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說新語的版本校勘

世說新語的版本校勘

原標題:世說新語的版本校勘



魯迅曾將《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是一部極好的魏晉風流史料,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有許多模仿它的小說層出不窮,還有不少經典戲劇也都取材於它。《世說新語》自成書後,人們從文學、歷史、文化、習俗、宗教等多角度對其加以審視,歷代都被重視。

在流傳過程中,有不少人對《世說新語》的書名、著者、卷帙、版本等方面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社會因素對《世說新語》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並涉及到其各個方面,俗話說得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要用一種辯證的態度來對待。


我主要探討的是《世說新語》的版本問題。根據史料的記載,《世說新語》在傳播過程中有多個書名,如《世說》、《世說新書》、《新語》、《世說新語》等。



該書最早的稱謂出自《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說》;宋本《世說新語》附汪藻《敘錄》曰:「李氏本《世說新書》,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顧野王撰。」《世說新書》之名始見於此,為顧野王編纂;唐代,《世說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說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皆可見於史籍。

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通稱為《世說新語》。《世說新語》的唐前傳本亦皆湮盪無存,當今所存最早的版本是1877年發現於日本的唐寫本殘卷。隨著宋代雕板印刷技術的發展,刻書大興,《世說》廣為流布,版本眾多,其流傳較早的版本為南宋刻本。



隨著印刷術的發展繁榮,活字印刷的出現,使宋代出版業也因之繁榮。宋代《世說新語》的版本,目前所知道的只有三種:一是紹興八年(1138年)董弅刻本,這是現存最完整也是最好的《世說新語》刊本。此本並不完全是劉義慶的原本,而是經過晏殊刪改整理過的。


此本通過與現存最早的唐代「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作對比,晏殊整理過的《世說新語》行文更加簡練流暢,但也有正文、注文的部分內容失去本來面目。二是淳熙十五年(1188年)陸遊刻本。


陸遊刻本已佚,但是明代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翻刻三卷本,使之得以保存,此本在後世刊行甚廣,明清時期許多版本都以此為祖本。三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湘中刻本。湘中刻本原為清初徐乾學的傳是樓所藏,有江源張演跋語,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後此本不知所向,《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亦未收錄,蓋已亡佚。


長期以來,國內流傳較多的是以陸遊刻本為底本的《世說新語》翻刻本。但隨著董弅刻本影印回國,學界對此本也做了大量研究,認為董弅刻本更接近《世說新語》的原始面貌。如余嘉錫先生說:「三種宋刻本,以第一種董弅本最佳。


」朱一玄先生亦說:「現存最早的接近劉孝標註本的最完整的本子,是宋紹興八年董弅刻本。」無論是哪種版本更接近於《世說新語》最早的原始面貌,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存在意義。


明代市民文化熱起,小說繁興,《世說新語》空前盛行,各種刻本層出不窮,據王能憲先生的統計,保存至今的有26種之多,其中以袁氏嘉趣堂本最為善本。


究其原因,除了明代書業的發達之外,主要是由於何良俊撰《何氏語林》,經王世貞、王世懋兄弟與劉義慶《世說》刪併合刊,使《世說》的影響更為擴大。


清朝以後所刊《世說》基本沿襲明代,其中的兩個重要版本,一是道光八年(1828年)浦江周心如據袁本重雕的紛欣閣刻本,一是光緒十七年(1891)王先謙據袁周兩本校訂重雕的思賢講舍刻本,皆為傳於今日的善本。


民國時期,《世說》亦有多種版本問世,如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世說新語》上卷;掃葉山房石印本《世說新語》六卷等等。


《世說新語》以其獨特的的藝術魅力,深受後世文人的喜愛,模仿之作絡繹不絕。自日本江戶時代以來,仿照《世說新語》體例而寫成的「和世體」相繼問世。

從唐代至民國模仿《世說新語》之作多達二十餘部,學界稱之為「世說體」小說。如《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


從古自今,到底哪種版本更接近於《世說新語》的原版,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即便基於一定的歷史文獻語料,我們仍舊無法得出明確的答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文獻資料的不斷整理完善,有利於《世說新語》版本問題的解決。有關《世說新語》版本說的問題還得經過進一步的科學考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中國館藏「和刻」中醫古籍
「東萊先生」呂祖謙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