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像鍛煉肌肉一樣重塑大腦

像鍛煉肌肉一樣重塑大腦

1. 兩種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 (Carol Dweck) 在她的著作《看見自己的成長》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僵固型思維模式」的概念,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對失敗時如何應對。

什麼是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擁有「僵固性思維」的人,把智商與能力看成是一個人固定不變的特質,所以他們的關注點在於「證明我很好」,因此他們會為了獲得讚揚而掩飾自己的不足,在面對可能失敗的任務時直接選擇放棄。這樣的人是「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我不太在乎我是不是在進步,我只在乎別人是不是認可我。」

與之相對的,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習得的,因此他們關注點不在於證明自己好,而在於自我成長。即使遇到失敗和挫折,也能繼續努力,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不斷進步。這樣的人是「進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我不太在乎現在別人怎麼看我,我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在進步。」

那麼問題來了,慣性思維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改良的嗎?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2. 重塑大腦:FEED

約翰·雅頓在《大腦整理術》中花了很多篇幅講解大腦的生理結構,額葉、杏仁核、海馬體、神經遞質等的作用和大量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洋洋洒洒的一本書,其實就圍繞一句話展開:

大腦真的有很大的可塑性!

這是一劑科學的雞血啊,意味著人人都可以選擇成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進取型選手,為什麼呢?因為大腦天生有這功能啊!就看你練不練了。

我們每周花時間健身,鍛煉心肺功能,鍛煉肌肉強度,塑造自己的身材,卻沒有想過,我們的大腦同樣可以被塑造地更樂觀、更積極、更高效、更靈敏

鍛煉的方法其實就是刻意練習,作者把練習的步驟歸納為FEED:

Focus:聚精會神

Effort:努力練習

Effortlessness:輕鬆自如

Determination:堅持不懈

第一步,要打開大腦的重塑流程,需要我們啟動元認知能力,集中注意力感知大腦的思考內容。

舉個例子,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總是為要做的事情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我們想啟動重塑流程。

假設此刻,我們正在做的項目遭遇阻力,由於種種客觀原因(我們的大腦相當擅長尋找不是自己的原因),進展不順,而我們習慣性地開始抱怨:「真的不是我的問題啊!我下面做事的人不給力,上面的老闆又甩鍋。。。」

這時,你需要調用注意力啟動一個彈窗來提醒自己:停止抱怨!

第二步,努力練習將注意力從感知轉移到行動上來,嘗試啟用新的思維模式,努力讓大腦活躍,形成新的神經元連結。

接著上面的例子,彈窗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做無用的負面思考了,這時我們主動切換到需要練習的正向思維上,開始分析項目的問題,確認手中能調用的資源,尋找解決方法。這時的大腦在快速運作,新的突觸連結正在形成。

第三步,經過上述N次的刻意練習之後,我們的新思考方式漸漸代替原來的思考方式,成為一種很輕鬆的下意識的思維模式。這一步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

第四步,堅持實踐,反覆練習。持之以恆,最終形成肌肉記憶,變成一個固定的神經元連結,真正實現「重塑大腦」。

這就是FEED大腦重塑步驟,可以運用於不同的場景。

3. 主動面對恐懼

在面對可能的危險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釋放恐懼的信號,讓我們陷入焦慮之中。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本意是保護我們更好地存活,但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我們還沿用面對獅子老虎時的「戰或逃反應」時,就產生各種問題了。

舉個例子。假設小A不喜歡社交,但被邀請參加一個聚會,聚會上有一個曾經與小A發生過衝突的人。眼看聚會的日子就要到了,小A很煩躁。

這時小A該怎麼做呢?他可以考慮不去聚會,理由是「人何苦為難自己」。但小A覺得一直躲著也不是個事,所以決定出發去聚會。

他對自己說,好的,就去吧,去認識一點新的朋友,說不定有有趣的人。

這樣想完之後小A稍微淡定了一些。

到了聚會地點之後,小A和幾個朋友聊了起來,其中一個人給了他一條有用的信息,他覺得自己在做的一個方案有戲了。

這時和他曾經發生過衝突的人也過來加入了討論。小A心裡有點不爽,但自我安慰說,沒啥大不了,聊聊又不會使人。結果對方好像完全忘了上次吵架的事,氣氛輕鬆愉快。

回家之後小A回憶今天的聚會,決定以後再有這樣的活動也會參加。

這個故事有點雞湯了,其實是想說明一點:

不逃避,而是選擇最大程度地面對焦慮和恐懼,反而可以減輕焦慮和恐懼

那如果我們選擇躲避,結果會怎麼樣呢?

逃避行為:在聚會上感到焦慮,決定找個理由離開。久而久之,焦慮加深,更細小的事件也會引起不適感,焦慮的閾值降低了。

迴避行為:因為害怕,決定不去聚會。結果是,長期焦慮感加強,因為沒有到現場,所以沒有機會發現自己其實有適應能力。

拖延行為:拖延出發的時間,不到最後一刻不走。結果在等待的時候就開始越來越恐懼,心情很差,到了會場之後發現,果然很糟。

安全行為:藉助類似於玩紐扣等行為來轉移注意力。結果是,變成一種緊張性習慣,一緊張就做,一做就緊張。

總結,一旦覺得怕什麼,就爽快點快去做吧,躲避拖延都會加強恐懼,反而真的豁出去做了也就那麼回事。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呢?

4. 調節負面情緒

大腦的左額葉負責增進積極樂觀的情緒並採取行動,右額葉則會加強消極情緒和習得性無助。

所以要解決負面情緒的問題,說簡單也簡單:激活左額葉

當發現自己又陷入了不良情緒,士氣低落時,就對自己說:「看來我的左額葉又不夠活躍了,要想辦法叫醒它。」接著利用FEED的步驟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

這樣給情緒貼標籤的行為本身就有利於負面情緒的消除,當我們開始區分「我」和「生氣」是兩碼事,就已經開始理性看到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操控了。

接下來再配合積極的行動,可以更快擺脫負面情緒。

總之,積極的思考方式是一種主動選擇,面對挫折,如果我們選擇刻意練習正向思考、積極主動,並持續練習,就會成為一種良性的樂觀主義。

我覺得《重塑你的大腦》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擺事實講道理,說明大腦是可塑的,積極思維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帶著這樣的信念,才能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模式。結合刻意練習的方法,就可以升級一個更積極高效的大腦,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實踐的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周不重樣的#冬季穿搭
翡翠—玉中之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