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顏真卿小楷《麻姑仙壇記》臨習

顏真卿小楷《麻姑仙壇記》臨習

《麻姑仙壇記》為顏真卿63歲時所書,這一時期的顏真卿處江湖之遠,或許暫時忘心於政治的紛擾,親近自然,出入佛道,使得他的書法面目少了幾分嚴正肅穆,而多了幾分蕭散自然。顏真卿傳世書跡中小字絕少,《麻姑仙壇記》讓我們能窺見其小字風貌。歷來習小楷者,多取法鍾繇樸拙一路或王羲之秀雅一路,而顏真卿小楷則提供了一種新的風格範式,那就是平正寬博,字雖小而間架仍不失其氣勢。

歐陽修評價顏真卿的小字「體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這與其大字楷書的風格特徵是完全統一的。清王澍曰:「顏魯公書,大者無過《中興頌》,小者無過《麻姑壇》。然大小雖殊,精神結構無毫髮異。熟玩久之,知《中興》非大,《麻姑》非小,則於顏書思過半矣。」《忠義堂帖》本較之小字本筆畫略細,結構也略緊,少了些許厚重而多了幾分秀逸之氣,學習小楷者取徑於此,當多加留心體會,定能有更多的啟示與收穫。

《麻姑仙壇記》小字拓本

《麻姑仙壇記》是史上的典範之作,是我們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之一。下面,我們將分析《麻姑仙壇記》的各種筆畫、結體的特徵,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可參照大字拓本臨寫)。

一、《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顏真卿書法作品眾多,風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體上都表現出雄厚、莊重、鬱勃的風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蘊,含而不露。

1、點畫的特徵

點是構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之,故稱之「側」。王羲之云:「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眩。」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好。

《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庄和。右側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下圖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左側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充分體現了顏字內松外緊的特點。如下圖中「少」字左點。《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下圖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為豎點,「亦」字左下點變為挑點。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下圖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並」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羊首法」,這是借鑒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並列來代替,如下圖中「經」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歸納。

2、橫畫的特徵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橫直畫者,字之體骨。」王羲之對橫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並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並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於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生動自然。下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重遒厚。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快些,以便產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的特徵

豎畫在漢字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豎如萬歲枯藤。」因此,豎在結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於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於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於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上圖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上圖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後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並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

4、撇畫的特徵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麻姑仙壇記》中的撇畫逆鋒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下圖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鬱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後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後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後,用爆發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的特徵

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儘力開散而急發之。」唐太宗也云:「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亳。」《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鋒,下部邊緣出現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上圖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後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上圖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方向也隨勢調整,戰筆外發,得意後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6、鉤畫的特徵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羲之云:「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云:「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徵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乾脆不出鋒,將其隱跡於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徵——篆籀、古隸法。如下圖「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7、折畫的特徵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鍵是要把兩筆的結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上圖中的「神」字,此折內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方折,如上圖中的「再」字;第三種如上圖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8、挑畫的特徵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上圖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

二、《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拙樸古雅、內斂含蓄,融篆籀之氣於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體寬博大方,寓奇逸於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蘊宏博,儀態萬端。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徵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體特徵。

1、結構下壓,靜中寓動

《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構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下圖中的「半」、「華」二字。

2、四角撐滿,端嚴緊密

《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整不懈,平穩雄健。如下圖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於拙

清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於其書法作品中,《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上圖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沉雄,氣象恢弘

《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構的字上,它並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盡量在體態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而又蒼老。如上圖中的「顏」、「謂」二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素麵紅木鎮尺,一對28.9元,全國包郵,可定製刻字,文化禮品送親友!
趙孟頫寫的春聯真美啊

TAG:書法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