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月亮,紅月亮,超級月亮
月食在天
文劉景波
丁酉臘月十五日,是152年以來最妖艷的月全食。李工、黑岩、小魚兒、沙漠、多多、簡辭,我們一起仰望星空,遊走在月亮之下,雙峰山上。
—題記
(一)
今天,風逃了,雲躲了。它們一起把虛空的大舞台留給了你。
如同十八少女,遇到了最迷人的花季,今晚,你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
凌空出山,閃亮登場,把特有的氣勢懸在那裡,一下子就震懾住了起伏如虎的大山,讓它爬卧不語。
你光華奪目,羞沒了閃爍的繁星,遮蔽了清晰的天河。
你漫遊的空間越大,謎語就越多;時間發酵愈久,韻味愈醇。你不解的語境,只有詩人詞客最通曉,留下了「床前明月光」的謎面,揭開了「千里共嬋娟」的秘語。
莫非心裡有幾多月亮,就有幾多心思?
(二)
你慢了下來。
明亮的玉盤一點點從底部被蠶食,從一指厚,到半圓,到一鐮彎勾,到全部。被黑霾抹去的亮光暗暗的。我們用眼睛把你盯成了黃色。而手機這個騙子竟然拍出了紅月亮,藍月亮。
或許眼見的未必是假,攝取的未必是真。
(三)
痛苦的不是月亮,或許是地球。
插滿管子的地球,挪動一下身子,就會發出吼吼的宇宙風響。
地球大,月亮小。所以,地球遮蔽月亮的時間快,清理體內殘霾的時間長。
地球可以開發,月光不能開發。
世人眼裡再好的紅月亮、藍月亮,並沒有月光。
(四)
七旬的李工說,他小時候,月食時人說天狗吃了月亮,人們敲鑼放炮,祈禱驚狗吐月。
而今,閑心賞月,徒步山頂,議論著月亮上有人,是你,是我?地球遮月,哪一點是北極,是南美洲?
微信朋友圈說,今晚,月升時,魚亂跳;拜月時,狐驚心。
月亮說,吃多少吐多少,看誰驚心。
(五)
你曾是農夫的明燈,情人的羞花,初戀的月老,道士的月華,文王的坤道,醫家的太陰,狐仙的拜師,不是嗎?你還是錢塘潮的力士,母親河的血潮,遊子的故鄉,詩人的影子,當這一切都坍塌、消亡,當狐仙把明月拜成了黑月,紅月,藍月,那種凄慘的叫聲一定是空谷迴響,觸目驚魂。
在這裡,我找到了戲台上花好月圓的結局。
(六)
你活在你的世界,我活在我的世界。不同的是,你在你的世界吸收了陽光星華,並醞釀出了詩句照亮了我的世界。
看吧,地球短暫擋一擋,你還那樣。
(七)
人啊,明明走在月亮之下,為啥喜歡說在月亮之上?
夜賞紅月亮小記
文多多
(一)
今晚,丁酋年臘月十五,紅月亮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152年一遇,此間經歷了多少個輪迴。我們有幸,與之相逢。
年少時曾約朋友一起去看流星雨,成為少年時最浪漫的回憶。對於星月宇宙,既感神秘,又頗覺好奇。長大後,日常瑣事繁累,對月圓月缺漸漸麻木,更不曾想,與這百年不遇的紅月亮會有一場這樣浪漫的約會。一個人做不成的事,一群人促成了。行走在山間,山月動人,同行的人暖人。
(二)
山路平坦,圓月高掛。山間的月格外明,格外大。天空星光散布,北斗七星清晰可見。腳下的路泛著光澤。我們沿著山路,一道彎一道彎,與月同行。
沙漠是一個好的同行者,她總是當攝影師。何老師在她的鏡頭下,長及腳踝的牙色棉衣,包裹嚴實的連衣帽,活脫脫一個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我們拍月,拍腳下的一片燈海;我們拍自己,拍山間的風物。賞月聽風,徒步觀星,多麼美。明月清朗,人亦清朗。
山路尚有殘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妙景說,月圓之夜,會有狐仙蛇仙成精,幻化為人形,山風吹來,寒涼徹骨,使得夜色添了幾分鬼魅。
(三)
白晃晃的圓月,開始慢慢變幻,一點一點失去光芒。像是穿上了橙色外衣,光暈之處有隱隱的紅色。我看這一輪將遮未遮的月,突發奇想,對大家說,這像一個箅子,蓋在一口鍋上,旁邊支開的小口,怕沸水溢出。自覺很是形象。同行的妙景,擅寫散文詩,淡淡地說,這比喻不夠詩意啊。每次同游,大家的隻言片語,都會入了妙景的美文。譬如上次賞雪的依人梅花掌,都栩栩如生地被錄入文章。又走幾步,我觀月亮有了渾沌的感覺,像一個大大的蛋黃,我又說。惹得大步在前的葛老師回過頭,說怎麼都是吃的比喻。其實我不是吃貨,並且晚飯吃得夠飽,這都是紅月亮惹得禍。
(四)
行至路的盡頭,有一段尚未修整的土路,不能前行。折身而返,正好與月迎面。月色黯淡,連來時的路也呈灰暗。至一山窪處,只見繁星滿天,璀璨晶亮,彷彿置身於奇幻世界。一天星星,探頭探腦,從四面八方聚來。偶有夜航的飛機,像頑皮的孩子,在眾星間穿梭。回望腳下,遠處的燈海,像高高低低的叢林。月亮明時,並未發現它的近處有星星。月光暗下時,星子張開明亮的眼睛,那麼閃,那麼近。原來它們一直都在,只不過被月色掠去了光華。李工一路上給我們講解,月食與平日里月圓月缺的不同。李工說,是地球遮擋了月亮。我們異口同聲道,我們身在地球,遮擋月亮我們應是出了一份力吧。李工的個子高,遮月最多。歡聲笑語,飄散於山間。
(五)
我到家時,小區賞月,完全沒有山間氣氛。月亮還是琥珀色,溫溫潤潤,悶聲不響。也是,等了一百多年,就讓她與山川多情地對望吧。明日,明月褪去了橙紅色外衣,清亮透澈時,山河已改變了模樣。
今晚,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升起一輪紅月亮,它是圓滿和祝福,它是生生不息的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紅月亮是傳奇,文學夢也是傳奇。私下認為,夜觀紅月亮可與雪夜訪戴比肩,都是有情懷可以流傳的佳話。
圓月知我,汝知我否
文 姜燕
月亮上來的時候,我們正圍在桌子前吃飯。
本想說飯後一起出去走走吧,扭頭卻看到了丫頭指甲上新塗的指甲油。
就有點惱火。
丫頭是剛進大一的醫學生。青春豆蔻,愛美的心本無可厚非。
可是,她剛剛去了醫院實習。那是一個嚴肅的場所,絕不允許任何花里胡哨的額外裝扮,更何況,是在一雙將來要遊走於處方與來往患者之間的手上。
壓住不悅,我說:去掉。
女兒說:我中午才塗上去的呀!
我堅持不動:必須去掉。
銀色的指甲在女兒訕訕的笑容中尷尬極了,也孤單極了。她撇了撇嘴,終於爆發出不滿的抗議聲:指甲油又怎麼啦!我們學校的女同學,她們都塗了!也沒見老師說什麼!
是嗎?
就是!
好吧。我承認你說的是真的。但是——
在你實習的地方,你看到塗指甲油的實習生了嗎?看到有任何一個護士或者是醫生塗指甲油嗎?
她垂下了眼帘。
親愛的,有時候,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對的。就比如——現在正在外面的夜空中慢慢上演的天狗吞月,直到近代才被人證明是星球之間的輪轉。
漫長的歲月中,堅持需要勇氣,也需要一顆明晰的心。
先生怕冷,死活不肯陪我出去看月亮。
兒子也不。剛剛考完試的他,著急去王者毒藥的世界裡馳騁。
沙發上的丫頭手拿銼刀,小心翼翼地銼著那一隻只銀光閃閃的指甲。
拎著抹布擦桌子的我一邊用眼睛的餘光瞄她,一邊聽著那吱吱拉拉的細碎聲音,心也一陣一陣地細細地抽:那銼刀會不會弄破了她的手,或者磨薄了她的指甲傷了甲床?一想起她嬌嫩的皮膚被弄成傷口或者流出血滴,我就忍不住地從腳底哆嗦。
心也越發哆嗦地忍受不住。
於是厚著臉皮上去:我幫你吧?
「可不——!」她本來坐著的身子急劇後縮,媽媽,你要嚇死我啦!
怎麼啦?我不行嗎?
「你呀!」她笑嘻嘻的,兩隻手伸向空中誇張地比劃著:「還記得小時候給我掏耳朵嗎?」
是有那麼一次,我用棉簽弄痛了她。從此以後,她不讓我幫她掏耳朵,也不讓我幫她弟弟掏耳朵。
於是在我們租住了多年的小院子里,就經常出現這種場景:暖暖的陽光下,年幼的弟弟小狗一樣趴在也還是個孩子的姐姐身上,任由姐姐拿一隻棉簽在他耳朵里輕輕地掏。
很多年的很多時候,院子里只有她們兩個。小小的桌子上,姐姐一邊做著自己的作業,一邊一聲又一聲呼喊弟弟做作業。
我和先生,戴著星星出去,頂著月亮回來。
燈光暖暖的。丫頭也暖暖的。歲月呀,一晃,就把那孩子變成了少年,就把那丫頭變成了青春逼人的花朵。
我的眼淚,滴在心酸而幸福的笑容里。
一個人在樓頂站著的時候,絕不孤獨。
因為,月亮在我之上,我在萬家燈火之上。
一盞燈火,便是一縷炊煙;一扇窗口,便是無數的柴米油鹽和起伏悲歡。
我們無法看透每一盞燈火後面的故事,也無法閱盡世間所有的高山大河。
但是,月亮看得到,看得到所有。
她的圓與缺,是否也是人間的歡喜與悲愁?
她的明與暗,是否也是世界的浪潮起落?
無數個回家的路上,月與我同行。
無數個輾轉的夜晚,月也與我同行。
一直相信,是那如水的月光溫柔了我的心境;是那圓圓缺缺卻永恆安然的月輪寧靜了我的心神。
於是,我越來越喜歡安靜地隱在人群之中,不聲不響卻無比堅定地向前走。
偶然,也會去端詳那些或燦然或平靜或憂愁或憤怒的臉。
然後,想那些臉龐後面的故事。
有誰的生活,能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的呢?人道的圓滿,總在輪迴行走的路上。
天道呢?原本自然。而自然,恰恰也是永恆的行走與輪迴。
就像此刻的月,正在被地球的影子一點點吞噬;就像幾個小時之後,它會漸漸從那個影子中跳出。
然後,是又一輪的圓缺;然後,是又一輪的星球運轉。
此刻,十公里外的老家,父親和母親或許正依偎在火爐旁看些無關痛癢的電視劇,說些無關痛癢的閑話;
此刻,十公里外的姑嫂山上,幾個意氣相投的人正頂著臘月的寒風,一邊望著夜空中的那輪明暗變化,一邊在接近零下的空氣里談笑風生:
紅月亮。
不,藍月亮。
都說錯啦,我看到的是黃月亮!
什麼顏色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心情一致歡喜。
冷不冷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心靈之間的相互溫暖。
圓月知我,汝知我否?
月 跡
文王曉
對於我這樣孤陋寡聞的人來說,152年不遇的月亮來的實在猝不及防,過後想想,卻有幾分禪意。
不是我有異乎尋常的慧根和靈性,這樣的感受源於我那夜特殊的境遇。——剛奔喪回來,心裡揪成一疙瘩。同一天下午,馬不停蹄跑了兩家,演員走穴一樣,身心俱疲。死者,一個壽歸正寢,是我的姨父,一個英年早逝,是我的朋友,唉,同樣是撒手人寰,一個人生是圓滿,一個人生是缺憾,人啊,都像阿Q一樣,誰不想在最後落筆的時候能把屬於自己的圈圈畫圓呢?
回家。剛按響門鈴,婆婆就手持一碗涼水,門神一樣擋著,「別進來。」婆婆話音沒落,碗里的水就冷不防潑在門口,口中念念有詞,「一碗清水門前攔,攔神攔鬼不攔人。」我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似乎自己身上附了什麼不幹凈的東西。
婆婆是個好人,老規矩多。這些年,我漸漸認同了婆婆的生活邏輯,甚至在某些方面開始佩服起婆婆樸素的生活智慧,儘管做為農村老太太,婆婆身上有很多唯心的東西,比如說,婆婆今天這個舉動,比如說,我女兒小時候哭鬧人,婆婆往往會一邊祈禱,一邊跺腳,最後還在空中抓幾把,嘴裡道:呸啐,呸啐!剛結婚那會,我經常偷偷嘲笑婆婆,乃至腹誹她的愚昧無知,後來,我學會了求同存異,——婆婆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好心,這是最可貴的,而且又不影響什麼大局,不是說「家中無對錯」嘛,我慢慢接受了婆婆的一切,並且在心裡尊重起這個老人,我常想,換了我是她,自小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或許,我遠遠不如婆婆。
進屋,換過鞋,我躺在沙發上看書,《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的書。解憂雜貨店?世上果真有嗎?翻開書一頁一頁讀,竟然忘了流過的淚水和莫名的哀愁。
「你到家了嗎?」電話里愛人的聲音輕快地像跳動的音符,他在外吃飯,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看月亮了嗎?快看,今天的月亮可好了……」月亮,有什麼好看的?陰晴圓缺,咱也看了數十年了。話雖如此,我還是丟下書,跑到陽台去看。
農曆臘月十五,月亮是圓的。月暈中透出藍光,唯一不同的是,這滿月的左下角似乎有點虧蝕,像是被雲彩遮住了,又不全像,黑黑地缺了一個小小的豁,像是圓圓的燒餅,被饞嘴的頑童偷偷咬了一小口,煞是有趣。等一會,遮月的雲散了,這月,就該滿了吧,我想著,耐心等。
不料,月缺越來越明顯,越發襯得那虧月清朗,月中有隱約的飄渺,不知是桂樹還是蟾宮。突然我意識到今夜該是一場月食吧!我有點興奮,忍不住叫女兒和婆婆來看。
「老土了,」女兒懶洋洋地躺在床上扒拉手機,「今夜的超級月亮除了月全食,還有紅月亮呢,你就等著它組團亮相吧。」
「啥?那就是天狗吃月亮,吃了還得吐出來……月亮,是誰都能吃的?」婆婆能勢勢(濟源話)地說,一臉不容置疑。我和女兒相視一笑,異口同聲地贊她說的是,她愈發開心了,指手畫腳地給我們講天狗的故事。我倆一臉懵,還得裝作聽的津津有味。好在,愛人回來了,適時解圍。
我們仨站在陽台看月亮,知曉天文的婆婆不以為奇,自然不與我們一起。推開窗,頭伸出去,總覺看的不真切。「下樓看吧。」我提議。女兒嫌冷,他兼顧球賽,「你先去,中場休息時,我再陪你。」他說。
月亮已經只剩一綹邊了,好像剛剛露頭的上玄月,掛在黑漆漆的天上,好不凄惶。「初一生,初二長,初三初四一給晃。」這就是諺語中說的月亮給晃吧。今晚的月亮,叫我想起了賈平凹的小說《天狗》,想起了月亮下的歌謠,想起了月亮一樣柔美的女人,想起了月下天狗痴痴的樣兒……
「天上的月兒一面鑼,鑼里坐了個女嫦娥,有你世上看得清路吆,沒你掉進了老鴉窩,天狗瞎傢伙。」小說里那柔潤的歌謠我沒聽過,卻可以想像,天狗心上電一般的酥動,愛過的人每每憶起來總是心底痛得發緊,又美得掉淚。我死眼兒看著月亮,月亮啊,是夜的眼,不管陰晴圓缺,總是那樣扣人心弦。想來,我喜歡平凹的小說,是從《天狗》開始的。遇天狗,好幸運。
月亮漸漸暗淡,幾乎要完全被夜空無盡的黑暗吞噬,忽而月亮的輪廓又開始顯現,好像蒙了一塊紅布,隱隱有些發紅,起初是半紅半暗,後來愈發濃烈,人在地上遠遠看著,好像天上掛了一盞紅燈,又像燃了一團火球。我拿起手機拍照,卻怎麼也拍不出紅月亮的神韻來。長這麼大,我還是頭一回在同一個夜晚看見這樣的月跡, ——農曆十五,天上本該是一輪滿月,奇就奇在,今夜之月幾乎歷經了盈虧的輪迴,它變的又不僅僅是圓缺,還有色澤和光華。紅月亮,你見過嗎?唉,月亮奇美,可惜我難以複製,就好象我無法寫意生命中的奇遇。只能在心中輕輕說一聲,幸會,幸會。
突然,愛人的手撫上了我的肩頭。他就在我身後,和我一起看月亮。看這152年不遇的月亮,看夜空再不黑得濃重,看那紅一點點褪去,看明明亮亮的月亮又露出了一角,想來它馬上就要復原了吧,和尋常的滿月一般無二了。上樓,且重讀《天狗》,倍覺禪意。
血色浪漫
一致紅月亮
詩王強東
152年前
你含淚離開
留給世人
哭紅的雙眼
血色之戀
……
152年後
你淚眼朦朧
再回人間
只可惜
物是人非
……
當年
你惦念的
目睹你芳華的人啊
悉數老去
消失在天際
留下的
是血脈子孫
……
子子孫孫
無窮盡也
有關血色浪漫的記憶
一輩輩
一代代
薪火相傳
……
只是
你也不清楚
你是誰
從哪來
到哪去
情為何物
唯有血色浪漫
一浪高過一浪
生生不息
直到永遠
永遠
……
天 祭
詩高翔
下一杯酒端起時
可會有人還記得你
他喃喃自語
一整個白天
都被用來填充期許
嚯啦啦抽芽在紅月亮的光暈里
慢慢,慢慢開成濕漉漉的記憶
但那記憶
他從不跟任何人提起
在選擇轉身之時
就已經寫好了故事的結局
圓圓的紅月亮啊
為一場行將落幕的戲
轟轟烈烈搞了一場天祭
無題
李元香
(一)
嫦娥應有約,
對鏡貼花黃。
半隱紅帳里,
不肯露春光。
(二)
拍盡殘姿興意濃,
一輪玉盤染血紅。
人間多少情侶望,
嫦娥今宵懨懨中。
出品:濟源市作家協會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按二維


TAG:濟源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