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銀智庫研究》第99期:信託業2017年發展狀況及2018年經營展望

《民銀智庫研究》第99期:信託業2017年發展狀況及2018年經營展望

內容提要

2017年信託業發展提速信託資產快速增長,三季末達到24.41萬億元,比去年末增長20.71%,三季度同比增長34.33%,增長提速;全年預計資產規模突破25億元大關。三季度末固有資產和股東權益分別為6345.03億元和4995.8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5.88%和20.95%。行業不良率為0.57%,低於同期商業銀行不良率1.76%,風險可控。信託產品收益率有所下滑,但仍高於同類金融產品。

2017年信託業發展的主要特徵一一是轉型雖有初步進展,但任重而道遠,信託資產增速快於營收利潤增速,報酬率低位徘徊;二是信託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提升,投向工商等實體經濟佔比提升;三是銀信合作領域廣泛,通道業務偏多;四是嚴監管背景下信託業罰單增加,統一監管助力行業轉型升級;五是信託登記上線促進行業穩健發展。

2017年主要信託公司經營狀況:相比2016年,股權轉讓活躍度趨於平靜,行業經營業績出現回暖,投資收益企穩回升拉動行業整體經營效益上升,信託業務收入重回低速增長軌道;信託公司總體盈利較好,股東回報同比下台階,不同信託機構因其資本金實力、經營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不同而分化加劇;銀行系信託機構相對穩健,但排名下降;轉型過程中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

2018年發展趨勢展望:一是資產規模增速下台階、不同信託機構業績持續分化;二是監管聯合堵通道,信託業回歸本源節奏加快;三是大資管業公平競爭利於信託固有優勢充分發揮;四是信託公司主動多渠道、多領域布局轉型發展;五是《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出台在即,剛兌現象有望破解。

加強銀信合作的對策建議:一是強監管彰顯牌照價值,應加快信託牌照申領,布局大資管業藍海領域;二是堅持回歸本源,強化銀信合作廣度與深度。

目 錄

一、2017年信託業發展概覽

1.信託資產規模快速增長,邁入「24萬億」大關

2.行業增資潮如火如荼,投資類資產佔比持續攀升

3.行業整體風險可控,不良資產率維持在較低水平

4.信託產品收益率有所下滑,但仍高於同類金融產品

二、2017年信託業主要發展特徵

1.轉型雖有初步進展,但任重而道遠

2.信託資金投向工商等實體經濟佔比提升,空轉下降

3.銀信合作領域廣泛,通道強化

4.「強監管」與統一監管相結合利於信託資管發展

5.信託登記上線促進行業穩健發展惕

三、2017年信託公司經營狀況分析

1.機構數量長期固定,股權轉讓趨於平靜

2.行業經營業績出現回暖

3.信託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延續分化

4.銀行系信託機構相對穩健,但排名下降冷

5.轉型過程中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

、信託業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1.資產規模增速下台階、不同信託機構業績持續分化

2.監管聯合堵通道,信託業回歸本源節奏加快劇

3.大資管業公平競爭利於信託固有優勢充分發揮

4.信託公司主動多渠道、多領域布局轉型發展

5.《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出台在即,「剛兌」有望破

五、加強銀信合作的對策建議

1.強監管彰顯牌照價值,應加快信託牌照申領

2.堅持回歸本源,強化銀信合作廣度與深度

附件:影響信託行業發展的重要文件一覽表

2017年是金融業「強監管」年,也是大資管業的「統一監管」年。過去幾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進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資管時代,行業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但在監管分割與監管放鬆競賽條件下,大資管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泡沫化、過度自由化、多重套利和亂象增多等問題。監管層強監管與統一監管相結合在治理大資管業亂象和防風險的同時,利於資管行業長期穩健發展。

2017年,我國信託業管理信託資產規模繼續保持穩健增長,信託資產已突破25萬億元。作為我國大資管業的主力軍,信託業在降低國內金融結構失衡、助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服務實體經濟和管理社會財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統一監管雖然會提升資管業競爭強度,但行業發展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資產管理仍然是最具成長性的藍海領域,大資管業公平競爭利於信託固有優勢充分發揮

一、2017年信託業發展概覽

1.

信託資產規模快速增長,邁入「24萬億」大關

(1)信託資產規模依舊保持較快增長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信託業信託資產管理規模為24.41萬億元,較2016年三季度末的18.17萬億元,同比增長34.33%,較2016末的20.22萬億元,增長20.71%;信託資產增速環比出現回落,較2016年末的24.01%的增速回落3.31個百分點。由於信託業還未公布全年業務數據,按照現有數據測算,信託資產全年突破「25萬億」大關確定性較強。

(2)上半年增長加速,下半年增速回落

2017年1至3季度,信託資產餘額分別為21.97萬億元、23.14萬億元和24.41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2.48%、33.86%和20.71%,環比增速分別為8.65%、5.33%和5.47%。與上半年高增速相比,在「強監管」背景下,下半年增速回落反映了行業增速下台階、回歸穩定增長的發展趨勢。如圖1中所示,自2014年1季度以來,信託資產同比增速是逐季下降的,雖然2016年3、4季度與2017年1、2季度重高增長態勢;但這種高增長應該是反彈而不是反轉,行業大趨勢是增速下台階。

2.

信行業增資潮如火如荼,投資類資產佔比持續攀升

(1)增資與盈利增長驅動行業資本金實力快速提升

2017年1至3季度,信託業固有資產分別為5773.3億元、6129億元和6345.0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5.26%、25.61%和25.88%,環比增速分別為3.65%、6.17%和3.51%。信託業固有資產的變化是股東分紅、內源性利潤積累和外源性融資共同作用的結果。截至三季度末,行業所有者權益為4995.89億元,同比增加865.46億元,同比增速為20.95%;與2016年底相比增加494.03億元,增長約10.97%。股東權益的繼續增長意味著信託業整體資本實力的增加和抵禦風險能力的增強。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先後有18家信託公司進行了資本金擴充,相較於2016年,信託業增資熱度依舊不減,增資機構多、增資數額大、增資次數頻並且增資主要集中於股東實力強、資源豐厚的大型信託公司,是2017年信託業增資情況的主要特徵。2017年全年信託公司實現增資推動註冊資本合計提升372.87億元,平均每家約為20.71億元。其中,崑崙信託在2017年3月份增資72.27億元,成為年內單次增資金額最高的信託公司。以三季度末行業權益數額衡量,增資對行業資本金實體提升帶來的貢獻度約為55.87%。另據報道,2018年以來信託公司的增資熱情依然延續,如國聯信託剛完成註冊資本增至30億元,愛建集團獲得證監會定增審核批文推動愛建信託12億元的增資也將很快完成。

(2)固有資產投資類資產配置增加

信託業固有資產配置形式包括貨幣類資產、貸款、投資和其他。2017年三季度末,四者分別為447.09億元、294.03億元、4137.36億元和587.55億元,佔比分別為7.05%、4.94%、78.75%和9.26%。數據顯示,投資類資產依然是固有資本的主要形式。2017年三季末投資類資產較2016年末增長20.77%,佔比提升4.47個百分點。與之對應,貨幣類資產配置大幅下降約5.25個百分點。信託業固有資產配置比例的變化反映了利率上升背景下資金的趨利動機。

3.

行業整體風險可控,不良資產率維持在較低水平

2017年三季度末,信託業的風險項目個數為594個,規模為1392.41億元,比2016年末的1175.39億元增加217.07億元。在全部風險項目中,集合類信託為637.53億元,佔比45.79%;單一信託為743.6億元,佔比53.40%;財產權信託為112.86億元,佔比0.81%。與2016年末相比,單一信託風險項目大幅上升6.02個百分點。行業1-3季度末的整體不良率分別為0.6%、0.56%、0.57%,比2016末的0.56%有所上升。與同期商業銀行不良率1.74%相比,行業不良率較低。

近幾年來,信託行業賠償準備占所有者權益比重一直穩步上升,2017年三季度末行業信託賠償金達到196億元,同比增加近32.06億元,同比增幅約19.92%,與2016年年末相比增加近9.04億元,增幅約為4.83%,表明信託行業的風險控制能力逐步增強。

4.

信託產品收益率有所下滑,但仍高於同類金融產品

自2011年以來,信託產品最近3年給投資者帶來的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約為7%左右,遠遠高過去七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左右水平,顯示了其作為居民和機構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工具的重要價值。近3年來,從已清算項目來看,信託業每季支付收益約700多億元,每年支付收益約3000億元。與2015年、2016年相比較,2017年以來,信託產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前三季度信託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約為5.01%、7.01%與5.85%。根據2017年12月信託產品發行數據,在年末資金渴求背景下,信託發行規模大幅攀升,並且平均收益突破7%。2017年信託產品收益率整體呈現探底走高的發行態勢。伴隨信託產品收益率下降,信託業支付給投資者的收益有所下滑,前三季度支付給投資者收益分別為541億元、694億元、673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約為-30%、7.52%、-0.33%。

二、2017年信託業主要發展特徵

1.

轉型雖有初步進展,但任重而道遠

(1)信託轉型持續推進,緩慢而曲折

近三年來,行業轉型持續進行並且取得一定進展,集中體現為通道業務佔比下降,主動管理業務佔比上升。信託資產按照資金來源可劃分為單一類、集合類和財產管理類。其中通道業務通常表現為單一類和事務管理類。如圖8所示,自2011年開始,三大類信託資金來源中,集合資金信託和管理財產信託佔比持續增加,2017年仍然延續這一趨勢。截至三季度末,集合資金信託規模為9.1萬億元,佔比37.29%;單一資金信託規模為11.54萬億元,佔比47.29%;財產信託規模為3.76萬億元,佔比15.42%。截至年末,融資類信託規模為4.46萬億元,佔比18.26%;投資類信託規模為6.36萬億元,佔比26.08%;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為13.58萬億元,佔比55.66%。根據圖8所示,自2011年以來,融資類信託資產佔比持續減少,與融資功能相比較,信託資產的事務管理功能與投資功能愈加重要,信託業雖然逐漸回歸本源功能,但部分通道類資產隱身事務管理類信託與財產管理信託說明信託業轉型路徑緩慢而曲折。

(2)信託資產增速快於營收利潤增速,信託報酬率低位徘徊

在經歷行業初始階段的爆髮式增長後,從2012年第三季度起,信託資產管理規模增速持續高於營收與利潤增速成為信託業發展的鮮明特徵(不考慮2015年股市牛市影響)。2017年前三季度信託資產增速與營收、利潤增速的「剪刀差」分別為31.64%、33.56%、17.21與21.38%、26.33%、13.93%。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通道資產依然是驅動信託業資產規模擴張的主要因素,信託業面向效益與主動管理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期間,信託業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連續下降,持續在低位徘徊,從這一指標來亦反映行業整體並未走向成功的轉型之路。

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同業相比較,信託業固然具有跨市場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優勢(參見表2),但是信託業牌照優勢的充分發揮還需依託於行業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信託業增產不增收主要源於信託業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通道合作業務較多,基於以渠道、人才、資金和客戶為主要內容的合作並未實現。

3

信託資金投向工商等實體經濟佔比提升,空轉下降

(1)工商企業:佔比與規模回升

工商企業涵蓋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直以來,工商企業雖然是資金信託配置的第一大領域,但自2013年二季度開始,其在信託業資金配置領域的相對重要性呈現下降走勢;至到2015年二季度下降趨勢結束,在實體經濟復甦背景下,規模持續增長,佔比有較大幅度提升。期間,信託資金投向佔比由21.50%升至26.95%,升幅達5.45個百分點。2017年1至3季度末,信託資金面向工商企業領域的投放餘額分別為47240億元、51502億元、55628億元,佔比分別為25.28%、26.24%和26.95%。其中,2016年4季度資金信託對金融機構比2015年4季度的2.63萬億元增長29.11%,環比2016年3季度增長18.19%。

(2)金融機構:佔比下降拐點出現,規模慢升

金融機構近年來快速成長為資金信託配置的第二大領域,佔全部信託資金比重由2013年1季度的9.43%升至2016年4季度的20.71%。但從2017年起,雖然規模在緩慢增長,佔比已經在下降。2016年1至3季度,信託資金面向金融機構領域的投放餘額分別為37359億元、38683億元和39089億元,佔比分別為19.99%、19.71%和18.93%。其中,2017年3季度末投向金融機構的資金信託比2016同期的30586億元雖然增長27.80%,但與2016年年末的36150億元相比僅增長7.01%,快速上升勢頭明顯放緩。金融機構類信託發展緩慢源於金融強監管與去槓桿因素。

(3)證券投資:佔比下降,規模平穩

隨著資本市場的持續擴容和證券價格的上漲,證券投資快速發展成為資金信託投向的第三大領域,其由2011年初的3081億元(9.85%)升至2015年高峰時的30165億元(20.37%)。2017年1至3季度末,信託資金面向證券投資領域的投放餘額分別為28744億元、28134億元和29577億元,佔比分別為15.39%、14.33%和14.33%。受制於「股災」和債券收益率上升,相比2015年同期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與2016年同期比降幅收窄。在證券投資中,2017年3季度的債券投資規模為1.81萬億元,佔比8.75%,依然高於股票的0.89萬億元(4.29%)和基金0.27萬億元(1.29%),與2016年末相比債券相對重要性下降,股票重要性提升。

(4)基礎產業:佔比小降,規模緩升

近年來,基礎產業由原來資金信託配置的第一大領域,逐漸下降為第三大領域,相對重要性有所下降。2017年1至3季度末,信託資金面向基礎產業領域的投放餘額分別為27299億元、29730億元和31036億元,佔比分別為15.64%、15.91%和15.82%。伴隨穩增長所需基礎設施項目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落地實施,流向基礎產業的資金信託數量上升,可能逐漸改變基礎產業佔比下降現象。

(5)房地產業:佔比與規模「雙升」

2017來,受益於房地產市場的高景氣度,信託資金面向房地產業領域的投放餘額呈現出佔比與規模雙升的發展態勢。2017年1至3季度末,房地產業信託的投放餘額分別為15750億元、17703億元和20659億元,佔比分別為8.43%、9.02%和10.01%。與2016年同期相比較,資金餘額增加7131億元、增長52.71%,佔比上升了1.56個百分點。

3.

銀信合作領域廣泛,通道強化

銀信合作一直是信託業最重要的特色業務。2017年前三季度,銀信合作餘額分別為48796億元、51618億元和54343億元,占信託資產的比重分別22.21%、22.31%和22.27%。近六年來,銀信合作占信託資產比重雖然下降,但絕對額持續增加。如2011年第1季度銀信合作餘額和佔比分別為15302億元和46.82%。商業銀行仍然是信託業最為重要的合作夥伴和金融同業合作機構,且銀信合作形式多樣,合作內容日益深入。銀信合作正從傳統的銀信通道類業務逐步滲透到銀行業務的各個條線,包括銀信理財、銀信同業、銀信代銷、託管清算等。信託業通過深化與銀行的多元化業務聯動,不斷拓寬自身的業務發展空間。

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渠道主除自主投資安排理財資金,主要投資於場內標準化金融工具之外,主要通過信託、券商、基金、保險等的資產管理計划進行投資,俗稱通道類投資或者委外投資。信託計劃依然是銀行新發行理財產品投資的主要渠道。隨著新的監管辦法出台,信託計劃之於商業銀行的渠道優勢繼續鞏固,如2016年7月,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只能對接信託計劃,而不能對接資管計劃。

4.

「強監管」與統一監管相結合利於信託資管發展

(1)嚴監管背景下下信託業罰單增加升

2017年以來,銀證保等重要業態在強監管、防風險和補短板等方面均出台了許多政策。隸屬於銀監系統管理的信託業發展迎來強監管政策環境,監管政策持續發力帶來監管處罰金額和筆數大幅增加。這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體現。除此之外,針對信託業的跨部門罰單增多不但是2017年銀證保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協同作戰強化的體現,而且反映了此前分業監管下一些責任難以釐清區域的「秋後算賬」。

在嚴監管背景下,違法違規行為大量暴漏,監管處罰加大並落實到具體細節利於信託業回歸本源、堅持合規經營。監管罰單主要針對信託機構業務不規範進行整肅,多數監管案例「違規而不違法」,最多上百萬元的處罰對信託機構的財務績效不構成重大影響,但監管警戒意圖較為明顯,此外,對於信託公司來說,違規處罰導致聲譽受損、評級下調從而影響到創新業務資格的獲取與開拓。

(2)統一監管助力信託資管轉型升級

自2012年以來,分業監管之下政策對券商、基金等機構表現為放鬆管制、鼓勵創新的態度,體現為更寬鬆的監管環境;而對信託公司則是嚴厲整治,政策導向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而非是對信託結構自身的否定。政策因素對信託行業的抑制從三個方向發生:第一是2012年開始逐步放開資管市場,引入券商資管等開展同質化競爭使得信託公司飛速擴張倚賴的牌照優勢蕩然無存。第二是監管層處於風險控制考量,對於規範銀信合作及政信合作業務進行整治傷及信託公司的空間。第三則是出於信託公司內部風險考量,提出的撥備計提規定,運用凈資本管理約束信貸類業務等規定增加了信託公司開展業務的隱形成本。大資管市場發展雖然帶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行業格局,但監管分割及因規避監管導致相互嵌套、通道產品盛行,也加大了系統性風險。

2016年以來,針對「大資管」的監管政策跟進與補位加大了對通道產品的限制,這為信託業發展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相關政策如對基金子公司設立了凈資本管理制度以及風險準備金計提,大幅提高通道業務的成本;銀行理財投資非標產品只能對接信託,而不能對接券商資管以及基金子公司專戶等。「一行三會」關於大資管業統一監管的政策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出台為標誌。《指導意見》正式落地將奠定大資管業發展的制度基礎。《指導意見》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有利於解決國內大資管業務領域存在的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從而促進資管業務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統一監管相對有利於信託業穩定發展,2017年信託貸款全年合計發放達2.25萬億元,2016年同期僅為8592億元,新增信託貸款規模和佔比都有較大程度提升,月平均發放量由2016年716億元增加為2017年的1880的億元,增幅為162.57%,在社會融資增量和存量中佔比由去年同期4.83%、4.05%的提升為4.88%、11.60%。

5.

信託登記上線促進行業穩健發展

2017年9月,伴隨《信託登記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正式實施,信託統一登記正式落地生根發芽。系統上線以來安全平穩運行,實現了全線上開展信託產品登記申請,上線運行四個月以來,信託公司通過系統報送信託產品登記信息,累計報送信託登記近2.2萬筆,其中預登記累計1.7萬餘筆,獲取有效產品編碼的信託產品1.56萬多個。系統通過開展線上查閱為監管者、投資者、信託公司等利益各方帶來極大便利。

由於歷史原因,信託行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長期缺乏統一的信託產品登記和交易平台,市場分割使得產品登記、公示、信息披露、流轉、兌付、清算缺乏統一的規範要求,不利於充分披露產品風險信息及合理定價,不利於監管有效及維護市場金融秩序。而中信登的正式成立及信託登記管理辦法的出台正從根本上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信託統一登記登通過強化市場約束,提高信託產品的透明度和規範化,進而服務信託行業的風險防控及轉型升級發展。

三、2017年信託公司經營狀況分析

1.

機構數量長期固定,股權轉讓趨於平靜

截至2017年末,信託業共有68家信託公司,廣泛分布在國內28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公開信息顯示十多年來監管層沒有增設新的信託牌照。自2001年以來,信託業共發生37家59次信託股權轉讓案例。2016年開始股權轉讓趨於活躍,共發生包括四川信託、華澳信託、杭州工商信託、上海信託等13起股權轉讓發生,約佔業內信託公司的1/5。此間四個時間段出現波峰:2001-2002年、2006-2007年、2013年以及2015-2016年。其中,前3次高峰期主要為應對清理整頓和監管新規而開展,而最近一次股權轉讓高峰前沒有大的監管新規出台,股權轉讓正在從被動倒逼全面向主動轉變(參見表6)。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13家信託公司進行股權轉讓,約佔業內信託公司的1/5。不過2017年以來信託公司股權轉讓開始逐漸趨於平靜,發生股權轉讓的信託公司數量較2016年大幅下降,轉讓的股權數量也相對較少,未有信託公司控股權的變化,並且公開轉讓的信託股權項目不再是市場爭搶的對象,甚至有「無人問津」的情況發生。

2.

行業經營業績出現回暖

(1)收入增長逐季走高,利潤增長逐季走低

2017年,行業經營效益開始回暖。前三季度,行業經營累計收入分別為216.80億元、497.82億元和756.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84%、0.30%、和3.49%;行業利潤總額分別為155.37億元、364.85億元和553.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1%、7.54%和6.78%。分季度看,2017年1、2、3季度信託業利潤為155.37億元、209.48億元、188.94億元,比2016年1、2、3季度利潤139.84億元、199.43億元、179.37億元分別上升11.11%、5.04%、5.34%,利潤增速逐季下滑。利潤增速逐季下滑反映信託業效應增長動力較弱,信託資產高速增長對利潤增長並未形成有效拉動。

(2)投資收益企穩回升拉動行業整體經營效益上升

2017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務、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分別為529.85億元、163.75億元和40.17億元,三者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70.06%、21.65%和5.31%。與2016年同期相比,信託業務收入繼續增加、利息收入下降,投資收益止跌回升。與2016年年末相比,投資收益雖然佔比下降約2.6個百分點,但前三季度投資收益同比分別上升5.0%、1.4%、6.4%;投資收益企穩回升成為推動經營效益好轉的主要因素。

(3)信託業務收入重回低速增長軌道

2017年前三季度,信託業務收入分別為160.21億元、354.88億元和529.85億元,同比增速為2.44%、4.71%和3.01%,增速慢於2016年同期22.22%、14.31%和10.22%的水平。反映行業整體雖然受益於信託資產平穩增長,但信託業務收入呈仍出低位發展態勢,信託業務收入發展較慢顯示信託業轉型任重而道遠。從信託業收入結構來看,信託業務收入佔比同比下降約0.32個百分點,信託業務收入佔比雖然仍處65%以上,但不是成為拉動行業收入增長的首要因素。

3

信託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延續分化

(1)信託公司總體盈利較好,股東回報同比下台階

根據中國貨幣網披露部分信託機構(全部68家,實際數據62家)家未經審計的2017年財務數據顯示,62家信託公司實現經營收入1075億元,同比增長5.25%;實現凈利潤603億元,同比增長6.08%。營收細化來看,62家信託公司共實現信託業務收入729億元,同比增長6.22%,共實現固有業務收入346億元,同比增長3.25%。信託業務收入占從67.2%提升到67.82%。根據上述數據,信託業整體仍處在轉型過程,雖然信託業普遍盈利較好,但與2015年、2016年股東回報相比繼續下降。2016年ROE中位數是13%,2015年中位數是14.9%。2017年62家信託公司實現凈利潤603億元,同比增長6.08%,而行業全年股東權益增加約為10%,這表明信託業盈利增速低於凈資產增速,行業整體「ROE」仍延續下降趨勢。此外,與資產規模增長相比,營業收入、利潤增長速度處於較低水平。信託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對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帶動作用較低,信託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由報酬率較低的通道業務推動。一方面是行業權益規模的顯著增長,另一方面是利潤水平增長較慢,在兩方面因素下,ROE水平進一步下降。

(2)不同信託公司經營績效分化加劇

行業內不同信託機構營收及盈利表現因其資本金實力、經營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不同而呈現較大差距。與2016年同期相比,凈利潤排名頭尾五家公司基本是熟悉的面孔,2017年同期凈利潤排名前三的機構分別是平安信託(39.06億元)、中信信託(35.26億元)、重慶信託(33.6億元)。與2016年相比有所不同是民營機制下民生信託在凈利潤排名上的突飛猛進(由22名升至第8名)和愛建信託等中小型信託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2017年不同機構間營收、凈利潤分化加劇更加顯著。與此同時,不同信託機構間的業績增長拉動因素差異較大,如2017年民生信託顯著受益於投資收益2.2倍的增長(12.32億元),其固有投資收益快速增長重點布局了定增、Pre-IPO、PE、併購等業務領域;而陝國投雖然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9.97億元(同比大增73.39%),但整體業績卻受制於自營投資浮虧而出現下降。從凈利潤同比增速來看,43家信託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有2家基數較低的信託公司增速超過100%;在凈利潤排名前20的信託公司中,有10家信託公司增速接近或超過20%,民生信託、渤海信託、外貿信託凈利潤增速分別高達90.87%、88.54和50.23%。與此同時,有19家信託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降幅超過30%的信託公司仍有6家。從信託業務收入增長速度來看,有37家公司實現同比增長,25家公司出現下降。信託業務收入排名前20的公司有13家實現增長,其中渤海信託、愛建信託、外貿信託增幅分別達74.83%、64.87%和41.55%,均超過40%;民生信託、平安信託、中航信託增幅分別為36.72%、34.52%和24.31%,均超過20%。與此相對比的是,信託業務收入排名後20名的公司,有11家公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過30%的公司有7家,最高降幅達到60.7%,與領先公司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4.

銀行系信託機構相對穩健,但排名下降

基於母行控股股東的資金、網點、客戶與渠道等合力支持,銀行系信託公司經營水平普遍位居行業前列。雖然2017年銀行系信託公司總體經營穩健,但行業排名較2016年有所下降。具體來講,四家銀行系信託機構中,營收總體較2016年排名均出現下降;利潤方面,建信信託、興業信託、上海信託、交銀國信分別為18.52億元、14.64億元、15.6億元、15.6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30.62%、0.07%、-1.69%、85.56%,建信、交銀兩家上升、興業與上海兩家下降。其中,建信信託營收與凈利潤兩項數據在四家銀行系信託中均位居第一位。究其原因,銀行系信託在充分受益於母行各種資源支持的同時,同樣也受制於其業務模式特點而帶來的發展瓶頸問題。由於銀行系信託銀信合作業務普遍佔比較高,在去通道、降槓桿、嚴查委外風險的大背景下,銀行系信託規模收縮已成必然現象;同時由於在體系內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管理收費費率相對較低,「以量補價」驅動的收入增長難以為繼。

5.

轉型過程中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升

現階段,我國國內信託業行業集中度較低,通道型業務還佔據較大比例。2013-2016年間,伴隨行業調整和轉型發展,信託業行業集中度經歷了先降後升的變化過程。以信託業務收入作為判斷指標,前五大公司和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1.63%、22.35%、25.22%、24.35%)和(35.69%、37.96%、41.2%、39.90%);以凈利潤作為判斷指標,前五大公司和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4.46%、25.02%、28.51%、27.78%)和(38.59%、40.64%、42.35%、41.20%)。伴隨轉型的深入和信託業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行業集中度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大型信託公司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中小型公司將會在行業變遷過程中贏得市場份額的提升。行業完整的經營數據還未公布,但從部分信託機構財務數據「管中窺豹」可知,行業總體已經走過了快速增長階段,並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行業發展將展現出「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業績分化加劇驅動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

四、信託業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1.

資產規模增速下台階、不同信託機構業績持續分化

2018年,經濟運行和金融市場發展雖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去槓桿與服務實體經濟將是信託業經營發展的永恆主題。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將對信託業健康發展提供強勁支持。在經歷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上半年的信託資產規模增速反彈後,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信託資產規模增速重新下降。信託資產增長大的趨勢是增速下台階,在高基數效應及信託資產「只減不增」自律承諾行為合力作用下,預計2018年信託資產規模增速重回個位數增長狀態。信託資產規模增速下降並不意味著信託業經營績效的轉差,信託轉型推動的信託業務收入增長與投資收益的改善將成為推動行業繼續回暖的主導力量。

自2002年《信託法》頒布實施至今,信託公司在實業投行、資產管理等領域積累了一定的主動管理能力與風險控制能力。在行業步入穩定發展階段的背景下,不同信託公司轉型速度、力度及戰略路徑的差異決定了轉型成效的不同,信託公司經營業績將持續分化。

2.

監管聯合堵通道,信託業回歸本源節奏加快

2017年年底及2018年初以來,信託業「堵通道」監管信號頻現。2017年12月底的銀監會「55號文」、信託部鄧志毅主任主持座談會講話、中信信託為代表的機構遞交的《自律承諾函》以及新年以來 「一行三會」配套文件都表明2018年信託業整頓的關鍵環節是「壓通道「。信託機構自下而上也承諾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前提下,2018年銀信通道業務規模只減不增。同時,將積極與存量銀信通道業務合作方溝通,爭取提前終止部分業務。信託業回歸本源與加強主動管理是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自2015年第四季度起,信託業發展陷入低谷期,行業存在的信託資產高速增長與營收利潤低增長矛盾更加突出。這從根源上講是在業務結構中,通道業務佔比較高、主動管理業務佔比較低。在通道業務中銀信通道業務又佔據絕對地位,信託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淪為商業銀行的「附庸」。

近幾年來,轉型本源、回歸主動管理一直是信託業發展的主題和主要內容。信託業轉型本質是業務模式回歸信託本源,向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方向發展,不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隨著居民財富的迅速積累、家族財富的傳承、投資理財需求的釋放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仍將是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且相比通道業務,信託業務的綜合報酬率更高。管理層規範銀信通道業務主有利於倒逼信託公司加快轉型,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優化業務結構。在此過程中,部分經營冒進的機構將受到監管壓制,經營規範的信託公司將會脫穎而出,跑贏大市。從外部機遇和內部動力綜合來看,未來信託公司都將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打造以資產配置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競爭能力。在此過程中,以集合理財、投資功能和財產事務管理為特徵的主動管理類信託規模和佔比將繼續提升。

3.

大資管業公平競爭利於信託固有優勢充分發揮

2017年11月底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奠定大資管業發展的制度基礎,並為大資管業穩健發展創造公平環境。無論是銀監會今年以來頒布的委貸新規和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設立股權投資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還是證監會的窗口指導及中基協發布的最新《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均是對資管新規的配套文件。「一行三會」統一行動是落實中央「防風險、去槓桿」一盤棋精神的重要體現,政策協同發力助力大資管業迎來公平監管環境。

近幾年來,國內大資管市場發展雖然帶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行業格局;但監管分割及因規避監管導致相互嵌套、通道產品盛行,也加大了系統性風險。2016年以來,針對「大資管」的監管政策跟進與補位加大了對通道產品的限制,這為信託業發展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展望2018年,金融五部委聯合頒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將實施。《指導意見》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有利於解決國內大資管業務領域存在的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從而促進資管業務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大資管業迎來公平發展環境,意味大資管業市場化發展程度的提升,不同背景下的資管機構在同等監管條件下比拼競爭實力。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同業相比較,信託業具有跨市場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優勢,具體體現為通過運用股權、債券以及夾層融資等多種方式,跨越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等領域服務實體經濟。這種獨特的制度優勢使信託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能夠發揮個性化主動優勢,藉助於與其他金融同業的合作,整合多領域資源,滿足實體經濟的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

4.

信託公司主動多渠道、多領域布局轉型發展

在行業營收和利潤已經告別高速增長、邁入個位數時代背景下,行業成長面臨較大壓力。信託公司主動多渠道、多領域布局轉型發展。一方面是通過併購方式拓展業務以求打開業務增長空間。這一積極布局銀行牌照最具代表性:如湖南信託出資32.53億元成為華融湘江銀行股份持股比例20%第二大股東,愛建信託擬斥資15.24億元認購曲靖市商業銀行成為其增資後並列第一大股東。信託公司大比例控參股商業銀行具有兩方面的戰略意圖,一是獲得較高的財務性投資收益。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業ROE穩定在15%以上的收益水平,高於信託業平均約12%左右的回報水平,商業銀行還具有較高的分紅率;二是通過戰略投資商業銀行獲得業務發展戰略合作機會,商業銀行一般具有網點渠道、客戶和資金優勢,股東背景下能夠帶來更多、更具價值的戰略合作資源,從而為信託業務轉型提供更多支持。

另一方面是追求內涵式創新發展道路,追求差異化定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信託公司努力建設和完善多元化業務平台,推進跨領域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積極探索布局醫療養老、大消費、先進位造業、節能環保、現代農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創新能力突出的信託公司,不但能夠有效把握新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業務機遇,而且其主導的互聯網信託、保險金信託、養老信託、「家族辦公室」信託綜合服務、消費信託、新三板集合信託、員工持股信託等創新性產品和服務也層出不窮。

5.

《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出台在即,「剛兌」有望破解

近期,伴隨《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由中國信託業協會會員表決通過,有望正式出台。據了解,《指引》共十章六十二條,包括總則、盡職調查與審批管理、產品營銷與信託設立、運營管理、合同規範、終止清算、信息披露、業務創新、自律管理及附則。對信託公司開展盡職調查、出具盡調報告、可行性報告、項目審批、營銷原則、產品推介、合同管理制度、信託披露等諸多信息進行明確。隨著文件落地,作為信託業發展問題和頑疾的剛兌現象有望消除。剛兌現象持久存在違背了「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規律,扭曲了資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隱含的道德風險成為大資管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隱性炸彈。指引出台有望建立打破剛兌的自律制度基礎,信託產品難以打破剛性兌付的一大原因在於《信託法》對受託人受託責任盡職要求的規定不詳盡,實踐中對受託人職責邊界、信託財產風險分配等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導致信託公司與投資者的責任邊界不夠明確,制約了信託業的做大作強。指引旨在明確信託公司開展信託業務受託責任盡職要求,達到約束受託人和委託人「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目的。制度的建立有利於打破行業潛規則,重塑行業委託人和受託人之間的良好的信任機制與文化,長期而言支持信託業的轉型發展與主動管理能力提升。

五、加強銀信合作的對策建議

1.

強監管彰顯牌照價值,應加快信託牌照申領

伴隨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統一監管雖然提升資管業競爭強度但行業發展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資產管理仍然是中國金融服務業領域最具成長性的藍海領域。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這構成大資管行業健康發展的強勁基本面。公平競爭環境下,與銀行理財、證券資管、保險資管等同行相比,信託業具有跨市場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優勢,大資管業公平競賽利於信託固有優勢充分發揮。不區分資管機構的機構背景,國內大資管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排名前五的資管市場份額不到10%,對比美國市場數據,行業集中度存在極大提升空間。

結合金融業態相互融合發展趨勢,商業銀行加強綜合經營是主動適應金融業發展大勢的戰略選擇。大中型商業銀行應在綜合化、集團化發展方面抓緊布局,以提升股東回報和客戶服務能力,積極推進收購、創設信託業公司工作,一方面籍此推動銀信內部合作化,實現銀行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信託公司的發展引領和推動商業銀行由資管「持有行」向資管「管理行」轉型發展,以專業資產管理子公司的發展打造系統內「資產管理高地」,加快推進「大資管」戰略實施。

2.

堅持回歸本源,強化銀信合作廣度與深度

強監管背景下,商業銀行銀信合作應堅持回歸本源,減少產品多層嵌套,縮短交易鏈條,落實底層資產穿透審查,規範推進業務發展,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由於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同屬銀監會監管,兩者在制度建設與合作資源上有諸多互補,這構成二者可以廣泛深入合作的基礎。

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的合作應當從投行業務、資產管理、資產證券化、財富管理、資產託管、資金結算等多個領域不斷強化廣度與深度,共同推動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可運用管理、產品、網點和渠道優勢,與信託公司的牌照優勢、功能優勢和產品優勢進行對接和互補。基於均衡型、互補型、雙贏原則,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應該聯手打造新型銀信合作模式。在角色定位上,摒棄強弱、主次之分,明確銀信合作的核心價值是為投資者在財富增值、人生目標的非物質利益等方面創造收益;從合作模式上,銀信雙方通過分層開發設計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創新聯動,在各種資源和要素之間挖掘隱性價值。

民生銀行研究院 金融發展研究團隊

minshengyinh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銀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民銀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