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蛙兒子」為何讓你欲罷不能?「旅行青蛙」的背後暴露了你的情感渴望

「蛙兒子」為何讓你欲罷不能?「旅行青蛙」的背後暴露了你的情感渴望

「跟你說哦,今天我的蛙去了xxx玩兒,還交了幾個小夥伴,我給你看他寄回來的明信片啊……誒你家蛙在做什麼?」

「我家崽啊,宅。待在床上邊打瞌睡邊看書,整天在家做手工寫日記,出去旅行沒多久就回家宅著。嗯,隨我,哈哈。」

最近,類似的對話已經成了我和朋友的日常。張口閉口的養蛙心得,每天數條的秀蛙票圈。這隻可愛的蛙蛙不知不覺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我們這群「空巢青年」來說,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個遊戲那麼簡單。

文 盧小葦

圖 來源網路

養的不是蛙,是寂寞

我的蛙,名叫「兒子」。

從有了「兒子」的第一天起,為母的我就辛勤割草,為了給他買更好的便當和裝備,看著他收拾自己的小包包出門遠行,守著他的空房,等他回家。每天最大的驚喜就是收到「兒子」的消息——我「兒子」寄明信片回來了!

「好兒子,總算心裡還有我這媽。」

隨之心中一暖,不知覺露出慈母般的笑容。

緊接著,我的朋友微信群迅速變成了我們中學時最嗤之以鼻的交流育兒心得、八卦各家孩子「隱私」的家長群:

「我兒子最近總看書,都不出去運動,操心死了。」

「我家妞天天出去玩,見不到人影,才愁死我了。」

直到有一天,當我跟朋友聊天時不小心把「養蛙」輸成了「養娃」,我才開始領悟到這個遊戲背後的含義。

「養蛙」就是「養娃」。

那隻旅行的蛙蛙就是離開家鄉的我們自己,而我們,則在這個遊戲里不知不覺活成了我們的父母。

有人說,那隻「一個人」吃飯睡覺的青蛙,其實正是孤獨的「空巢青年」。我們愛蛙蛙,因為它投射了我們的寂寞,些許填補了年輕人忙碌生活中的內心空洞。

其實許多遊戲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小時候流行的「養成遊戲」、最近同樣風靡的「四個野男人」……包括我自己以前玩過的對話遊戲「生命線」,除了對劇情充滿期待外,遊戲里主人公從早到晚的噓寒問暖、對未知命運焦慮的傾訴,使它成了一個令我牽腸掛肚的活生生的朋友。

這些遊戲能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滿足了我們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關懷和被關懷

作為社群生物,人已經習慣了社會交往,習慣了身邊和心裡都有著別的人,習慣了愛與被愛。就像失戀了的人心裡總會空落落得難受,羈絆與牽掛是我們心甘情願為自己戴上的枷鎖。不僅是被愛,主動地去愛和關懷別人也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情感需要。無人去挂念和關懷,往往是造成「空巢青年」孤獨感的一大病因之一。

而這隻小青蛙,則很好地彌補了我們這種情感需求,不論是對一個相對平等的同伴、還是對一個比我們弱小生命的關懷。

作為放置型遊戲,對於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族來說,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隻青蛙上,偶爾打開,如果收到來自遠方的「問候」會心裡一暖,如果看到蛙蛙在家裡自己做著事,也會有種莫名的心安。

因為我們深知,這隻蛙永遠屬於我們,它去了再遠的地方旅行也總會回家。即使這是個「性冷淡」風遊戲,我們與蛙蛙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互動,但它會根據我們在它身上花費的精力(為它割的草、準備的裝備)給予不同的積極反饋(機會風景不同的明信票、交到不同的朋友)。因而在它身上,我們可以放心地寄託自己的牽掛,為乏味又寂寞的生活平添一絲溫柔。

「叛逆蛙」,亦或是「孝順蛙」?

在滿足了內心的關懷欲之外,年輕人往往對自己的蛙生出一份同感——年輕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身體和心理漸漸遠離父母、習慣一個人吃飯工作旅行的過程。

有人認為,小青蛙是成年子女對抗原生家庭的典範。他認為,這個遊戲里的感情非常冷淡:

有人說,遊戲里表達的暖而不熱、親近而疏遠、充滿不確定性,將是未來親子關係發展的趨勢——父母子女間的界限越來越分明,就像我們與蛙兒子之間隔著一層屏幕,子女將在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一堵牆,最終贏得與父母鬥爭的勝利。因此,遊戲中的小青蛙就是個「逆子」形象,它自由自在、想走就走的生活,則是對原生家庭最強有力的反抗。

在我看來,這種觀點真是大錯特錯。

父母子女,本就不是壓迫與反抗的鬥爭關係。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深遠,但父母子女關係天然不可選擇,貧富嚴寬,又怎能埋怨得了父母呢?

這個遊戲反而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理解家中父母的機會和視角,從而與家庭達成和解。

就像我們養著自己的蛙兒子,有人沒能及時割草「掙錢」,蛙兒子的便當和裝備便簡陋,旅行閱歷也不如別的蛙豐富。但小青蛙何時抱怨過呢?依舊每次開開心心地出門,即使是去過的景點也會寄一張重複的明信片,不為別的,只為讓我們知曉它的行蹤、它的生活,讓我們放心

而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嫌棄自己的父母,還是感恩、關懷呢?有多少人,去了外地上學、工作,就像「斷了線的風箏」,眼裡只有「遠方」,心裡再無父母。除了花完了生活費,個把月也想不起與父母通個電話,朋友圈成了父母遠觀子女生活的唯一途徑,彼此的生活漸漸平行,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說真的,有時候,為人子女,我們還不如一隻蛙。

就拿我自己說吧。自從離家到外地求學,父母要求我每天都要往家裡掛個電話,而我嫌煩,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

我不喜歡拍照、不喜歡視頻,家中父母總巴巴地央著我,別光發風景照,發點自己的照片吧,讓我們看看你最近長的什麼樣子;當我偶爾發了張自己的照片,他們總是如獲至寶,把照片存在手機里能端詳一整天。

每次被他們發現我又在熬夜讀書或工作,總要被他們劈頭蓋臉地嘮叨一頓,有時我會心底騰起一股怒氣、沖他們吼一句:「我容易嗎我,哪個年輕人在外面不拼的?我努力上進還要被你們說教,你們就不能理解我、支持我嗎?」

最讓我氣惱的是,有時他們還會把我的照片、我寫的文章或者取得的個芝麻大的成就往朋友圈、親友群里發,恨不得昭告全世界似的,總叫我羞憤難當。

但當看著自己的蛙兒子,我卻突然理解了父母。

我們養蛙,一開始就知道這隻蛙總在出門旅行;而養育了我們十幾二十年的父母,即使知道我們的成長不可避免,但往往還沒準備好,就被動地空巢了

當我們自己在外面的花花世界打拚、浮沉時,作為空巢父母的情感寄託的我們何時有暇問起他們一句:

最近家裡還好嗎?

你們在忙些什麼?

當我們的蛙兒子出了遠門杳無音信,我們心裡何嘗不挂念、失落?收到它寄回的明信片,發現他去了一個新地方,我們又何嘗不是立馬就想發個票圈或者和朋友交流、炫耀?

當我們看到蛙兒子總一個人孤孤單單,誰不希望他多交些新朋友,甚至不是成天YY他有個女朋友?

當我們看到蛙蛙坐在家裡一坐一整天、看書看到直打瞌睡,誰的心裡不是心疼、憐惜?

就像網友擔心自己的蛙兒子太宅:「兒砸,老媽不需要你上清華北大,快出去浪啊!

完全是我父母的語氣。

前兩天,看到一個獨自在異鄉工作、很久沒有回家的姑娘發的一條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玩《旅行青蛙》,我卻根本沒敢下載。因為我就是那隻不著家的青蛙啊,父母守在家裡日復一日地等著我的音訊,這種痛苦我太清楚、太深刻了,痛到連通過一個遊戲來觸碰,我都不敢。」

玩過這個遊戲,許多網友也覺得心裡一酸。大家紛紛表示,想爸媽了,想要給父母掛個電話,想要回家看看他們。

其實,父母哪求什麼回報啊?只不過想要單純地關懷我們,也被我們單純地關懷著罷了

旅行的青蛙不是「逆子」,它讓年輕人反思最難處理的一種人際關係,讓他們學會理解與關懷。

「兒行千里母擔憂。」

將心比心,常回家看看吧。

春節將至,與其目送遊戲里的蛙兒子出門遠去,何不自己回趟家,好好與父母團聚?

- END -

來源:鳳凰網公益

責任編輯:曾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公益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