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中的歷史故事——孔子見老子
深藏於地底的無言守護
鐫刻著華夏的厚重歷史
——畫像石現藏於濟寧市任城區漢文化博物館
漢代畫像石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墓室、祠堂或門闕的建築材料,它集繪畫、雕刻為一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孔子見老子圖為畫像石的主要題材之一,據統計,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總數大約有 30 幅,其分布地點相當廣泛,而且隨著各地區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仍在不斷地被發現之中。
歷史故事
關於「孔子問禮老子」最權威的敘述莫過於《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記載。
孔子是個好學的人,他從來不滿足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而是不斷地搜尋資料,擴大視野,增廣見識。當時孔子年僅34歲,卻是魯國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學多才的學者。魯國有個貴族孟僖子,臨終前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南宮适)託付給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結上了貴族。為了利用這一條件拓寬自己的知識範圍,一天他對南宮适說:「我聽說在洛邑當守藏史的老聃,是個博古通今的學者,他既通禮樂之原,又通道德倫常之理,這樣有學問的人,應該是我們的老師,能在洛邑拜訪他一次,是我生平之願。」
南宮适向魯昭公報告了孔子的意願。魯昭公對孔子的想法表示讚賞,送給孔子一輛車子、兩匹馬和一個駕車的僕人,支持他遠道求師之舉。
洛邑離魯國國都有1000多里,駕車要走好多天。洛邑是西周以來周王朝的統治中心,有大量簡冊圖籍、文書檔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薈萃之地。當時任國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是當時德高望重、博學多才的知名學者。尤其是他所經營的文物典籍,更是國家秘藏的文物珍寶。
老子聽到魯國的孔丘不遠千里前來求教的消息後,十分高興,令僮僕趕快把街道打掃乾淨,又令僕人套上車,親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孔子在洛陽逗留了好幾日,他觀明堂、入厲穆廟,並飽覽了周王室豐富的藏書檔案。同時,他虛心向老子求教,學到不少東西。孔子返回魯國,臨行前,老子說:「我聽說有錢的人在送行的時候,送人的禮物是錢財或寶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時候,送的是金玉良言。我沒有錢,那麼就只好權當有道德的人來送你幾句話了。你學習古代的東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於古代,不要生硬套古代的西。通常會做生意的人,不會一開始就把最好的貨拿出來兜售;真正有學問的人,不要一開始就流露他的才學,更不要隨意議論別人,特別是別人的缺點;你要注意,做事不要做過了頭,矯枉過正是結仇的根源。做人不能出現驕氣,不要過於任性,更不要趾高氣揚地擺闊氣……」
——畫像石現藏於濟寧市任城區漢文化博物館
《孔子見老子圖》呈現了先秦到兩漢時期儒道關係的發展軌跡。首先,儒道兩家思想相互影響,從「孔子問禮於老子」就開始了。春秋末期,中國古代社會面臨著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巨大變革。面對如此「禮崩樂壞」的局面,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為豐富自己的學識從而完善儒家理論體系,向年長於自己的學識淵博且管理著周王室典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請教,應當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對此,《孔子家語觀周》中曾記載:「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厡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待問禮完畢,孔子被老子的淵博學識和深奧的哲理所深深地折服:「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嘉祥縣滿硐鄉宋山出土的孔子見老子的上方就刻畫著一條龍,大概象徵著孔子上述的感嘆。
— —畫像石現藏於濟寧市任城區漢文化博物館
資料整理/於馨
排版/於馨
校對/張夢琦、蔣沛娟
資料來源/濟寧市任城區漢文化博物館
轉載請聯繫後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