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鴕鳥策略與避險

鴕鳥策略與避險

鴕鳥策略:鴕鳥遇到極端危險的時候,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卧,甚至將頭鑽進沙中,身體蜷曲一團,完全不顧除了頭之外的部分其實無法隱藏(據說偶爾能因為鴕鳥自身暗色的羽毛而偽裝成岩石或者灌木叢,躲掉一些其他動物的追捕,可獵人常常不可能被它們這樣就矇混過關)-----

找借口:所謂的找借口,就是為了一個「無法接受的現實」千方百計地去找一個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釋,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再不行,就接著找,實在找不到,就耍賴,反正「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現實」。

我們來分析鴕鳥策略和找借口的關係。找借口,這個「自我保護機制」,本質上來看,就是一種「鴕鳥策略」,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一致的。

進而,這種思考模式,往往是「不顧一切」,「只要有一點說得過去就行了」,於是,若是你仔細觀察一下那些有「找借口」習慣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早已經養成了習慣,事實上會在任何時候都只能做到「膚淺的思考」、處理任何「因果關係」的時候,都是哪怕有那麼一點微弱的聯繫,都直接跳進「因果結論」,完全不顧還有很多其他情況需要分析,需要判斷-----他們過分豐富的「找借口經驗」,使得他們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深度思考,甚至,他們永久喪失了一種能力,分析能力,這可是搜尋財富機會必不可少的能力。

人的大腦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和系統,「自我保護機制」處處在起作用,而我們可能在大部分時間都不知道我們隨時就開啟了這項功能,比如下述的這些情況:

1、你剛買了萬博版塊的某一個小區,其他人在群里嚷嚷著,這個版塊怎麼怎麼不行,後繼乏力,聽到這些話你覺得不爽;

2、你在越秀區、荔灣區有5套老破小、老破大,周圍人的人都在談論老城區的糜爛、城市一路向東向南,聽到這些話你肯定就不悅,甚至你還懟了過去,以「城市發展的速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快」、「老城區的教育和醫療優勢甩你們那些區域幾條街」的言論來回擊;

3、其他的等等

當我們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大概率是會有上述的反應的,因為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會隨時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來抵禦「外來」的一切。哼,誰說我不好,誰說我周遭的不好,我就跟誰懟,跟誰急,跟誰撕逼。

其實,上面的肯定是錯的。第一,我們見怪不怪,這是人性使然;第二,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當啟動元認知,把注意力從「人「上移開,把注意力放到」事情「上。

避險:真正的投資者都是避險的高手,他們是不允許在某一個年份出現大敗的情況,哪怕小勝也行。絕不允許在連續投資當中的某一個節點上的大敗,是他們投資的第一要義,這是守住投資成果最重要的不二法則。

也就是說,成功的投資者首先要面臨的是「避險「。其實,儘管我還不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但我肯定是一個風險厭惡者,真的風險厭惡者。特別厭惡那種利用政策的短期波動,快進快出的」快刀手「,每操作一單之後,就到處奔走相告,生怕漏掉了別人的掌聲,每到一處就高聲宣布這一單進場價250萬,3個月內成功賣出320萬,凈盈利70萬。給人的感覺就是,我是在浪尖上跳舞,而且舞姿還不錯,你們怎麼看,掌聲在哪裡?

別急,上面一段話的表述,我其實也有「自我保護機制」在裡面起作用,呵呵。別人既然能在短周期政策的浪尖上騰挪轉移,那是別人的本事,我應該鼓勵別人,不是嗎。

說回投資的第一要義「避險」,每個人對於避險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而且極有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比如我們看到外科手術醫生在手術台上揮舞刀剪,感覺那太危險了,那是會出人命的。但,殊不知這些醫生經過刻意訓練,是能夠做好鎮定自若、有淺有深、揮灑自如的把手術順利進行下去,他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在手術過程中避免一些意外情況,也就是「避險」;

比如我們看到國民岳父韓寒在拉力賽上飆車的場景,一溜煙功夫就跑完30公里,時速180公里,把對方遠遠的甩在身後,在領獎台上左手獎盃右手鮮花。常人看來韓少那是不要命了,玩賽車玩的那麼野,殊不知這些專業賽車手只要一踏上賽場,心中默念最多的就是「安全第一」,也是避險;

比如我們知道查理芒格老人家說過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複利的艱難,在他老人家的眼中是絕對要避免諸如「我只要一年盈利35%」這類暴擊的,他只對長期收益率懷有戰戰兢兢的心態,避免某一個時點的「負複利」的災難性的出現,也是避險;

還比如,最近一兩年我們周邊有些頭腦發熱的地產投資者,經歷過2016-2017年的世上最瘋狂暴擊後,把「鮑魚」當做白米飯一樣頓頓吃,直到自己吃不消、化不了,隨後產生資金問題、胡亂拋售自己的物業,其中就犯了沒有把避險當做投資的第一要義,投資首先要做的就是避險。

再來深入的研究下「避險」。「險」對於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解釋的,這個一定是這樣子的。

好比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一提到幾十萬、大幾十萬的首付就從潛意識層面退縮了,「那麼多錢給出去」、「還負擔每月1-2萬的月供」、「而且還買了一個破二手房」。然後,就退縮了,大腦中的保護機制就開始起作用了:既然費那麼麻煩去那樣去做,承擔那麼大的風險,乾脆什麼也不要做了,就按部就班的上班搬磚吧。造成上面的原因也很簡單,人類歷史上使用貨幣、銀行信用系統、各種證券基金的歷史還很短,人對於錢、金錢、資金、資本的概念還很膚淺。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與生俱來的基因就很明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對於「活命、活著就好」是鑲嵌到基因里並得到認同的。

人是這樣一個動物,你的大腦會時刻提醒你,我不要什麼狗屁的風險,我要呆在自己的舒適區就好了,人就是喜歡規律化的東西和程序化的(大腦最喜歡直來直去的東西)、最好一成不變的事物和周遭環境。這些人採用的「避險」的方法就是遠離投資房產,我才不要折騰呢,讓投資遠離自己滾遠一點。

但,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在其他人看來是另一個物種。他們對於「險」的理解跟大多數不一樣,他們認為「貨幣貶值、每年恆定數值的通脹」、「盡量把手上的現金變成還不錯的固定資產來抵抗通脹」、「甚至盡量把未來的錢也變成不錯的固定資產來抵抗通脹」,他們想的是如何彙集資源盡量變成平米數,變成城市裡不錯板塊地段的平米數。

在我看來,上面兩類人除了對於錢的看法不同通脹的看法不同抵制通脹的看法不同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思維邏輯不同。

比如,甲乙兩人手上各有100萬,在現在時點之下,要不要買房這個問題上,其實兩者的思考、反饋是有很大區別的。

甲:既然2018年是小年,既然房價在橫盤,甚至小幅下跌,而且各種信貸、資金等非常的吃緊,那麼我還是把錢攥在手中好了,存進銀行吃利息好了;

乙:雖然也認同2018年是地產小年,價格會橫盤甚至小幅下跌,而且也心知肚明的知道銀行信貸很緊很嚴,但我能不能把100萬當中的70萬去投資一套回來,甚至如果風險大的話,能不能只投資其中的50萬出去。在他們看來,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可能才是最大的險。

我明白了,直到最近才真正明白,有些人跟有些人那是真的不一樣。有些人是失去了對於投資房產、投資未來的思考,而只要一出現對投資不利的政策、信貸等信號,就鳴金收兵回家過年,這某種程度上是退縮,是大腦不思考的結果,是自證預言、是大腦保護機製作用下的自然結果,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避險;而同時,另外有些人也考慮到了這些風險,但他們的眼光能穿透這些迷霧,在做好風險控制的情況下,儘力去把資源、子彈再打出去一些,又買了多少多少平米數。

上面所講的沒有對與錯,只是其中的認知、認知差異造成的結果。最近年底事情多,寫一寫自己在思考上的想法和邏輯,看看能倒逼自己在認知上、在行動上,直接點就是在買房、買平米數上有什麼促進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誰也錘不了我 的精彩文章:

TAG:誰也錘不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