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從米蘭到柳州——洞悉中國森林城市計劃

美國:從米蘭到柳州——洞悉中國森林城市計劃

柳州正在規劃的新區有望成為可以容納3萬人、4萬棵樹和近100萬株植物的「森林之城」。對柳州進行規劃的項目由Boeri團隊負責,他們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由於污染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他們認為具備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在改善環境方面有驚人的效果。

柳州市是位於中國南部的工業城市,一眼望去便是典型的中國現代都會——鋼筋水泥的超高層樓房鱗次櫛比,卻時常籠罩在霧霾中。但是正在規劃中的城市新區將有望迎來新氣象:包括學校、辦公樓、公寓大廈在內的所有樓房,將全部覆蓋樹木和綠植。

「森林之城」區域幾乎是半個中央公園的大小,將能容納三萬人、四萬棵樹和近一百萬株植物。它的設計理念和建築設計師stefano boeri 2014年在米蘭完成的另一件作品「垂直森林」——兩座被草木覆蓋的摩天大樓一脈相承,但在規模上放大了數倍。

「在人口密集、高度污染的市中心,你正在編織一套生物多樣性程度驚人的生態系統。」柳州北部這一新區,將通過鐵路線和城市的其他地方相連。新區包括兩座學校,一座醫院,帶花園的住宅區和商業中心。從遠處眺望,沿斜坡建造的森林大樓和附近的山丘起伏相映成趣。

在這個項目中,boeri的團隊從陸地景觀規劃入手。但是通過在露台上加入密集的樹網和灌木叢,還可能使當代社區的綠化區域帶來的好處更加多樣化。在米蘭,「垂直森林」的樹木量堪比七英畝的森林,卻僅僅佔地十分之一。在中國南京,這家建築公司正在著手另外兩座高樓項目,兩座樓將擁有接近十英畝森林的樹木總量。

「這就像一場嫁接,」boeri說道,「在人口密集、高度污染的市中心,你正在編織一套生物多樣性程度驚人的生態系統。它能夠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以及吸收細粉塵污染。」

「把森林搬進城市的設想,宛如在敵人的戰場中正面應敵。」他說,森林城市每年將預計吸收一萬噸的二氧化碳和五十七噸的空氣粉塵污染物,同時製造九百噸氧氣。

幾年前,當中國政府開始尋求新發展路線時,這家建築公司和另一個地方的市政府開始構建森林城市概念。(儘管那座城市仍舊錶示感興趣,但並未決定落實這個方案,然而柳州已經動工了)每年,數百萬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尋求工作,政府過去的應對方式是擴張城市郊區。

每一年,他們都擴張都市外圍,這種廉價劣質的定居點都在瘋狂滋養一個平淡無奇且污染嚴重的現代環境。Boeri說道:「我認為目前顯而易見的是,這不是城市現代化的答案,在這種模式下有諸多缺陷:低質量的生活,空氣污染,人們通勤的消耗。他們在尋求可能的替代方式。」

這個設計同時有利於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城市要為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負責。「森林吸收了其中35-40%的二氧化碳,」boeri說道,「所以把森林搬進城市,就是在戰場中直面敵人。」

發展同時意味著投入使用時排放更少,樓房的一部分功能會在地熱能和太陽能的支持下運作,街道可以行走和騎車,火車站可以照顧到通勤的人,同時這座城市還考慮在新區投資電動汽車。

「我們一直在嘗試讓綠化和科技共存,比如可再生能源。」他說道,「所有這一切最終能相互協作。樹蔭同時降低了建築物表面的溫度。在米蘭的夏天,自從有了建築物外面的樹蔭,能源消耗費用徹徹底底地減少了。

在高樓上種植數千棵樹向設計師拋出了新挑戰。「我們在一開始,就必須應對在傳統建築過程中通常不會遇到的問題。」在米蘭的第一棟高樓,建築師和植物學家協作,保證樹木的存活,並且在英國arup工程顧問公司的幫助下計算泥土的重量(既不能重到讓陽台不堪重負,還要保證樹木在大風下保持穩固),同時開發出讓根部穩固的新方法。在調試項目時,他們在佛羅里達的風動實驗室做了測試,保證設計的安全性。他們說整個系統已經順利運作。米蘭的垂直森林公寓已經住了人(至少有一套公寓在airbnb上可以入住)。有專業的蜘蛛人園丁團隊定期吊鋼索打理樹木。

即便你在卧室和廚房裡,你仍舊能享受到於大自然這種近乎瘋狂的親密接觸。住在柳州新區,和住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樣。在高層的住戶可以看見由樹蔭組成的天際線。走路去工作或者去坐火車,彷彿是在叢林中行走。生物多樣性似乎也增加了,在米蘭的垂直森林中,團隊發現了二十種鳥類,其中大多數之前在城市裡都是不多見的。

儘管中國有一長串「生態城市」計劃胎死腹中的歷史,「森林城市」也尚未開工,但boeri卻對項目的繼續開展充滿了信心。在完成了概念設計之後,團隊已經開始設計最初三個階段的建築。建築師們還沒發布項目預算,但是米蘭的垂直城市只比普通摩天大廈多花費了百分之五。項目可能在2020年開始施工。

由於boeri的團隊還在巴黎、烏特勒支等其他城市計劃著相似的項目,他希望柳州的發展能夠激發更多的地方把綠陰帶進建築的外立面。「我認為在兩到三年內,會有很多建築師複製並改造我們所做的一切,」他說到,「我們沒有設置任何版權,因為我們想要在某種程度上被複制。我們希望被超越。」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啟迪控股內刊《啟迪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迪創新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啟迪創新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