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 饒宗頤老先生一路走好

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 饒宗頤老先生一路走好

饒 宗 頤

(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

集「國學大師」、「漢學泰斗」、「亞洲文化的驕傲」三頂桂冠於一身, 哈佛/牛津/耶魯/東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學者推崇備至的文史哲藝全才學者。

饒宗頤出生書香門第,幼承家學,治學方法既傳承其家學淵源,又繼承王國維、陳寅恪二大師的風格。少年己成詩賦神童,青年更潛心鄉邦史文化,首倡潮學。遷居香港後,於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國、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學貫東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藝諸多領域皆有高深造詣,他是東學西漸的領軍人物和歐洲漢學界的老師,被譽為東方文化坐標」

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陳韓曦著)是饒宗頤生前唯一一部由其親自審定的傳記。今日精選部分章節,懷念饒老。

1

幼承家學

1917年8月9日(農曆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饒宗頤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這一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夜,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發起護法戰爭,這是中國動蕩不安的一年,而這一年的潮州,依然與世無爭。

饒宗頤的祖父名興桐,字子梧,生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潮州商會會長。1902年,饒興桐創辦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機構「集安善堂」,廣布德澤,頗有聲名。該善堂至今在潮汕地區公益事業中仍發揮極大的作用。饒興桐有四個兒子,饒宗頤的父親饒鍔(1891—1932)排行第三。饒鍔是饒興桐最賞識的孩子,饒鍔自己打理錢莊生意,憑藉豐富的理財經驗,積累了殷實的家產。他既是錢莊財主,又是當地著名的大學者,還是進步團體南社的成員。他創立詩社,並擔任《粵南報》主筆。年輕時就讀於上海法政學院,學成後同窗學友極力挽留他,勸其留於上海一同創業。而他是個孝子,知道自己在饒家的位置,便義無反顧放棄在上海生活創業,回到了潮州。

1926年饒氏家族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為饒鍔,第八人系饒宗頤。

饒鍔在19歲時與府城清末戶部主事蔡學淵的次女結婚。出身名門之家的饒夫人,文靜賢淑,知書達理,雖嫁入富裕人家,不愁吃穿,但每天仍做著手工活。饒宗頤的祖母鄭氏十分疼愛這個媳婦,有什麼內心話,也願意告訴她,婆媳相相敬敬,親如母女。婚後第七年,饒夫人生下饒宗頤。

饒鍔為兒子取乳名「福森」,後正式定名為「宗頤」。饒鍔之所以沒有以饒氏十九世「旭」字輩來為兒子命名,是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像北宋理學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又因周敦頤號「濂溪」而命宗頤的字為伯濂。饒宗頤還有個大家少知的別號——伯子,伯是大的意思,饒宗頤是長子,所以叫伯子,他作畫時曾題饒伯子。饒宗頤二弟宗栻,也因宋朝有位理學家張栻,父親希望次子能師其見識高、踐履實。隨著時間推移和年齡增長,饒宗頤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宗頤」這個名字很有因緣。在冥冥之中,他因自小與佛結緣而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契合,他認為這是佛緣所帶來的神奇事情。饒宗頤在《宗頤名說》中提到:

自童稚之年攻治經史,獨好釋氏書,四十年來幾無日不與三藏結緣,插架有日本《大正藏》、《續藏》,及泰京饋贈之《巴利文藏》,日譯《南傳大藏經》。

2

豁達的心態讓他長壽

2000年,饒宗頤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前。

晚年的饒宗頤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有時一天能寫萬字文章,詩能創作幾十首。

如他用南山韻寫給張大千的祝壽詩,只用了半天時間便創作出來。友人問饒宗頤:您已100歲,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這個年紀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麼養生之術?他說:「也許是有一顆『童心』吧,加上喜歡寫書法,這對養生都很有益。」饒教授對書法情有獨鍾,他躺在床上能寫「空中書法」,用其運氣養生,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種方法。他曾對記者說:「他現在就像坐在葫蘆里。」記者有些不解,他指出:「這是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他的長壽還得益於他的助人為樂和成人之美之心。

當有後學晚輩向他請教學問時,他都表現得興緻勃勃,思維反應十分敏捷,他常說:「這是我不服老的表現。」言語中充滿自信。他用一生經歷道出佛學的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隨緣,得大自在。」「無我」和「無常」的佛教生死態度使饒宗頤確立獨特的生死觀。他所寫的《金字塔外:死與蜜糖》一文中,大膽地道出Al-Hutuy"a把死看做蜜糖,他憑此話題發出對人的生死問題的深層次思考。他認為 《死書》原是一本天書,一部不易讀懂的書。隨後,他指出埃及人對於死後事情的關懷和研究,為人類文化掀開一新頁。死,無疑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課題。死是無可避免的,亦不是渺茫的!一般認為死有如毒藥,但閃族人卻視死如蜜糖。死的智識的開墾與追求,曾經消耗過去無數詩人和宗教家的精力和腦汁。波斯詩人寫下看待死亡的名句:「那是新鮮、愉快。死呢?它亦是一種興奮劑,或者是糖嗎?」

饒宗頤從埃書《死書》、波斯詩人對死的看法,聯想到中國人的生死觀。他說:「在中國,儒家撇開死而不談,偷懶地說:『未知生,焉知死。』死給完全抹煞了!莊子的生死觀是一種等生死的生死觀,認為生與死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他把死看成『生的一條尾巴』而已。死在中國人心裡沒有重要的地位,造成過於看重現實、只顧眼前的極端可怕的流弊。南方人最忌諱『死』與『四』的諧音,不敢面對死的挑戰。人類之中,中國是最不懂什麼是『死』的民族,連研究死的問題的勇氣都沒有,可見人的靈性差別之大!」

饒宗頤這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新的反思和詮釋,是他感受各種文化差異之後,在中外文化相比照的語境中做出的。這在國學研究上是一種全新的學術思路,有助於拓展人們對已有傳統的新認知,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延伸民族的文化思維。他對生命的態度除吸收道家、釋家和儒家思想這種中華文化的精華,亦吸納了海巴夏、但丁、歌德、濟慈、尼采、巴斯加等巨人的思想養分。

有人把饒宗頤與王國維、陳寅恪等作比較,認為饒宗頤的學藝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於宋代的蘇軾。蘇東坡不僅在文、史、詩、詞都能「新天下之目」,而且在書法上成為宋四大家之首,繪畫更是開文人畫的先氣。而饒宗頤的畫為其書法之名聲所掩,他的書法為其學術之光芒所掩。且蘇軾是一個「恨事不恨人」的人,饒宗頤亦是如此,能在逆境中坦然處之,有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心境。

在治學上,饒宗頤主張用「忍」的功夫,沒有安忍,便不能精進。饒宗頤的精進是不刻意,不勉強。逆境時,他積極面對,以勤奮用功的精進態度去克服種種磨難。當面對榮譽時,他以平常心去對待。豁達的心態讓他長壽,保持充沛精力。饒宗頤不僅輕鬆地度過了100歲大壽,而且還滿懷信心地迎接「茶壽」,就是108歲。

3

「文章千古事,風雨百年心」

是他治學態度的寫照。

2000年與季羨林教授於北京大學校園

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國學大師季羨林

饒宗頤認為,進行學術研究,必須搜集資料,但搜集資料也要因人而異,並沒有一定之理。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獨,用自己獨特的觸角,將大量與學術研究內容相關的資料詳加收集,博採略取,對收集的資料再進行精細加工。

饒宗頤平時搜集到的材料都認真細心加以保存,並分門別類裝入紙夾或放入紙袋。他對資料收集存放瞭若指掌,當使用資料時,他可信手拈來。另外,他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辦法,有空便寫上一點,積久之後,把眉批移到紙上,加以整理綜合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饒宗頤搜集資料真正做到巨細無遺,甚至有竭澤而漁的精神。他從中發現問題,將問題加以分析,這是他與眾不同的一點——他要選擇最「精」部分。如果是處在急躁的狀態之下,結論之不可靠將會顯而易見。他常常提到,清代儒家對考據學的治學根本方法是實事求是,無證不信。這種方法直到現在,對他影響十分巨大。他還是覺得清代樸學「證據周遍」的路數很有道理,這是鐵杵磨針的工夫,在掌握這樣的文獻資料基礎上得到的學問才是紮實可靠的。

搜集資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饒宗頤一向具備耐心和愛心,故他從來不曾感到吃力,資料倒像是自己躍入饒宗頤的眼中。比方說,他寫《近東開闢史詩》,寫《漢字樹》,寫《畫——國畫史論集》,還有《老子想爾注校箋》等,都要翻閱有關資料,查考出處,經常是超越了一目十行的極限。沒有這樣的方法,單是查找資料將會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他曾經就同一問題收集各種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瑞士巴塞爾人種學博物館,他都親自去讀一手材料,親自校勘,相互比對。這種紮實的做學問方法,至今仍為學界所稱頌。

饒宗頤認為進行學術研究,須講究做學問的方法。他說,人家做學問,很多從點做起,他是從上下左右來找連帶關係。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別人看著沒關係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關係。而要擁有豐富想像力,就必須要有實力,而要擁有實力,必須讀書。他一本書往往要重複看上很多遍,每遍都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發現問題後,他用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拿一本書看,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他就順手記下來,用開會通知、信封、宣紙之類,拿到什麼,便用什麼記下來,記下來就是很好的資料。饒宗頤這種方法,國內學人也有這樣做的,如季羨林先生,有時就把材料寫在請柬或者是信封上面。

4

治學特色:淵博、求精、新奇

20世紀80年代饒宗頤於家中書房。

饒宗頤從17歲走上學術道路,80多年治學生涯,可分為四個階段。早年主治地方史,中年主治交通及出土文獻,壯年治學的重點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則致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

其治學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淵博。季羨林將饒宗頤的學術著作歸納為八大方面,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與金石學、書畫。從台灣新文豐出版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中可以看出,饒宗頤的學術著作已經超出上述8個方面,應包括:史溯、甲骨學、簡帛學、研究饒學系列叢書經術禮學、宗教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潮學、目錄學、文學、詩詞學、書畫藝術、文錄、詩詞共14個方面,比季羨林概括的「八大類」超出不少,這可以看出後來饒學的新發展。

在語言天賦方面,饒宗頤除精通漢語之外,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日語,以及梵文、希伯來文(也就是釘頭字)。他是第一個把印度河谷的圖形文字介紹到中國的人。我國少數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蒙古語,他也熟悉。

20世紀60年代與戴密微在瑞士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會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法國著名漢學家、敦煌學著名學者Paul Demiéville (保羅?戴密微)

在傳統文獻方面,曾任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嘉璐在饒宗頤90壽宴上講到,饒先生是唯一一位能夠精通三藏(儒藏、道藏、佛藏)的大學者。通一藏已經了不起,能夠通三藏就更加了不起了。

饒宗頤治學的第二個特點是求精。他做學問的特點是動與靜結合、文與物互證、史與神交融。饒宗頤小時候,父親饒鍔做《漢儒學案》,他也學著做《清儒學案》。由於接觸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學特點與思想脈動。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清朝「開國儒師」顧炎武,其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治經重考證深深地烙印在少年饒宗頤的腦海。顧炎武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使他深受啟發。後來,饒宗頤經常到外面去遊學,把讀過的東西拿到實踐里去驗證、去拓展。「求精」是清人的治學精神,清代樸學「證據周遍」,是饒宗頤年輕時治「清學」學到的讀書治學方法。清代樸學「積微」的傳統,正是「精」的表現。另外日本學界重視抓「小題目」的學風對他的影響很大,這也是「求精」的做法。從饒宗頤於1977年完成的《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中,可以看到饒宗頤科學地總結中國史學之精義,使中國傳統史學在新時代重放異彩。該書網羅從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關正統的材料,對中國歷史上正統觀念的產生、變化,各種正統觀點之是非高下,用「求精」的做法,揭示了史學正統精義的重要價值。

饒宗頤治學的第三個特點是新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饒宗頤自始至終置身於20世紀學術潮流的前列。學術界歸納20世紀學術潮流經歷了「信古——疑古——證古」三個階段。少年時期的饒宗頤正是在「信古」的大環境中打下治學的根基的。但他並不一味信古,青年時期的饒宗頤即開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響,在顧頡剛的帶動下,從事辨明古史與古書的時代和真偽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內地相繼出土了數以百計的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書,他不失時機地提出重建古史的工作,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其次是學術的創新,他的特點是從多個老學科的邊緣處切入,開闢出一個新的支撐點,產生一個新的學科。例如「潮學」、「比較史前文字學」及「悉曇學」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在國際上稱為三大顯學的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之領域內,饒宗頤都是學術的開拓者和重要推手。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為適應微信推送有刪節】

饒宗頤系列叢書

「選堂詩詞評註」系列

——前接千載後啟宇宙的真人之詩

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會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

——法國著名漢學家、敦煌學著名學者Paul Demiéville

饒宗頤教授無異正是博學之士。賞其書法,閱其詩作,可知饒教授乃文藝之士。讀其有關古籍經典﹑文﹑史﹑哲之研究,可見饒教授學識淵博。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學者Peter K.Bol

西方漢學家若品閱饒宗頤教授大作,勢必如河伯見東海,為其浩瀚所震懾。

——英國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紅學家David Hawke

二十世紀前半之代表漢學者可屈指王觀堂先生,而後半者應當舉饒選堂先生。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田溫

《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

陳韓曦 著

唯一一部饒宗頤親自審定的傳記

饒宗頤出身香門第,幼承家學,治學方法既傳承其家學淵源,又繼承王國維、陳寅恪二大師的風格,少年己成詩賦神童,青年更潛心鄉邦史文化,首倡潮學。遷居香港後,於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國、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學貫東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藝諸多領域皆有高深造詣,他是東學西漸的領軍人物和歐洲漢學界的老師,被譽為東方文化坐標。

本書記述了饒宗頤的人生歷程,系統地介紹了饒宗頤從韓江走向世界的整個過程,除闡釋其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的方法和特點之外,還介紹了其養生秘訣,以及這位世界級大師背後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饒宗頤的學術文化》

郭偉川 著

作者郭偉川為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弟子,從師問學二十八載,對饒公的學術思想及眾多文化領域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有較深的領悟,對中國二十世紀有代表性的名家大師也有較全面的了解。故作者在研究饒宗頤先生博大精深的學術文化時,將其置於近代中國學術史的歷史論述之中,與諸家進行客觀的相關比較,以彰顯時代學術的不斷進步。

另外,本書追本溯源,探索饒宗頤先生八十多年來治學、治藝的艱辛歷程,以及其所以成為學、藝兩域大師的歷史原因,其中除個人的天分學力外,早年的家學淵源和人事機緣都是不可忽視的助力。本書同時還論述饒宗頤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貢獻和有趣的故事。書中不少成果為作者經過多年探研後的首次披露,有助於讀者對饒學作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饒宗頤著述錄:書中書》

陳韓曦 編

本書以圖文相配的形式,對自20世紀30年代起有關饒宗頤的所有書籍作品進行了梳理與展示。其中包括饒宗頤本人所著的學術論著、編選文集、詩詞文集、書畫圖冊等;以及歷年其他學者所著的饒學論著、饒宗頤傳記等著作。

本書中匯總了兩百多本著作,每本皆附書影,分列書名、出版者、出版時間和內容簡介,力求做成獨一無二的研究饒宗頤的索引類專著。

《饒宗頤學藝記》

陳韓曦 著

本書是國學大師饒宗頤自1922起至今求學立著歷程的全面綜述,詳細記錄了饒老各個時期的人生經歷和作品。全書資料詳實,考據嚴謹,既是一部饒宗頤學藝傳記,也是研究饒宗頤學術成果的重要參考資料。修訂本在2011年版的基礎上,對原來的一些史料錯誤進行了勘誤,補充了饒宗頤近兩年的學術活動情況,使全書更為嚴謹和詳實。

《潮州先賢像傳》

饒宗頤 著

國學大師饒宗頤以年代先後為次序編排,自唐大顛禪師至清曾右丞剛甫,舉潮州先賢凡三十人,為其作小傳,輔以肖像圖,並綴各傳援據書目於卷末以備參稽。全書以人為本,以潮州歷代名賢為軸,展示了潮州地區人傑地靈、人文昌盛、人才輩出的歷史文化長廊,使讀者對潮州歷史文化獲得比較系統的了解。

《饒宗頤書畫題跋集》

饒宗頤 著 陳韓曦 編

題跋是書寫於書籍、碑帖、書畫作品的品評、追述故事、考證版本及淵源等方面的文字,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種特殊的文體,因其精當而最能體現作者的學問性靈。本書收入國學大師饒宗頤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2013年間創作的題跋約700首,創作時間橫跨60年,涵蓋繪畫、書法及銘刻文玩作品,是國內首部全數輯錄饒宗頤題跋的彙集。書中配以40多幅全彩印刷的饒宗頤書畫作品,製作精美,圖文共賞。

饒宗頤的題跋,體裁包涵了散文、詩、詞等,廣涉天文、地理、風俗、景觀、歷史、哲理等各種內容,既題出書畫中之意也題出書畫外之意,題畫寄興,極盡精詣,是藝術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選堂訪古留影與饒學管窺》

曾憲通 著

1980年,饒宗頤(選堂)在成都參加完第三屆古文字學術研討會後,即到全國各地進行學術考察,歷時近三個月,一共走訪了十一個省市,參觀了三十三個博物館,接觸到大量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資料。這次訪古考察,是饒宗頤第一次在國內進行的廣泛和深入的調查,是其學術和藝術領域的一次實踐與升華。作者曾憲通隨同饒宗頤,詳實記下此旅點滴,並配有近六十張珍貴的記錄照片,極具歷史紀念價值。

本書由《選堂訪古隨行紀實》(圖文版)以及多篇饒學研究文章組成。全書資料詳實,考據嚴謹,介紹了饒宗頤的家學淵源與學藝點滴,對饒宗頤在漢文字學上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括與梳理,是研究饒宗頤學術成果的重要參考資料。

《饒宗頤集》

饒宗頤 著 陳韓曦 編注

這本國學大師的小文集,分為五部分:經史新論、文學綜述、書畫通議、詩賦拾珠、散文餘馥,是從其70多種著作和900多篇文章遴選出來的精華。在此可領略到大師長流不息的求知慾和永無止境的創造力;求真、求正、求是的治學精神;愛國愛民、立根本、識大體、通大義,把研究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博大胸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城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阿菩×鹿菏強強聯手再現上古唯美神話傳說

TAG:花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