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敬馬斯克的星空,更站穩我們的腳跟

致敬馬斯克的星空,更站穩我們的腳跟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就在今天凌晨,一家叫做SpaceX的美國公司和一個名為馬斯克的男人搞了個大新聞,將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火箭送進了太空並完成一級火箭回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GIF

這是一次成功的火箭發射,同時也是馬斯克自導自演的一場充滿噱頭的「太空show」。發射地點選擇在了見證過阿波羅登月、天空實驗室、太空梭計劃的傳奇發射平台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前,通過發布一支酷炫的概念片、幾張頗具年代感的太空海報,直指遙遠的火星。在火箭搭載上,更是「滿足了一切科幻粉絲的想像和情懷」:一輛屬於他本人的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左手悠閑地搭在車門上的駕駛員Starman、一套微縮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甚至還在中控屏上顯示《銀河系漫遊指南》里的經典台詞「Don"t Panic」、在跑車電路板上印有「Made on Earth by humans」的字樣。可以說,鮮有什麼商業廣告,能比一輛能「在宇宙中飛行超過10億年」的電動跑車、一枚「人類30年來最強」的超級火箭更具有說服力。

同樣的說服力來自一組可靠的數據:目前,獵鷹9號火箭已經完成了48次發射任務,2次失敗,成功率高達95.8%,且多次實現重複利用。正因如此,獵鷹重型的成功可以說並不是偶然。有人統計過一份時間表,記錄了獵鷹系列火箭的成長史:2008年獵鷹1號研製成功,2013年獵鷹9號第一次發射,2015年實現第一次陸地回收,2017年第一次火箭重複使用……無數個「第一次」,最終促成了獵鷹重型的石破天驚。然而,還有另外一張時間表,在相同的時空里卻記錄了不一樣的SpaceX:2006年起獵鷹1號3年里連炸3次,質疑私人航天可行性之聲驟起;2015年起陸地和海洋回收數次失敗,有人表示回收無望得不償失;2016年地面測試火箭爆炸,有人質疑技術實力、管理能力……在人類求知的漫漫長途上,標註節點的或許大多是成功閃爍的光芒,但如果沒有無數個日日夜夜和無盡的探索付出,拓寬人類領域的那一小步也就永遠無法邁出。

當然,單純從運載能力上來看,獵鷹重型並不是「太空中最亮的星」。「前有古人」,不及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火箭土星5號;「後有來者」,不及尚在研製中的新格倫火箭和SLS太空發射系統,甚至在未來應用上前景也並不明朗、並不久遠的爆炸也令人心悸。但它依然被很多人視為「打開了一個新紀元」,因為其出色的火箭回收技術和令人咋舌的成本控制,攪動了長久以來波瀾不驚的航天市場。有人據此判斷,2018年將會是商業航天元年。SpaceX的火箭創造了當代航天航空的高度,也前所有為地降低了航天對於普通人的門檻。專家預測,商業航天將是一個超萬億的市場,涵蓋了小衛星、太空旅遊、新材料、航天生物等領域的巨大商機。打破聯合發射同盟的壟斷、爭取NASA的巨額訂單是SpaceX的初衷,但在引領全球範圍內航天領域的創新、激活航空航天系統的巨大生產力上的確功不可沒,有望掀起人類航天史上的又一次高潮。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SpaceX就像一個多稜鏡,透過它折射出豐富多彩的各種解讀。有商業航天的潛力,有人類太空的遠景,有研發體制的探討,也有科研壓力的緊迫。不可否認,1年多前我國成功發射的國內最強「長征5號」運載火箭,在運力上不及今天的獵鷹重型,只有規劃中的「長征9號」才足以支撐我們的「登月計劃」。而這種差距,自中國航天誕生起就一直存在。要知道,人類歷史最強火箭「土星五號」在1969年就已經將宇航員送上了月球,而中國這時候還在為第二年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做準備,工具是用遠程導彈改造的長征1號。技術代際間的差距不是等差數列,不是靠簡單的加加減減就能抹平。越是高精尖的技術革新,越會帶來指數級的質變。然而,太空浩渺無窮,通往太空的路從來也不只有一條。立足中國航天的實際,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我們也終將抵達技術變革的奇點,開啟屬於自己的航天新時代。

在「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墓志銘上,刻有這麼一句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征服太陽系。」可見,仰望星空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但只有腳下的土地足夠堅實,才能支撐起望向遙遠的灼熱目光。

這正是:獵鷹翱翔,長征起航;腳踏實地,再見真章

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憲法修改必須依法按程序進行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