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其中哪個國家最強大,地理位置分別在哪?

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其中哪個國家最強大,地理位置分別在哪?

春秋時期的戰爭頻發,各諸侯國的數量急劇減少,到了戰國時期,僅剩下七個最強大的國家存在,而這七個國家的諸侯國被後人們統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實力弱的國家終將會被強者征服,那麼,在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的勢力最強大呢?下面且聽奇趣人生小編慢慢道來,一一分析。

關於七國的簡介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地圖

1、秦國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製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2、韓國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佔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3、魏國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4、趙國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5、燕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6、楚國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7、齊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衝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強大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的錢多,人多,誰就是最牛逼,最強大的,所以,要想知道,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強大,我們還得從他們的軍隊數量上來分析,那這七國,各地都有多少軍隊呢?問有多少軍隊,必須得知道戰國時期的總人口數大概是多少,這個問題,上個世紀很多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認為在戰國前期,各國人口之和約2000萬左右。

燕國:地盤大概2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會超過180萬,戰時極限能夠動員60萬(按照三分之一的極限動員能力),實際情況應該會少得多。

趙國:地盤約20萬平方公里,有人認為人口在350萬左右,個人認為是比較合適的,雖然晉地多山,然而它在黃河地方以北的地盤是蠻肥的,吃掉了中山以後,更是實力大增。

韓國:地處京畿,別看地盤只有10萬平方公里不到的樣子,實力怕是要在燕國之上。韓國特產的弓箭能射六百步,不可小覷,本身實力並不弱,但是周圍環境險惡,大多時候只能認慫。

魏國:地盤倒是要比韓國大一點,人口確實多了不少,保守估計在400萬以上。魏國的大魏武卒也曾橫行中原,重騎兵也不是鬧著玩的,可惜並沒什麼卵用,到中期以後只能恐嚇一下韓國,當然戰國初的時候也吊打過秦國,搶了人家的函谷關,但畢竟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本文由奇趣人生(www.rensheng123.com)搜集整理,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楚國:據說楚國的歷代君主不開疆裂土的話,死之後是不能進宗廟的,要知道早些時候,南方地廣人稀,瘴氣千里,一般老百姓都沒什麼機會活到看孫子的時候,整個初秋及其戰國中前期,對中原地區威脅最大的不是秦國,而是這廝,張儀在列國中那麼有市場很多時候要拜這傢伙所賜。人口也最不好推測,約300萬到380萬之間。中期吸收了吳越等地,怕是有450萬之上。

秦國:蘇秦去了秦國,被請了回來...人口約300到350萬,之所以給人秦國很強的原因是因為商鞅變法後兵農分科,戰兵打農民,不是跟收韭菜似得?長平之戰秦國動員了極限,把農民也算上了,由是達到六十萬之巨。

綜合以上數據來判斷,在戰國前期時,七國實力排名為:魏國,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秦國。

是的,你沒看錯,後來一統六國的秦國,在戰國前期時,勢力是最弱小的,但經過大秦帝國幾代領導人的勵精圖治,和一系列的變法,地盤、軍隊、人才、財力、到了戰國中期,秦國的勢力就已經排第一,當時的勢力強國排名又變成: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再之後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裡,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相信各位看到這裡,已經知道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強大了吧?

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為了讓各位能,更清楚的了解,當時其它六國的勢力,在此,小編簡單的對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和排名,你們可以看一下。

1、超級大國

秦:一統七國,當之無愧。

齊:齊國是賢人政治的典型代表,但依靠其絕好的硬體條件(經濟發達,以鹽而利天下,民殷國富),出一二有能之士便可雄霸天下,先是終結了魏國的霸主地位,後又號稱東帝。即便國君昏庸無能之時,齊國的實力也足以位列七雄前三甲。同時齊國也是戰國時期學術人才中心,稷下學宮幾乎彙集了天下百家學說之大成者,學風極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如果不是齊緡王那個敗家子,好大喜功,四處擴張,耗損了大量國力,並引起五強的敵視,從而被燕國偷襲的手的話,以齊國武裝到牙齒的精銳之師(齊國就是有錢),秦國能否統一還是個未知數。

這兩個國家同屬東夷集團,正所謂秦齊同源。當其他五國敗亡以後,齊國選擇了體面的投降。

2、一流大國

魏: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變法,人才濟濟,戰國初期國家實力長期居於七雄之首。但這種優勢並非像戰國中期以後秦齊對其他諸侯的優勢一樣十分巨大。魏國更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才中心,戰國時期幾乎大多數知名政治家都與其有關,吳起、商鞅、樂毅都是從魏國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國實行變法。不過可惜,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戰略方向不明,強盛時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甚至把國家版圖搞得個啞鈴狀,又失去地理上的優勢,在六國聯合打擊下,終於沒落。

趙: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騎兵也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支軍事力量,說秦國騎兵強於趙國騎兵簡直就是屁話,趙國騎兵的戰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於突襲作戰,在長平之戰後也曾經數次挫敗秦國,不誇張的說,趙國騎兵開創了騎兵作戰的一個時代。不過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幾代的發展,國家實力遠在趙國之上,而趙武靈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餓死了,最後只能失敗(或許趙武靈王早50年出現會有希望),如果齊國(五國伐齊後的齊國)同長平之戰後的趙國聯手的話,秦國也許不是對手。

楚:以楚國的國家實力,其在整個戰國時期的表現實在可以說是不堪入目。除了早期曇花一現的吳起變法以及後期在秦國的壓力下屈原試圖實行的變革之外,楚國幾乎是毫無表現。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不是楚國地域寬廣,地處偏僻(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再加上楚國民風好鬥,士兵捍勇,恐怕早就亡國了!雖然因為屈原和項羽的關係,對楚國頗有好感,其亡國時也算悲壯,不過,以一個地廣千里,披甲數十萬的大國來說,這樣的表現實在難說合格!! 但人家就是地盤大。

3、二流大國

為什麼二流也能稱大國呢?原因很簡單,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都有把握在一個月之內消滅宋、衛、中山之類的中等國家。可見七雄比那些中等國家高出了恐怕不止一個數量級。

燕:以一隅之地而聯四國之師幾乎亡齊,以燕國的國家實力來說,這樣的表現只能讓人吃驚之餘不免要加以讚歎。不過可惜,昭王死而樂毅奔趙,功虧一簣!他終究沒有滅掉齊國,其實以燕國的實力根本就吞不下齊國這麼個龐然大物。

韓:在整個戰國時期幾乎是碌碌無為,除了申不害、韓昭侯給後世帝王留下帝王權術的應用外。

戰國七雄的著名戰役

1、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是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覆交戰數次。

魏國自三家分晉後,魏文侯政治上任用翟璜、吳起、李悝、魏成子等人進行改革,使魏國國勢逐漸強盛;軍事上魏國聯合趙、韓,西擊秦,東擊齊,南擊楚,創建了由魏國領導而由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而秦國自秦厲共公以後,政局不穩,數位國君或殺或廢,國力日趨衰弱,加上西方及北方又有戎族入侵,在魏國的連續攻勢下,只能被動防守。

2、棘蒲之戰

棘蒲之戰發生於前381年,楚國、趙國聯軍打敗魏國的一場戰爭,以各國皆疲弱而告終。主因是趙國侵佔了衛國大塊土地,威嚇到魏國在中原地區的利益,使得魏國出兵支援衛國,齊國也派兵支援,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國也加入了這場大戰。這場戰役也是魏國自魏文侯改革以來首次在戰場上失利。

3、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即圍魏救趙)的戰役。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4、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既是戰國步入中後期後,韓、魏兩國對於制約秦國東出道路的又一次嘗試,也是秦國趁機打開東出大門的一次機會。公元前293年,韓將暴鳶會合魏將公孫喜與秦將白起於伊闕進行對峙。在對峙過程中,暴鳶、公孫喜都希望對方先行出兵攻擊秦軍,白起利用兩人不合的情況,先假裝攻擊韓軍,卻突然急襲魏軍,將公孫喜、暴鳶各個擊破,更斬殺了公孫喜。此戰後韓、魏門戶大開,秦國開始發起一系列攻打韓、魏的戰爭。

5、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是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奪取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雲夢縣一帶)的大片土地的戰役。此戰過後,楚國國力大損,此後一蹶不振。

6、陘城之戰

陘城之戰發生於前264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韓國的一場戰爭。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此戰是為陘城之戰。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引發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

7、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中國東周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前後耗時三年。這場戰役,以秦軍戰勝,趙軍戰敗告終。長平之戰是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此戰後,六國均不再有單獨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結語:戰國七雄後來齊楚燕韓趙魏分別都被秦國給滅掉了,再後來秦始皇贏政一統中原。這再次體現了中國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特點,秦始皇統一中原的壯舉,一定承諾上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網上流傳:長平之戰廉頗趙括無論誰去都是失敗!此說法有依據嗎?
長平之戰不是趙國能不能耗得起,而是趙括不來,廉頗必敗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