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國學裡的愛國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國學裡的愛國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立足當代,不忘過去,傳承昨天,面向明天,多元文化並存而獨具中國特色——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份「守土有責」。

愛國,自古至今都是中國社會始終強調的個人品格,也是中華民族標誌性的集體精神。

對祖國的熱愛,從有形到無形,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一)疆土之愛

首先,「愛國」體現為對一國疆土的熱愛。

國土構成民族家園,疆域是國家存在的基礎,維護領土權益必然是一國公民愛國的最直接反應。所以在歷史上,歷代政府都重視邊防,歷朝志士都為國從戎,曆數愛國主義的詩歌也幾乎都是為國土而吶喊的作品。

軍事存在的理由是因為關係到疆土、疆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關係到國家存亡。因此在國家領土安全受到威脅時,愛國民眾就恨不得奔赴邊關、同仇敵愾,「以天下為己任」的全民愛國情懷卻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一首《無衣》就堅定地表達出了上下一心、共御外敵的精神,詩里說: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先秦時期秦國人民抵抗西戎入侵時的一首戰歌,詩歌里豪邁地表示,誰說軍備不足?一旦有作戰需要,同穿戰袍,與君共赴戰場、共赴國殤!這首詩也便是「袍澤」這個詞的來源出處,喻指軍中的兄弟、情誼深厚的戰友。

熱愛祖國,從熱愛國土開始,像愛惜身體髮膚那樣愛惜每一寸山河、像痛惜生命折損那樣痛惜每一分淪喪:

如果說愛國就從愛腳下的國土開始,那麼亡國就從丟掉疆域的寸土開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往往一塊磚瓦的喪失,就是大廈將傾、土崩瓦解的前奏。

因此,愛國之心首先就根植在本土的大地上,寸土必爭,因為我們,守土有責。

(二)人民之愛

疆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疆域,疆土是供養國民生存的土地,因此,比土地更重要的,是這地上的人,是組成一個國家的廣大人民。對民族團結的維護、對人民生存的愛護,才是愛國的更重要體現。《詩經》中說「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一城一池、一山一地,都是人民的居住地。

所以《孟子》里會斬釘截鐵地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心之和睦、民力之團結,是比地緣優勢更重要的保家衛國的因素。而《孫子兵法》也說:「上下同欲者勝。」這裡說的「上下同欲」,並不僅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擁有這樣的民族力量,就擁有了制勝之道。

但是民族的團結又何其難也!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是我們這些風俗迥異、特徵各異的民族先輩們彼此相交著、愛護著一路走來,才成就了今天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四次民族大融合、大交匯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這些歷史階段,往往是各民族因生存遷徙,而對抗又對話、而衝突又學習、而摩擦又貿易、而碰撞又聯姻的時段,由此逐漸形成了如今多民族和睦共處、和平共存的泱泱大國。這一份多民族的和諧畫面,多麼來之不易,是用中國歷史五千年的時間形成的!所以,所有企圖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主權的陰謀論者,都必將是歷史的罪人。

我們的祖國,用五千年的血淚交融才把56個兒女組成的大家庭,培養成今天的家齊國治。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而「兄弟鬩於牆」、「禍起蕭牆之內」,便是從內部瓦解、外敵不攻自破的開始。

《荀子》中所說:「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人民齊心協力就強大,人民不齊心就弱小。所以,對民眾的共同愛護、和平守護,是歷代政府的治國之要;而每個國民的愛國之情,就體現為與各民族友好相處的同胞之情。

因此,愛護同胞手足,守護民族團結,就是愛護國家安定,就是守護家園興旺。

(三)文化之愛

中華民族有著三道萬里長城,這三重意義上的長城,共同護衛著我們國家的久存:

第一道,是那座實體的、肉眼可見的、由一塊塊青磚砌成的萬里長城,它在中國古代守護著疆土的完整;

第二道,是由中華民族血肉之軀築起的萬里長城,每當我們國家到了危難時刻,這道長城就會凸顯出來,眾志成城,民族之魂守衛著家國和人民闖過災難、自強不息;

第三道萬里長城,就是由方塊字累積而成的、由中國文化構建出的不朽長城,這道文化長城,雖無形卻無處不在,雖古老卻歷久彌新,守護著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中斷。

朝代會變遷、歷史會發展、時代會前行、制度會改變,但是在潮起潮落中始終不斷流的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經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也是一個國家獨具特色、屹立世界的精魂所在。倘若拋棄了自身的文化,人人都是亡國之徒,喪失了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這才是最為可怕的流離失所。

如果說古人的愛國觀,更主要表現為對有形疆土的重視;那麼在當今、在未來、在「地球村」的全球視野下,我們當代人的愛國觀,更多是表現在無形層面,表現為去愛護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價值和國際影響力。

而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堅守,又絕不是要一味排外的,中國文化的兼容並蓄,就決定了它能包容中外而又不失自我;再者,對中國文化的堅守,也並不是一味復古的,歷史不能倒退,這是客觀規律,我們今天的文化形態就是時代的選擇,不能只求摹古而不談創新、固步自封。

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的現代公民:立足當代,不忘過去,傳承昨天,面向明天,多元文化並存而獨具中國特色——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份「守土有責」,守文化的根基不斷、守精神的土壤不滅,用我們個體的文化修養,構築中國文化這道萬里長城的綿延不絕。

陸遊曾有一句詩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就是愛國,愛我們的疆土完整、愛我們的民族團結、愛我們的文化精神,這既是公民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守土有責,守住家國的土,守住人民的心,守住民族的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曹植《蟬賦》:《琅琊榜2》醉酒舞劍的二公子想說些什麼?
完善自己: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