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極為何率領軍隊五入長城,卻又不滅亡明朝?

皇太極為何率領軍隊五入長城,卻又不滅亡明朝?

原標題:皇太極為何率領軍隊五入長城,卻又不滅亡明朝?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張晶


大家也許不知道,皇太極曾經五入中原,向關內用兵。其目的不在滅亡明朝,只是想取得明朝對大金的認可。

事情還得從努爾哈赤逝世後說起。天命十一年(公元一六二六年,明天啟六年)十月,皇太極曾向袁崇煥寫信言和,希望明朝能夠承認金汗國,並提出明承認金對遼東大部分地區佔領的事實、減少軍備、明每年向金提供若干歲銀等要求。袁崇煥則認為對方條件苛刻,反而要求金退還在遼東地區所佔有的土地,並撤回朝鮮駐軍。



(皇太極)


從戰略決策上來看,皇太極對議和較為熱衷,並不想滅亡明朝是有一定的現實原因的。他認識到其在遼東的軍事行動中佔據主動,但只要大明在遼東憑堅城固守,即使其施行長期圍困,也是收效甚微。另外金內部矛盾一直存在,要想取代大明而坐擁天下,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然而,面對袁崇煥的苛刻回應,希望明能夠認可大金、並擷取相應利益的設想已然落空,皇太極遂率部五入長城,向關內進兵。


(袁崇煥)


第一次是天聰三年(公元一六二九年,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八旗大軍和科爾沁蒙古族的部隊,避開袁崇煥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其間,皇太極使用離間計,使得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以謀叛罪將袁崇煥處死,並自毀長城,自此「邊事益無人,明亡已決。」



(八旗兵作戰圖)

第二次是天聰八年(公元一六三四年,明崇禎七年),皇太極的後金大舉進兵宣府、大同一帶,大同宣府防線遭到重創,嚴重挫傷了大明的軍事力量。皇太極兩次進兵長城都沒有達不到其求和目的,以後對明朝不再存和平幻想。


第三次是崇德元年(公元一六三六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利用崇禎對張獻忠用兵的間隙,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為統帥,阿巴泰、揚古利各率旗軍分別出發,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直逼京師。


第四次是崇德三年(公元一六三八年,明崇禎十一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入關,這是入關規模最大的一次,兵鋒直到濟南。這次侵犯歷時5個月之久,清軍滿載而歸。


第五次是崇德七年(公元一六四二年,明崇禎十五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為大將軍率軍入關,橫掃了山東一帶。


參考資料:

同利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軍事思想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毛佩奇:《中國明代軍事史》,人民出版社。


陳捷先:《皇太極寫真》,商務印書館。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中國 的精彩文章:

《康熙王朝》中死於三藩之亂的朱國治確有其人么?他的經歷與劇中有什麼區別?
曾國藩為啥成為大師:從小立誓一天要讀十頁書 否則對不起父親

TAG:近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