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胡希恕講傷寒論22

胡希恕講傷寒論22


胡希恕講傷寒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二00八年六月



第245條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里,亡津夜,大便因硬也。




脈象浮沉相對,浮為太過,屬陽,沉為不足,屬陰。陽脈微,指脈浮而按之微,即太陽中風的脈浮弱(浮緩)。陽脈實,指脈浮按之而不微,即太陽傷寒的脈浮緊。




太陽中風則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無大損傷,故謂為自和。若汗出多,致津液大量喪失,故謂之太過。太陽傷寒當發汗,但發汗取微似汗,若大發其汗而使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無論自汗與發汗,汗出太過則津液亡失,必使陽絕於里,大便因而硬也。




【按】太陽中風自汗出,津液虛於表,故陽脈微;太陽傷寒無汗,津液充於表,故陽脈實。仲景於此不言脈浮緩、脈浮緊,而言陽微、陽實者,正是教人明白所謂陽絕於里者為津液絕於里也。書中所論亡陽亦多指亡津液,一些注家執定陽即熱,甚為不當。




【注】①陽,和陽脈實中的陽字,均指浮脈。微是細而虛(無力)的兼象。脈陽微即浮而微,乃太陽中風的浮弱脈。陽脈實者,即太陽傷寒的浮緊脈。②汗出太過,則大量亡失津液。③陽,指津液,參考27條注可知。絕,不能機械的理解為竭絕,當是津液亡失太過的意思。




【按】在脈學上,太過為陽,不及者微陰。仲景著作中,脈的陰陽在部位、取法、機能、物質上各有所指,並無玄虛之弊。茲舉本書為例:第六條,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其陰陽指尺部與寸部。第十二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其陰陽指脈的內外,既有機能上的又有物質上的。本條脈陽微、陽實是指浮脈而言。所以讀仲景書要琢磨文義的真正涵義,是要下苦功夫的。本條屎硬不該以大承氣湯攻之,自不待言。




第246條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釋】浮為太過,主表主熱,芤為不及,主津血不足。脈浮於外,芤於內,為熱亢於外而津血不足於內。浮芤相搏,即熱與津虛互相影響,必使熱者愈熱,而虛者愈虛。由津液外越,胃中干而生熱,故使陽絕於里。




【按】此論津液自虛,非因他故亡失者,故專以脈論。津虛本可致熱,熱盛更使津虛,二者相搏,必致胃氣生熱,陽絕於里,大便硬自在言外。




【注】


①脈浮而芤,即輕取浮大,重按覺血行滯澀而無物。芤脈乃浮大其外,空澀其內之象,故主血虛、虛勞。亦有謂芤為應指兩頭有、中間無者,實非。




②浮為陽,芤為陰。此處的陰陽系指脈的屬性。脈浮於外而芤於內,為陽亢於外,津血不足於內。


③此處的陽字指津液,當有別於本條中前一個陽字,不可不知。




【按】本條暗示,大便硬除陽明熱盛里實,銷鑠津液,汗出傷津,亡血失液,還有病人體質津液自虛者,須知。浮為陽者,謂衛氣強於外,芤為陰,謂榮氣虛於內也。榮衛不和,當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熱,陽絕於里,大便因硬也。可與53條注互參。




第247條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趺陽脈為足動脈,古人用以候胃。脈浮主熱,胃有熱則氣盛脈浮,故謂浮則胃氣強。澀主津血虛,小便數則耗泄津液,故謂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必使陽絕於里,大便則硬。古人謂脾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無津液可運,則脾的功能亦受到約束,故謂其脾為約,宜麻子仁丸主之。




【按】以上四條均為脾約證,其因雖各有不同,但津液絕於里而大便硬是一致的。津液亡失致大便硬者,即前所述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與大承氣湯證的熱實燥結,潮熱、譫語、煩亂者大不一樣,故不可以大承氣湯猛攻。若就大便難一證取治,最易弄錯,以是連續論述,或以證分,或以脈辨,處處示人以辯證之道,併名之為脾約,出麻子仁丸緩下方,以示與大承氣湯的證治有別。




【注】


①趺陽,古代三部九候便診法的切脈部位之一,位於足背上踝關節前橫紋的兩筋間,候脾胃。浮主熱(胃熱),澀是津血不足,此與寸口脈法相同。


②胃熱則氣強,其脈浮,小便數乃致津不足,其脈澀。



③約,窮也。胃熱和小便數相互影響,水分被奪而傷津,所以大便硬。




【按】前250、251、252三條屎硬之理同本條,未出方。脾約證無大實滿痛。麻子仁丸,現在市售名麻仁滋脾丸或麻仁丸,潤下藥也。




第248條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三日,雖發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發熱者,此發自於里,不似太陽病的發熱翕翕然於外,故謂屬胃也,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按】太陽病才三日,發汗不解,馬上蒸蒸發熱,傳變可謂迅速。不用大承氣湯,以無大汗出而腹滿痛故也。


【注】①太陽病,汗法為正治。發汗後而病未解,預示著傳變的可能。


②蒸蒸發熱,言其熱如蒸,即潮熱。從內達外,為里熱已轉屬陽明,故曰屬胃也。


③無大汗出、口舌乾燥,不同於白虎湯證,無腹滿硬痛,故不用小承氣湯,雖有潮熱,但無譫語、屎硬等證,故不用大承氣湯,以胃熱蒸騰發自於里,故以調胃承氣湯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條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按】吐後,胃不和腹脹滿,不要誤為大實滿,而與大承氣湯攻之。吐後氣逆,胃常不和,少於調胃承氣湯和之則愈,乃常法。




【注】


①腹脹滿,乃吐後氣逆而胃不和的表現。吐後,胃中實滿之病因已有所去,與大承氣湯證得大實大滿顯然有別。


②陽明病胃家實,有熱實(里熱充斥)、容物毒實(如燥屎、宿食等容物毒變者)之不同,程度亦有很大差別,為證表現也不一樣,所以三承氣湯各有其特定的適應症。大實、大滿、大痛、大熱者,大承氣湯證;胃不和,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證;里實胃不和、以熱為主者,調胃承氣湯證(如上條);實滿腹脹為主者,小承氣湯證(如下條)。本條表現是腹脹滿,按常理應予小承氣湯,所以予調胃承氣湯者,蓋因吐後之腹滿乃胃氣不和也,和胃則愈。此可與29、70、108、127諸條互參。




第250條


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由於津液亡失,胃中干而不和,故微煩。若小便數,益使胃腸枯燥,大便硬結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即愈。




【按】此太陽病誤治而轉屬陽明病者。里熱不甚,故只微煩。雖大便硬,不宜大承氣湯猛攻。雖有脾約證,但後者雖十日不大便無所苦,而此則微煩,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氣湯。辯證必如此入細,用藥方能恰到好處。




【注】


①太陽病,吐下是非法治療,發汗有當與不當,若發汗不當而病不解,邪乘虛入里,則轉屬為陽明病。


②微煩,尚未至大煩,乃邪熱入里的反映。熱入於里,斥津外排,故小便數。小便數,津液亡失,因而大便硬(亦可致煩)。


③大便硬,故宜小承氣湯,以

枳實

厚朴

消脹去滿有餘而攻下不足。調胃承氣湯以芒硝去熱,雖芒硝、

大黃

合用,但有

甘草

,下之並不峻猛。




第251條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

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無太陽

柴胡

證,指無太陽表證和少陽

柴胡

證。今既煩且燥,心下又硬,已四五日不大便,里實顯然可見。能食為胃熱,據理當可議下矣,但以脈虛,而且只限於心下硬,因稍稍於小承氣湯微和其胃,稍安其煩躁,再行觀察。至六日,還不大便,可增與小承氣湯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雖不能食,有似結實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屎未定成硬,大便初硬而後溏,則仍不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必使溏泄不止,須待其小便利,則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按】本條脈弱與前之脈遲均屬不及的脈(參見240條按)。陽明病見此類脈必須精心觀察,慎重用藥,尤其脈弱而心下硬,更當慮其虛,即有一二實候,亦不可妄試(大承氣湯)攻下。先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再增與一升,用藥何等慎重。四五日、六日、六七日、觀察何等周詳。治大病難,治疑似病更難,病家急躁,醫者粗心,未有不敗事者。




四五日至六日,雖無不大便的明文,然據不大便六七日一語,則四五日至六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簡練,讀者應仔細玩味。




【注】


①得病二三日,指始得病二三日也。刻下既無太陽證,又無少陽證,唯有煩躁和心下硬,而且已四五日不大便,可見里實已逐漸形成。胃有熱當能食,今能食亦有里熱,判斷病屬陽明當不為錯。治之之法不可孟浪,一是因為脈弱與陽明脈大矛盾,這是一個主要著眼點,二是心下硬有虛的可能,即使不為虛,因只限於心下,結實還不為甚。因此,在遣方上著眼於四五日不大便而用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刻下證小安矣。


②過一天還不大便,仍以小承氣湯增加點量,再觀察之。


③若遷延至六七天仍不大便,而且已不能食,里實肯定已很重,是否就可與大承氣湯攻之呢?不行,得看屎是否確實已硬再作定奪。若小便少者,大便未定成硬,或初硬後溏,此時與大承氣湯攻之為時尚早,強攻之則溏泄不止也。


④小便利者,屎定硬也,乃可以大承氣湯攻之。


【按】煩躁一證,從里熱能食來看,當為熱煩,而非虛煩。此躁亦因實也。


本條可作為仲景治病周詳觀察、謹慎用藥。辨證施治的一個很好的範例。著眼於辨屎硬而以大承氣湯攻之者,即使無潮熱譫語,亦必有或滿、或脹、或痛之苦,這是需認真體味者。



第252條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目中不了了,謂視物模糊不清也,睛不和,謂眼仁暗無光澤也。傷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發熱惡寒的表證和大實大滿的里證,雖只大便難而身微熱,此熱實於里,為候殊惡,雖外迫尚微,但上攻甚烈,病勢兇猛,是需急下,宜大承氣湯。




【按】熱實極於里,迫於外而為身大熱、汗出等,亢於上,波及頭腦,而為煩躁、譫語等。本條所述系後者。傷寒表證突然罷,里實諸候不待形成,竟出現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險惡癥候,其來勢兇猛,傳亦迅急大有不可終日之勢,哪得以大便難、身微熱再行觀望之理。急制其變,唯有釜底抽薪,以大承氣湯急下之。




【注】


①傷寒六七日,當是傳里之期。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血液、津液不足以榮養目系,是熱亢於上至極,為證兇險。


②無表裡證,既無表證,亦無大實大滿的里證。外迫表現雖微(身微熱),但里亢上攻之勢重而急,且大便難,故曰此為實也。


③不管大便硬與不硬,均當急下之,不可顧慮。


【按】這是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一。看來不像重病,但確是不得了的癥狀。




第253條


發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陽明病,蒸蒸發熱,大汗如流為熱盛由里蒸騰於外,津液欲竭之象,應急下其熱以救津液,緩則無及,宜大承氣湯。


【按】壯熱內迫,津液外越,故發熱、汗多如流。如不急下,津液立克枯竭,惡證蜂起,必致不救。




【注】


①發熱,非一般的表證或里證,必為書中形容的大汗、潮熱、蒸蒸發熱也。


②汗出多,亦非一般的汗,乃異常的大汗如流、淋漓如雨者。津液銷鑠,損失很快,此亡陽(津液)之汗也。


【按】陽明病里熱之證,書中多條提到大熱、潮熱、蒸蒸發熱。陽明病法多汗,書中亦有多條為證。是否一見發熱、汗多,即和本條等視而論呢?不是的。其可為大承氣湯的適應症,但未必如本條之危險。「急下之」的急字,深含寓意也。


本條乃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二。




第254條


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發汗不解,指太陽病發汗後不解,竟直傳於里。腹滿且痛,可見結實已甚,傳變迅急,不可等閑視之。須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以上三條均為病猛劇,傳變迫急,看似不重,稍有延誤,禍變立至,故須急下之,讀者宜玩而記之。


【注】


①發汗不解,指太陽病發汗後而病不解。這裡要特別注意,是表證不解還是里證不解?是里不解,而且還向嚴重的程度發展。如果是表未解,則正邪仍戀戰於表,傳里必不致如此急劇也。


②腹滿痛,為大實、大滿、大痛,不但面積大而且痛重,是表證急劇傳里的表現。


【按】此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三。




第255條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民,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此條承上條腹滿痛而言,雖以大承氣湯急下,但腹滿不減,即有所減亦微不足道。此為實,還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金貴》曰「腹滿不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葯」,與本條所述正成對子,宜互參。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若屬一般的實滿,用

厚朴

三物湯足矣,當無需大承氣湯猛攻。本條蓋病毒重劇,結實至極,非一擊而能收功。除惡務盡,故須再下。




【注】


①腹滿有虛實之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為實滿,腹滿時減,復如故,為虛滿。臨床見上午腹不滿而下午滿,或醒時脹滿而寐時較好者,皆屬虛滿。


②腹滿不減雖屬實,但不定必用大承氣湯攻之,臨證還當參照余證而用適方。本條用大承氣湯在於腹滿不減,脹的厲害,且有增無減。


【按】讀本條,當明其兩條含義:①服大承氣湯後病去甚微,有是證在,仍可服大承氣湯。②腹滿脹的虛實辯證之法。本條不用急下之,而用當下之,提示辯證要細微,當求其本質也。




第256條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本條應讀為「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脈滑而數,為里實有熱,下利見此脈,為有宿食的緣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陽明病本不下利,由於木來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陽明少陽合病冠之。此句和「其脈不負……名為負也」一段文字均為附會五行家言,不足為法,亦可能是後人所附,宜去之。




本條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腸炎、痢疾而言。中醫治病重在辯證,其以太陽病證出現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陽明病出現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陽證出現者,即依法和解之。本是活潑潑的,不存任何成見。治痢如是,治它病亦無不如是也。開頭的這句話不是本條辯證的依據。




【注】


①陽明少陽合病,指既有陽明病的不惡寒、但熱等,又有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等。必下利的必字,一定是也。


②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來解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陽明屬土,脈大;少陽屬木,脈弦。若大盛於弦,即木未克土,此為順(不負)也,不致下利;若弦盛於大,即木來克土,此為負,土被木克,則必下利。古人論病是先由經驗掌握治病規律,後求解釋。在這個長期的探索中,當時興什麼學說,就嘗試用什麼學說來解釋。本條用五行學說解釋,顯然是十分牽強的。照仲景書慣例,第一句應為「少陽陽明合病」才是,凡此者,疑為後人所附。下利是本條為證,須知。


③以脈來辨里有宿食,《傷寒論》中有本條,《金貴腹滿》中有「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陽明病里有熱,開始本應能食(參見197條),但隨著里熱的傷津爍液,食反不得消化而逐漸成為宿食。如果還沒有結滯而影響氣血運行,則其脈滑數,若影響到氣血運行,則必不滑而澀也。若大便硬,腹氣不通,已大實滿,脈不當滑矣。本條雖有下利,但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




【注】陽明少陽合病句非本條的本質,在治療上亦不足為據。下利,脈滑而數者,實也,以其為宿食,故治從陽明,宜大承氣湯。若其人果有少陽證者,當選大

柴胡

湯矣。




第257條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釋】病人無明顯的表裡證而延續發熱七八天不解,顯為里熱,雖脈浮數者,亦可以適方下之。假設已下而脈數不解,熱仍未除,其人消谷善肌,下後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也,宜抵擋湯。假設已下,即脈數不解,且下利不止者,此協熱利,必便膿血也。




【按】流感或重感冒,發汗解表後,仍高燒不退,脈浮數而大便偏干者,多宜下之,尤以小

柴胡

湯加

大黃

石膏

和大

柴胡

湯加

石膏

湯為宜。此證頗多,下之即愈,讀者試之。形似傷寒,發熱,脈浮數,亦有由於淤血所致者,若以它葯下之則熱不解。條文之脈數不解即熱不解得互詞,脈浮數和發熱俱未解也。與前130條互參自明。成無己釋為脈浮解而數未解,後之諸家多信而從之,實非。又,由本條合熱則消谷善飢,說明嗜食證有淤血所致者,亦注意。邪熱內盛,雖依法下之,亦有轉變為便膿血的協熱利者,當於熱利中求之。




【注】


①病人無表裡證,主要是沒有表證,故後一句言「可下之」。


②脈數主熱,脈浮主表,亦主熱,今有脈浮而沒有表證,可見此脈浮主熱而不主表也。以無表證,故發熱已七八日為里熱。「雖」字傳神,示人不可以脈浮有所畏縮也。臨床上高燒多日不退,雖脈浮數,若不大便,黃白苔,常與大

柴胡

石膏

湯。若其人發燒、嘔吐、噁心、乏力,可用小

柴胡

湯加生

石膏

大黃

,供參考。


③下之後脈數不解,至七八日不大便,並且消谷善飢,這是其人有淤血,熱與血結的緣故,宜抵擋湯下之。如不是久瘀,亦可用桃核承氣湯。


④若下之後,脈數不解(熱不解),乃少陽陽明合熱之故。下利不止者(與下之後七八日不大便正好相反),因熱傷血分而便膿血也。

黃芩

湯、

白頭翁

湯等方加減均可。




第258條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這一條應該跟上面257是一條,那條說是那個,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那麼假若吃了這個葯,就是宜抵當湯了,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不是接著這一節,接著上邊可下之,假令已下,他可以發生兩種問題,一種啊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這是我們說的嗜食證啊,嗜食證是多有瘀血了,假若六七日還不大便,那麼這是肯定有瘀血,所以他用抵當湯來主之,那麼假若,下之後,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而下不止,這個不是合熱消谷善飢,不大便了,這個反而瀉下不止,那麼這個他是協熱痢了,就是他這個熱啊隨著他這個瀉藥駐於大腸而為協熱下利,所以必便膿血也,那麼這個是接著上條,上頭啊我們遇到這麼種病,假設發燒七八天了,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脈浮數啊,他不是表證了,不是熱在表了,這個浮也主熱,浮數者就是有熱,這個熱是,一般說應該在里,所以他說雖脈浮數者,你不要認為他是表熱,而是里熱,可以下,那麼下之後呢,病就好了就沒問題了,假若下之後,脈數還是存在,數還是有熱了,那麼這個啊有兩種問題了,一個你看他這個下後的情況,他中醫這個是處處講辯證,如果他要消谷善飢,他是瘀血和熱的一種反應,那麼他是,假設是這個樣子,他不會大便的,因為你不去瘀血,只是用通便的葯,就達不到這個問題了,到七八日還不大便,這肯定是有瘀血,這是又一段,用抵當湯。那麼假令已下,而脈數不解,他這個病啊,還是在里,可是變了,他必定要發生協熱痢了,因為熱在裡頭久了,你一通大便,這個熱隨著瀉下藥而為下痢,便膿血證,這是又一節,這一節下痢便膿血,頭前都講過了,根據辯證血的方法來治療了,所以他也沒出方證。這個上次,這個應該併到頭前那一節就好了,這個書啊得斷開他,大概在成無己本啊他就是在一節,在那一章裡頭,那一條裡頭。




第259條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這個傷寒,太陽傷寒,他應該發汗,那麼可是發汗之後身目為黃,這個人啊發生黃疸了,那麼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由於寒濕在里而熱不退者,咱們這個頭前也講很多,所以在太陽病這個階段,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啊,你非先去水氣不可,頭前的例子很多了,像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都屬於這個,他裡頭有停水,如果小便不利,那你吃解表葯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必須兼利小便,那麼這個病呢也就這麼個看法,完了我再給你們講,看法呢古人有些不對的地方,那麼這個熱不退,跟寒在里有關係,以為不可下也,這個黃疸這種病啊,一般說是可下的,假若我們診斷這個

證侯

而不可下,他是純粹寒濕在里,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古人這個樣子看的,這個發黃證,他認為是有濕有熱,所以他叫做瘀熱在里嘛,瘀熱在里,這個熱與水他叫做瘀熱,瘀血也叫瘀熱呀,這個熱,瘀血叫瘀血的,也叫瘀熱在里的,這個瘀與水,他這個水和熱啊,相煉,這個病歷上有的就是,

熱以水為巢,這個水以熱為巢,熱以水為據,

???的醫案上常有這些話,這是個現象的問題,那麼如果有水,你不利水,這個熱去不了,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那麼古人也解釋這個道理,他說這兩個在一起他就瘀一塊,就像咱們這個土和水淤泥,那麼他要瘀起來,他就不去了,古人是這麼個看法,那麼這個濕熱兩種東西啊,濕勝熱,這個熱隨濕化,咱們就是這一段說的,寒濕在里為不可下,這個章也叫做陰黃啊,這個陰黃就屬於太陰,他就變成一個大便稀,甚至於溏便,那麼這個時候呢你不能下了,就是用一種以寒濕中求之,他這個指的就是茵陳五苓,就是五苓散加茵陳,這個五苓散是利尿葯啊,加上茵陳呢,就是治這個病,那麼如果這個濕熱這兩個問題,如果熱勝於濕,這個濕隨熱化就發現陽明病咱們這個茵陳蒿湯就是,這叫做陽黃,陽明嘛,陽明,太陰,陰黃,陰黃指的是太陰,這個濕隨熱化,這個大便燥結,這個腹滿啊,發黃,那麼這個要用瀉法,那麼後面這個茵陳蒿湯就是,那麼這個呢只是熱隨濕化,濕勝於熱,那麼這個呢不要去吃瀉藥,當以寒濕中來求治療的方法,那麼這段究竟是說明什麼問題呢,拿到現在來看,這個很像說的是黃疸性肝炎,那麼這個病我們在臨床上常有,他在黃未明顯發作以前,那就類似傷寒,所以現在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遇到啊,我這個肝炎,大夫給我誤診了,他還盡說西醫啊,他到急診的西醫也是一樣的啊,那個時候看不出肝炎的,治了兩天發黃了,就是這個,所以這個黃疸的發作不是開始一下子就有的,他先是也像咱們一般的感冒,無汗,這個臨床上誤診啊不光是西醫,中醫是一樣的,當時就當是感冒,這個並不是錯的,這個沒有關係,他是患者常這麼說,給我診錯了,那麼古人他說這個濕熱,是古人的一種看法,與我們的治療是一致的,茵陳五苓也好,茵陳蒿湯也好,你看像這些方子,全是去濕去熱的一個辦法,他好病,那麼這個黃疸是不是就是這個濕熱造成的呢,這個不一定,就是這個

證侯

的反映,他是有濕有熱,他是在這個病理上是有這個情況,但是他不是這兩個是主要因素,這個現在的西醫是很給證明了,他是這個或者是肝膽管,或者是輸膽管,他是有這個阻礙造成的,那麼這是事實,你不可否認的,所以古人這個看法,就其治療,根據我們這個方劑的治療,所以中醫先有實踐,他後有理論。他根據這個,他用這個茵陳蒿湯啊,或者是茵陳五苓,他無一不是去濕解熱,才能治療這個病,那麼肯定他是濕熱造成的,古人是這樣子來看的,他是先有這個治療,那這個治療,那肯定是古人那一點點試驗啊試驗,所以中醫發展在幾千年前了,那個時候限制了科學水平,沒有科學可以說,他不是在一個科學的一個理論基礎上而演繹出來的這麼一種治療的手法,他純粹是通過臨床,所以中醫這個東西就是經驗醫學啊,他經驗出來的一套東西,怎麼經驗呢,還不是拿人試驗的嘛,這肯定的,這一點毫無隱晦,所以中醫最先發達是針石,古時候的,在沒有銅器以前,就用石頭啊,石頭磨個尖,一樣做針使,所以咱們是針石,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子,有人他就有疾病,有疾病人就得對付疾病,想各種法子了,那麼這個也是,你看這個,所以現在臨床上也是一樣,古人說的這個治療的方法,他通過實踐,這個是永遠不會錯的,我們也就是遇到這個證就是這個治療,是准能好病,那麼至於什麼道理呢,這個就得參考這個近代的生理,病理更能好一些,所以中醫的理論要提高,我覺得這個地方也是值得研究的。第二條也是,你看他這裡不說是陽明病,都是說的傷寒。






黑芝麻最大的功效竟然不是烏髮,而是。。。每天一把效果驚人




這種茶調理人體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小手掌就可以治大痛的元火掌灸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胡希恕講傷寒論18
七成疾病與情緒有關,養生請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