契亞山脈,走上了擴張之路,浩瀚的美洲大陸只能出現一個超級大國,號稱「姐妹共和國」的美國和墨西哥必然會爆發戰爭。


1836年


在美國的扶持下,得克薩斯宣布獨立,成立「孤星共和國」,後併入美國。這一年,墨西哥與得克薩斯起義軍打了一場著名的「阿拉莫之戰」,即「Remember Alamo」,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里提到了這場戰鬥,得州人在美國人民中算是最孔武有力、最好鬥的。


1846年到1848年,爆發美墨戰爭,美軍佔領墨西哥城,最終墨西哥失去上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和得克薩斯等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縮水為獨立時的45%,國家陷入內鬥混亂之中。



由於一系列軍事失敗、喪失國土,墨西哥的軍事獨裁者桑塔·安納被推翻,印第安人胡亞雷斯成為墨西哥總統,開始實施改革,沒收教會土地,打擊大地產利益集團。由於墨西哥的財政實在困難,胡亞雷斯向英國、法國、西班牙提出暫停支付債務利息,其實是有賴賬的想法。


志大才疏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想乘此機會,介入美洲事務,此時美國正好爆發南北戰爭,無暇南顧。於是,英法西聯軍攻入墨西哥城,趕跑了胡亞雷斯總統。


由於胡亞雷斯侵犯了墨西哥天主教會和上層大資本、大地產勢力的乳酪,因此他們與拿破崙三世合流,希望在墨西哥恢復帝制,擁立一個信奉天主教的歐洲王子當墨西哥皇帝。那麼,選誰合適呢?拿破崙三世將目光放到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子馬克西米連身上。



馬克西米連出生於1832年,是卡爾大公與蘇菲皇太后的次子,也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弟。


這個蘇菲皇太后是女中豪傑,1836年到1848年的奧地利皇帝是斐迪南一世,他是近親結婚的產物,患有癲癇和腦積水,還有智力缺陷。蘇菲皇太后與斐迪南一世的妻子——瑪麗亞·安娜一番「勾兌」,讓斐迪南一世退位。同時,蘇菲皇太后又說服自己的丈夫——弗蘭茨·卡爾大公,也放棄了皇位繼承權,直接讓自己18歲的大兒子繼承皇位,也就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在位時間達68年之久的皇帝。於是,蘇菲跳過了「皇后」這一環節,直接當上了皇太后。


電影《茜茜公主》中的蘇菲皇太后


應當說,蘇菲皇太后是一位極具政治眼光的女強人,她希望挽救風雨飄搖的哈布斯堡家族,希望重新恢復拿破崙一世敗亡後奧地利帝國以及德意志區的政治秩序,希望重新成為影響歐洲政局的棋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雖然天資不高,但也是一個勤勉、認真的皇帝,只是時代不再給哈布斯堡家族機會了。



回過頭來再說說馬克西米連同志,他是一個熱情單純的小夥子,思想開放,樂於接受新生事物,滿腦子自由主義思想,跟他古板、死腦筋的哥哥——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完全不同。


1857年


馬克西米連被任命為倫巴底和威尼斯總督,這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同年,他與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之女夏洛特公主結婚,夏洛特公主的外公就是拿破崙失敗後,復辟的法國奧爾良王朝,又稱「七月王朝」的君主——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浦。夏洛特公主不僅美貌聰慧,而且從小就關心政治,頗具政治野心和抱負。



夏洛特公主,茜茜公主的妯娌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自174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在家族男丁絕嗣的情況下,挑選洛林公爵為夫婿,開創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已來,哈布斯堡家族明顯呈現「男弱女強」的局面。瑪麗亞·特蕾西亞子嗣眾多,號稱「歐洲的外祖母」,可以說是她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哈布斯堡家族,開創了後來奧地利帝國的基業。蘇菲皇太后政治眼光獨到、長袖善舞,後來的茜茜公主、夏洛特公主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1804年

拿破崙加冕為「法蘭西人的皇帝」之後,頗有一統歐洲、繼承古羅馬帝國遺志的想法。因此,在1806年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後,拿破崙進軍維也納,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從這一刻開始,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皇帝頭銜就變成了奧地利皇帝,後來奧地利與匈牙利採用「雙頭並立」政體後,就又變成了奧匈帝國皇帝。


1806年


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就變成了奧地利帝國的開國皇帝弗朗茨一世。這個弗朗茨,就是蘇菲皇太后的公公,也是馬克西米連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哥倆的爺爺,他還將自己的女兒露易絲嫁給的拿破崙,也就是說馬克西米連哥倆的姑姑,是拿破崙的第二任妻子。


這時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麻煩很多


1


首先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遺產太沉重了,伏爾泰曾嘲笑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龐大的帝國內部各方政治力量的撕扯,將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基礎動搖得千瘡百孔。


2


其次是近代歐洲民族國家意識覺醒,德意志統一已提上議事日程。但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地利矛盾重重,無力承擔統一大業,普魯士異軍崛起,鐵血宰相俾斯麥力主「小德意志方案」,將大哥奧地利排除在外,以普魯士王國為主體統一德意志諸邦,建立單一的民族國家。普丹(丹麥)、普奧、普法之間顯然必有一戰。


3


第三是奧地利帝國內部民族矛盾日益複雜激化,即便構建了奧匈帝國雙頭體制,給予了匈牙利更大自治權和政治地位,但民族矛盾並未緩解,更何況帝國還有很多其他民族,能給予匈牙利人更大權利,為什麼不能給其他民族?

不過1857年的馬克西米連還是意氣風發的,生活上新婚燕爾,事業上在倫巴底和威尼斯小試治國牛刀,推行自由主義政策,關注勞工和教育。只是歷史並沒有給予馬克西米連太大施展空間,義大利民族國家意識也日益強烈,民族解放與統一運動風起雲湧。馬克西米連作為奧地利統治者,無論在義大利上顯得多麼開明、民主,依然是要被革命推翻的對象。1859年,奧地利失去了在義大利的領土,馬克西米連也就帶著妻子賦閑回家了。



當拿破崙三世找到馬克西米連時,他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馬克西米連對墨西哥一無所知,在法軍刺刀的保護下,跑到一個遙遠的國度,登基為皇帝,多少有些荒誕。



但馬克西米連的妻子夏洛特公主堅決支持,為啥呢?


一是夏洛特公主出身高貴,關心政治,有治理國家的意願,一直有著「皇后夢」。二是夏洛特公主和茜茜公主妯娌不和,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在一起,總是會互相比較的。論家世,茜茜公主不過是公爵之女,夏洛特公主是前法國國王的外孫女、比利時國王之女,出身更高貴;論長相,兩人都是名噪一時的大美女;論老公,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皇帝的弟弟。因此,當一頂海外的皇冠飛來時,夏洛特公主力主要得到它。



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並不贊成馬克西米連去墨西哥,蘇菲皇太后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本性善良、優柔寡斷,並不適合統治一個陌生的國度。馬克西米連的哥哥——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對此則表示無所謂,如果弟弟願意去墨西哥當皇帝,他可以提供一支部隊作為支持,但要求馬克西米連放棄對奧地利皇位的繼承權。對此要求,馬克西米連表示憤怒,一度宣布不去墨西哥了。



最終將馬克西米連送上不歸路的,還是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他說服了馬克西米連和夏洛特公主,並且在墨西哥搞了一個「民意調查」活動,顯示墨西哥人民非常盼望馬克西米連當上墨西哥皇帝,實施開明君主專制,拯救萬民於水火。

具有強烈榮譽感的馬克西米連顯然很看重人民、責任之類的字眼,加上夏洛特公主的推波助瀾,拿破崙三世的積極運作,他顯然已經身不由已了。


1864年4月14日


馬克西米連與夏洛特公主乘船從義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出發,前往的墨西哥。他們居住的城堡就這個美麗的海岸,只是他們再也回不來了。


對於這位馬克西米連而言,橫渡大西洋,從歐洲來到遙遠的墨西哥加冕成為皇帝,就如同「買下了一張永久的車票,登上了一列永無終點的列車」。




當年5月,他們來到了墨西哥,馬克西米連加冕成為墨西哥第二王朝的皇帝,史稱馬克西米連一世,夏洛特也如願成為皇后。只是治理這麼一個龐大陌生的帝國,遠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蘇菲皇太子曾告誡自己的愛子馬克西米連,「君主要學會有目的的勸誘和有技巧的妥協。」當然,這個方法夫妻關係也適用,可惜馬克西米連一樣都沒有做到。


墨西哥天主教會勢力極大,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大莊園主、大資本家殘酷壓榨老百姓。馬克西米連沒收教會土地、財產,打擊大莊園主、大資本家利益集團,關心底層百姓,加強墨西哥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他宣布赦免流亡在外打游擊的墨西哥總統胡亞雷斯,並表示任命他為帝國首相,呼籲和解,共同建設墨西哥。


但馬克西米連想得太簡單了,教會勢力、大莊園主、大資本家集團作為保皇派,是他的基本盤,是他最需要維護好的同盟軍。但馬克西米連一登基,就向自己的基本盤動刀,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經一去不返,同謀和交流變成了敵意和緘默,他的統治基礎被削弱了。

胡亞雷斯率領的共和派,根本不可能接受歐洲列強給墨西哥安排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與馬克西米連和解,馬克西米連的所有示好和妥協,都是俏眉眼做給瞎子看——白費了。


馬克西米連來到墨西哥後,應當乘著美國南北戰爭的機會,團結保皇派勢力,藉助法國、奧地利、比利時的軍事支持,血腥鎮壓、儘快消滅胡亞雷斯勢力。只是歷史不能假設,人生不能猶豫,當馬克西米連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左右碰壁、四處受敵時,他唯一的希望只能是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和美國的不干涉。可惜,這一切很難做到。很快,大崩盤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1865年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北方獲得勝利,美國人開始有能力干涉自己「後院」的事務,向法國提出停止支持墨西哥帝制的要求。墨西哥成為拿破崙三世的「燙手山竽」,此時普奧戰爭一觸即發,普魯士統一德國在即。法國、奧地利都需要防範新興的大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大量法國軍隊開始抽調回國。


1866年


夏洛特公主的父親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也去世了,來自比利時的支援也中斷了。馬克西米連其實敗局已定,他最好的選擇是及時止損,宣布退位、返回歐洲。


但夏洛特似乎不能接受自己的親人再一次從王位上退下來的傷害。大概是她的外公,法國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從王位上退下來,造成了精神傷害太大了。她決定回歐洲為丈夫爭取支援,馬克西米連留在墨西哥再「堅持」一下。


而這一「堅持」最終要了馬克西米連的命。


1866年爆發了普奧戰爭,奧地利失敗後,奧地利帝國內部有人要求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退位,馬克西米連繼任奧地利皇帝。可能是為了避嫌,馬克西米連沒有返回歐洲。


1867年,馬克西米連被俘,很多人寫信給墨西哥總統胡亞雷斯,希望他釋放馬克西米連,包括當時的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但政治家畢竟是政治家,儘管胡亞雷斯對馬克西米連也頗有好感,但還是堅決地槍斃了他。因為,他要向歐洲鮮明地展示一個態度:墨西哥不需要歐洲人派來的皇帝,墨西哥國家事務不允許歐洲列強插手!

平心而論,馬克西米連奉行開明君主專制,思想開明、性格溫和,在墨西哥幾年沒幹壞事,還推進了墨西哥現代銀行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但還是死在墨西哥,令歐洲震驚,令哈布斯堡王室傷痛,他的妻子夏洛特也精神失常。苦命的馬克西米連成為第二個死於墨西哥革命的皇帝。


在這片奇幻的土地上,他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定向寫作症 的精彩文章:

TAG:無定向寫作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