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愛會變成傷害?

為什麼愛會變成傷害?

最近關於父母子女矛盾的新聞不少,很多還顯得特別奇葩。某高材生,拉黑父母十幾年,不和他們聯繫,顯得甚是無情。

真讓人納悶,是什麼樣的仇恨,讓一個兒子如此狠心,竟然這麼對待對自己有生養之恩的父母呢?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

但是,看了相關材料後,可能就有些理解了。

根據高材生的萬言控訴書來看,父母從小對他絕對掌控,他不能有自己的一點自由意志和選擇,每一步都不能違背父母的想法和做法。為此,他感覺到十分壓抑,甚至快要窒息,時間一長,他不惜以與父母決裂的決絕方式,去爭取自己的獨立人生。

從父母的說法來看,他們真的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優秀的兒子,總是揪著之前的「小事」不放,那麼絕情,那麼不孝,連生養了他的父母都不認,為此感覺特別傷心。

我們常見的故事,可能沒有那麼極端。

我們最常見的故事是,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不管是上學,還是找工作,都被父母以「都是為你好」的由頭強迫,讀一個父母填報的大學,找一份離父母很近的工作,找一個父母覺得合適的對象,然後結婚,生子,打麻將。

我自己所見,在初中高中覺得特別優秀,特別有夢想的同學,幾年後大學畢業,按照父母的安排,回了老家。幾年之後再見,你簡直不能接受看到他們變化時的巨大心理落差。

以愛之名,為所欲為;以愛之名,綁架傷害。

這是很多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

不但如此,很多這麼做的父母,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錯,還擁有一種「我都是為你好」的天然的道德優越感,大義凜然,理直氣壯。

為什麼愛會變成傷害?

源於控制欲。

我們都會有控制欲,區別在於強烈程度不一樣。讓愛變成傷害的控制欲,是極端的控制欲。

這種極端的控制欲,又來自於父母對於失控的極端恐懼。

再往深層看,不管是控制欲,還是恐懼感,又都來自於父母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不敢做真實自己的父母,對於自我缺乏認知,沒有看到自身的獨特價值,總是會去迎合社會的期待和別人的看法,漸漸地迷失了自我。越是在內心裡迷失了自我的父母,就越希望拚命去抓住一些東西。等到孩子出生了,他們希望拚命抓住的,就是孩子。

就拿夢想來說吧。迷失了自我的父母,即算年輕時候有過夢想,但是也不敢去實現。不敢或者沒能實現的夢想,就進入潛意識,雖然看似不見,但是一直潛藏,總有爆發出來的衝動。一旦有了孩子,他們就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幫自己實現。

「我們這輩子就這樣了,希望寄託下一代身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認知。這裡說的「希望」,其實就是父母沒有實現的願望。如果下一代按照父母的意圖,實現了父母的願望還好,但是如果他們希望有自己的願望,那父母就會感受到失控,就會激起特彆強烈的控制欲:你是我兒子(女兒),你要聽我的。

我們最開始出生,是嬰兒的時候,所處的心理狀態是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自己轉,只要自己發出一個願望或者要求,別人就會按照自己希望的去做,從而滿足自己。

嬰兒出生後,不能獨活,必須依附於母親,與母親形成共生關係,這是必要的。嬰兒發出的每一個需求信號,都需要母親及時接住,並給予回應和滿足。這樣,充分感覺到理解與接納也就是愛的嬰兒,就能存活下來。

但是,隨著小孩子的長大,如果不能順利形成清晰的界限意識,也就是逐漸認識到自己是自己,母親是母親,那就會出大問題。小孩子長大了,依然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自己就是母親,母親就是自己,這就是病態共生。

這就會出很多問題。其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就是控制欲爆棚。

具有病態共生心理的人,沒有很好的界限感,分不清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的人,他們會覺得,只要自己起心動念,和自己一體的母親就會明白,就會按照自己希望的那麼去做,母親的一切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是,事實是,母親是母親,自己是自己,母親有自己獨立的肉身和意識,並不受自己的完全控制。當具有很強的控制心理的小孩知道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內心那種「一切盡在我掌控」的全能自戀感受到了極大傷害,一種失控感,無能感,無力感,就會撲面而來。這種感覺是讓人受不了,甚至感覺窒息的。所以,越是失控,越是希望抓住點什麼,越是追求控制。

控制感極強的父母就是長大了的擁有病態共生心理的嬰兒。他們雖然成年了,成家立業了,生了小孩子了,但是心理卻沒有太大變化。用武志紅的話說,這就叫巨嬰。身體是父母了,但是心理狀態仍在是嬰兒。

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控制欲極強,他們的邏輯是,我對你很好,我很愛你,你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要抓狂了。

這種狀態的父母,習慣於對於子女的一切都要加以控制,不管怎麼樣,總之要聽我的。

你冷不冷不重要,你必須穿秋褲,因為我覺得你冷。

你感不感興趣不重要,你必須讀這個專業,因為我覺得你應該讀。

你喜不喜歡不重要,你必須跟這個人結婚,因為我覺得門當戶對,鄰居會羨慕,我們覺得有面子。

只是這個邏輯,具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忘了小孩,忘了小孩是獨立個體,忘了小孩有自己的意志,忘了小孩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忘了小孩有自己的天命所在。

父母總以自己認為的好對子女,並且要求不能拒絕,這對父母來說,是爽了,滿足了他們的控制感,但是對於子女來說,就慘了,他們沒有自我,他們的自我,被父母巨大的控制欲給死死的勒住了,沒有絲毫生氣和活力。

做自己,愛別人;也讓別人做自己,愛別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獨特價值,儘管我們不完美,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我們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這個特質共同組成了真實而完成的自己。擁有獨特價值的真實的自己,當得起自己和別人給的所有的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堅信自己的獨特價值,愛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能量,然後也看到別人的獨特價值,去愛別人,也讓別人活出自己的生命能量。

愛自己,就不會讓別人過分侵犯自己的領地,也不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不會一面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控制,一面又期望著找別人來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從而把自己和下一代的人生變成了「放羊—修房—娶妻—生娃—放羊」的循環。

愛別人,就會擁有界限意識,尊重別人的獨特價值和個人選擇,不因為別人沒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來,就覺得自己被違逆了而失控,就不會那麼想要控制別人,而是希望別人也遵從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去實現自身內心裡的夢想。

對於父母來說,多一些對自己的關注,多一些實現自身願望的認知,就會少一些對於子女的控制,讓子女多一分自由,讓他們自由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活力。

高曉松最近在微博上曬出自己要去哈佛大學做研究員的消息,很多人特別羨慕。其實,稍微翻看一下高曉松的簡歷,就會發現,高曉松之所以能這麼瀟洒自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謝自己的父母。

說高曉松感謝自己的父母,不是說他父母是高知,有背景,給他提供了很好的家庭物質條件,而是說,高曉松老師要感謝他父母和整個家庭給他的自由成長的環境。

他家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家裡長輩幾乎全是頂級的科學家,在這樣的家庭長大,高曉松老師考上清華,學理工科,一年後退學,去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自己做音樂,搞藝術,完全沒有按照大家所認知的慣有的路徑去做科學家。高曉松老師的父母和整個家庭給他的,就是充分的愛與自由,讓他從心所欲,充分自由選擇。高曉松老師本人,也基本就是按照自己內心意願來的,考清華,去了;想退學,去了;想學導演,去了;做藝術,去了;做脫口秀,去了;做研究員,去了。從心所欲的高曉松,充分實現了自身的獨特價值和天命所在。

愛,也給自由,這才是真愛。

愛,但是綁架,這就是傷害 。

習慣於綁架子女的父母,他們的內心是比較不成熟的。之所以有那麼強的控制欲,會綁架子女,是因為他們之前這麼被對待過,他們在小時候,沒有感受到理解與接納,沒有感受到充分的愛,也沒有看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在父母的綁架中,當一隻順從的羔羊。

當他們一旦成為了有權勢的一方,就會按照自己之前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小孩,以為小孩子是可以被自己掌控的,希望他們去幫自己實現自己沒有展現的真實的自我。小孩子越想要逃離他們的掌控,他們越覺得失控,掌控得也就越嚴。

這個邏輯的突破口就在於,父母要學會長大,要逐漸認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然後靠自己去實現,這樣就不會把所有精力放在小孩子身上,進而想要他們所以都聽自己的,拚命去掌控他們的人生。

做子女的,也要學會逐漸看到自身的獨特價值,勇敢去實現自身的天命所在,萬一碰到父母的無休止的控制,可以嘗試溝通,如果實在不行,可以適當表達自己的界限,希望父母認識到,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我們很相愛,但是我們都有自己的天命所在,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實現自己的天命而負責,不強迫別人幫自己實現,也不強迫自己去幫別人實現。

作為子女,愛自己,也愛父母,但是並不愚孝,什麼都聽父母的哪怕是明顯錯誤的,而是發自內心孝敬父母而不一味順從他們,這樣才能充分實現自己的獨特人生價值。

作為父母,愛自己,也愛子女,但是並不綁架,要求子女什麼都要聽自己的,而是給子女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去實現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價值,這才是真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稿 的精彩文章:

TAG: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