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得健康,你才會健康,觀念變一變,健康長又長

吃得健康,你才會健康,觀念變一變,健康長又長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而排在首位的「合理膳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天然均衡的飲食包含了人類生命所需的42種營養素。人工合成的食物雖包括各種各樣的合成營養素,但營養價值遠遠不如天然的食物。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繁衍、維護個體健康的基礎。我國傳統醫學聖典《本草綱目》中記載了1892種藥物,食物就佔500餘種,歷代各類綜合性著作中多有食葯同源的記載,許多《本草綱目》中所介紹的藥物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天然食物。隨著對傳統醫學的研究,我們發現,食物是目前地球上最多樣且最完整的營養來源。天然的食物為人們提供了每日必需的營養素,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均衡人體,調節內分泌,排除人體內的毒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食物中所含的植物營養素,可增強免疫力。

通過食物來調養身心、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等,在古代就很盛行。藥學家孫思邈十分重視食養,他平時愛吃淡食,較少吃肉,還經常服用蜂蜜、蓮子、山藥、芝麻、牛乳等,這些對他的長壽都有助益。另外,他還極力主張飲食清淡,注意節制,細嚼慢咽,食不過飽。他在總結自己的進食經驗時寫道:「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來,飲食須有所節制,不可吃得過飽。應該做到少吃多餐,「覺肚空,即需素食,不得飢」。

「吃」是生活層面的,但又是心理層面和文化藝術層面的;「吃」要吃出熱卡和營養,但還要吃出生活的情趣和家庭融融的樂趣;「吃」要吃出口位,但還要吃出品味,吃出享受,吃出健康。「養生之道,莫先於食」,利用食物的營養可以防治疾病,改善生命質量,延長壽命。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吃,挑對的吃,要相信:健康,是吃出來的。

平衡膳食是關鍵

人們每天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素,以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不下數十種,缺一不可,但多了也不好。再者,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品種千萬,但就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而言,差異極大。如何從各種食物中得到每天所需的營養素,這就是平衡膳食的主要內容。

具體而言,所謂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恰當,膳食中所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不僅能滿足機體的各種生理需要,也能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是人類最合理的膳食。平衡膳食需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膳食中應該有多樣化的食物

人們知道,人體需要多種營養素,如果只吃一兩種或少數幾種比較單調的食物,就不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營養素的需要,長期吃較單調的膳食對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盡相同,只有吃各類食物,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要求。

2膳食中各種食物的比例要合適

人的身體需要多種營養素,而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發揮作用又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如人體需要較多的鈣,而鈣的消化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參與完成。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如果腸道里缺少脂肪,它也不能很好地被腸道吸收,只有在吃維生素D的同時,吃一定數量的脂肪,維生素D才能被吸收。而脂肪的消化吸收,必須有膽汁才能發揮作用,膽汁是肝臟分泌的,要使肝臟分泌膽汁,又必須保證蛋白質的供給。

那麼,蛋白質、脂肪、糖這三大營養素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呢?如果人攝入的糖和脂肪不足,體內的熱量供應不夠,就會分解體內的蛋白質來釋放熱量,以補充糖和脂肪的不足。但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建築材料」,體內缺少了它,會嚴重影響健康。如果在攝入蛋白質的同時,又攝入足夠的糖和脂肪,就可以減少蛋白質的分解,而充分利用它來修補和建造新的細胞和組織。由此可見,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為了使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充分發揮作用,不但要注意各種營養素齊全,還必須注意各種營養素比例適當。

中國營養協會提供了食物的金字塔:

食物金字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金字塔各層位置和面積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佔據第二層,每天應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魚蝦、畜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克和豆類及豆製品50克;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

中國特色的營養膳食結構

吃得好有益健康,會吃千頓香,不會吃一頓傷。小小的胃要容納如此多的食物,就要吃得有學問,吃得有方法,吃得有講究,否則會「吃飽了撐的」。根據我國傳統膳食的優缺點和平衡營養的需求,以下的吃法才是中國特色的營養膳食結構。

1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水果和薯類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機酸及果膠等又比蔬菜豐富。由蔬菜、水果和薯類組成的膳食,對保護心血管、增強抗病能力、預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2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魚、禽、蛋及瘦肉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某些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應適量攝入,但不要多吃,否則對健康不利。特別要控制肥肉、葷油的攝入量。

3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膳食不應太油膩、太咸或含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及油炸、煙熏食物,每人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鹽攝入量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病的危險。

4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奶類含鈣量高,是天然鈣質最好的來源,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豆類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經常吃豆類食物,既可以改善膳食的營養素供給,又可以防止吃肉類過多帶來的不利影響。

5穀類為主好處多多

穀類食物是我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它能提供人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在各類食物中應當以穀類為主,並需注意粗細搭配。

6飲酒應限量

白酒除能量外,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制地飲酒,會使食慾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缺乏多種營養素,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7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制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會導致肥胖,反之會造成消瘦。過度肥胖易得慢性病,過度消瘦會使勞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體力活動較少的人應進行適量運動,使體重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

飲食新觀念:新鮮蔬果助健康

許多人以為吃高蛋白的食物比較營養,事實上卻隱藏著缺鈣的危機;人工甘味劑沒有熱量卻有甜度,可滿足味蕾卻不見得有利健康……諸如此類,都是有所偏差的飲食觀念。新世紀飲食觀強調食物應盡量自然,污染性的東西要少吃,也應避免食品添加物。所以,吃新鮮的蔬果就成為新世紀的新觀念。

高蛋白食物以動物肉類為主,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也許有人會認為高蛋白食物較營養,殊不知高蛋白的食物攝取多了,有可能加速骨骼鈣質的流失,尤其是對中老年人,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動物性肉類的取得,飽受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等諸多傳染病的威脅,即使是海鮮或魚類,也因為河川及海洋的污染,屢屢傳出污染事件,人類如果吃多了,難免給健康帶來危害。因此,新世紀飲食觀主張慎選食物,多吃新鮮且衛生的蔬果,簡單說就是以有機素食為主,對於受污染可能性較大的魚肉少吃為妙,即使要吃也應注意是否新鮮衛生。

其次是食品添加物,如人工甘味劑(阿斯巴甜),或防腐劑及色素等。這些東西多見於加工食品中,尤其是零食,雖然可以使食物吃起來更有味道,能滿足口欲,但長期攝入,不利於身體健康。

人類的健康要得以保持,就必須以原生和天然的飲食為主,天然的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享受,但對於人類的健康來說,更多需要的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而是一種更為原始、不用任何加工的、全面、均衡的營養素。所以,不妨試著讓飲食變得清淡些,偶爾吃食物的「原味」,也是不錯的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國煙雲 的精彩文章:

維生素有多種,每種對應的食物,對症的疾病你都知道嗎?
健康飲食講究四平衡,這四條你一定要記在心裡

TAG:南國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