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猛爸爸,這就是你兒子12年春節不回家的原因

王猛爸爸,這就是你兒子12年春節不回家的原因

北大博士,拉黑父母6年,12年春節不回家,人民日報針對此事發了好幾條微博。

他控訴父母的事情,在父母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小學時,班級文藝演出,要求穿短褲,母親卻偏偏讓他穿長褲;五六年級,他參加奧數班,母親不太同意,他考試後發現文件夾被人劃壞,母親不但沒有安慰,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高中時,王猛要求去外地求學,遭到父母拒絕,要求孩子必須在他們框定的朋友圈裡活動;後來,王猛外出讀大學,依然被安排若干「眼線」對他進行「照顧」……

這些種種行為,被王猛總結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在父母的百般「照顧」下,王猛的社交能力幾乎為零。時至今日,他已經拉黑父母6年,12年間,只因為要換身份證,他不得不回家取戶口,在家待了10分鐘就走了。

面對別人的詢問,父母只能說兒子在美國,忙,沒時間回來。事實上,王猛早已回國,而他現在都在做什麼,他的父母一無所知。當被記者問起為什麼會這樣時,父母表示並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為什麼總揪著過去的小事不放?

這些事真的只是小事嗎?我原以為,下面的評論會對這個「不懂事」的小孩罵開鍋,沒想到,熱門評論里都是感同身受。

閱 讀 是 一 種 人 生 態 度

READING IS AN ATTITUDE

學 渣 閱 讀

| 閱 人 | 讀 書 | 行 路 | 求 知 |

你可能會要求愛人三觀一致,可能只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來往,但是親人卻沒得選,它可以拋開任何價值觀、興趣愛好、生活環境等等,只是因為你們有血緣就必須聯結在一起。

有人說,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養育長大不容易,所以孩子一定要學會感恩,可是,反過來想,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因為愛嗎?可能只是覺得應該生,可能只是為了防老。

如果你會生不會養,最終帶給孩子的都是痛苦,又憑什麼要求他們毫無理由的包容你?如果你在付出時就期盼著回報,又憑什麼說自己無私?

我去年父親節時看到的一條微博:「爸爸也不是出生就會做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你見諒。」

誠然,我相信王猛的父母,不是惡意,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做好父母,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單一而暴力,他們忽略了那個有他們一半身高的人,還是個孩子。

可嘆的是,王猛的父母就是大部分父母的樣子。

我的一個哥們,生下來就被認為投錯胎,他媽喜歡女孩,就非把他當女孩養,給他穿的衣服都是蕾絲邊的。

他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去上廁所的時候,直接被老師拽了出來,說他走錯了,這是男廁所。他當時只有四歲,是不記得什麼事情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嘲笑他的場景,他至今歷歷在目。

我高中時的學霸,在學校也是文藝骨幹。有一次演出,他是主持人,穿了一套大一號的正裝,還配了一雙運動鞋,大家都嘲笑他。他當時的局促,我隔著舞台都能感覺到。

後來他告訴我,他的爸爸是個很封建的人,不允許他參加任何文藝活動,認為那都是「戲子」。他是趁著他爸爸出差偷偷參加的,拿了爸爸的西服,唯一他能穿的皮鞋被他爸穿走了,他沒辦法才穿了運動鞋。

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演出,雖然高考成績不錯,但是畢業後回到老家,他爸爸托關係把他塞進事業單位。如今同學聚會,他說,他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參加藝考。

我姐姐是醫院大夫,有一次過年,我們一家人正在吃年夜飯,姐姐突然被醫院急診來電話給叫走了。

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家裡是開商店的,白天人多,有一雙襪子他忘了收錢,他媽媽當著眾人的面,一腳就把他踹出幾米遠,然後讓他滾,孩子在外面晃蕩了一下午,晚上回到家,直接喝了一包老鼠藥。好在搶救回來了。

沒人反思媽媽做錯了什麼,在外面等的大人都在說孩子太脆弱、太敏感,媽媽打兩下罵兩句不是很正常嗎?

前段時間,我姨媽帶著侄子來我家玩了一個月,我與侄子朝夕相處,他喜歡跟我玩。姨媽錯愕:他之前都不愛說話啊,我發現跟你在一起開朗多了。

其實我什麼都沒幹,我只是重視他的每一個請求,哪怕他只有3歲,在他需要大人關注的時候,我都及時關注;在他做出「不懂事」的行為時,我要找機會給他講道理,而不是拿著棍子吆五喝六。

我問朋友:為什麼我們父母就不知道引導疏通?為什麼非要用「管」這種強迫性的行為?朋友斬釘截鐵:因為引導疏通比「管」難很多,需要情商,他們哪會?

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的事情,大部分都已經忘記了,但是特別傷心的事,我們都會記得,而帶給我們這些回憶的正是我們親愛的父母。

雖然王猛的做法有一點極端,但是王猛所承受的痛苦,很多人感同身受。大家無力指責王猛,誠如那句話: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不是當事人,就永遠不知道當事人承受了什麼。可能,他比我們一般人承受了更多。

而王猛的父母完全不明白他們究竟錯在哪裡。《八萬四千問》里說,我們的憤怒都源自無知。是啊,如果你知道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本就是無法撫平的,你就會試著放下跟原諒,對於王猛和他的父母都是如此。

錯在教育水平不同、錯在生活環境不同、錯在眼界見識不同、錯在人生閱歷不同……歸根結底錯在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不同。

人和人是有差異的,美國社會學家Herbert Gans曾經有個研究,比較了波士頓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文化差異。

他發現:工薪階層的一個特點是只相信自己的親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對陌生人有一種自發的敵意。

對比之下,中產和精英階層的人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萬維剛在他的新書《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里列舉了很多例子:

雖然,我們不能把研究中所謂的精英和普通人等同於我們和父母,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來說,我們與父母之間代溝的產生,與上面的例子有很大的可比性。

他們恐懼未知,在你說出一個新計劃的時候,下意識的問出:這能行么?還是考公務員踏實一點吧……

他們拒絕改變,對於你安排的出遊不置可否,對於你描述的新生活沒有任何熱情,相反都是擔心:新環境能適應嗎?

他們喜歡談論人和東西,卻不去探究原因,他們更擅長發泄情緒,卻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僅有的所謂的想法很本能也很原始;

他的社交圈子很小很小,他只和自己聊得來的人交往,你會發現,你不僅和他有代溝,連他的朋友你也不知道該如何溝通;

他能跟你談論的是廣場舞,是隔壁老王的瑣事,他年齡大了,沒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願望,悠閑的他只能把全部時間放在你身上:你怎麼還不結婚?你怎麼還不生孩子?你怎麼還不生二胎?

你覺得他絮叨、短淺、不可溝通,可是,除了這些,你能和他們聊什麼呢?聊教育?聊人格獨立?聊精神共鳴?

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他們莫名陷入深深的自責,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要麼以為你瘋了,拿出他們的殺手鐧:有你這樣跟你爸媽說話的嗎?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即使你真的讓他們明白了、理解了你的想法,代價是什麼?是摧毀了他們固守幾十年的精神世界,一把年紀了,你讓他們拿什麼時間重建?

這是社會現狀,是固有的社會現象,它不屬於任何一對特定的父母,而是普遍的大部分父母的樣子。而孩子們曾經受到的傷害,也同樣普遍存在,只是有輕重之分而已。

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個微評:兩代人的「戰爭」,一家人的悲劇。這樣的父母,我們似曾相識,與其譴責,不如體諒;與其批判,不如引導。決裂終非最優選擇,對抗不如對話,再大的心結,時間終能化解。而為人父母者,也該明白孩子不是私人財產,越控制越疏遠,學會尊重,各得其所。

對於如今剛剛為人父母的8090後來說,是真真正正的進入到上有老下有小,上面的老和我們有巨大的認知差異,下面的小又亟需我們帶給他們科學的教育,更犯難的是上面的老時不時還會阻礙我們教育小的。

我們能做什麼?

在孩子需要關注的時候,及時給予關注,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要知道孩子越小,越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孩子提出一些訴求的時候,要認真對待,即使只是小孩子天真爛漫的想法,我們也要多一些耐心;

放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離開母體的那一刻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不要把人性不善良的一面展示給孩子,比如夫妻吵架、婆媳矛盾、個人情緒等等,孩子不是你的出氣筒。

關 注

學 渣 閱 讀

Reading is an attitude towards your life.

閱 讀 是 一 種 人 生 態 度

| 閱 人 | 讀 書 | 行 路 | 求 知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鄒學渣 的精彩文章:

TAG:鄒學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