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中國民間有著「商聖」、「財神」之譽的道商始祖范蠡

在中國民間有著「商聖」、「財神」之譽的道商始祖范蠡

聽著歌看著文章不累,越看越有勁

在勾踐滅掉吳國後,輔佐勾踐二十餘年的功臣范蠡卻上書請辭,他對勾踐說:「過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報,臣不敢居功享樂。」勾踐十分不解,勸他說:「你遍歷辛苦,難道不想有快樂的一天嗎?現在你功高位尊,無所憂患,正是盡享富費的時候,為何輕言放棄呢?」

范蠡搪塞掩飾,不肯正面回答。

後來他對家人說:「盛名之下,其實難久;人不知止,其禍必生。勾踐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當今社會又何嘗不是,可共患難卻很難共享安樂)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斷,都勸他不要在功成名就時離開。但范蠡自信無失,他長嘆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決定著一生的生死福禍。若為貪念所系,不加約束,禍發之日再想收手,就為時已晚了。」

於是,他帶著家人從海路逃到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耕田,再創家業。

范蠡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經營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沒多久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富甲一方。齊王聽說了他的才能,深以為奇,便任他為相。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殊榮,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他憂心地說:「治家能積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將相,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縱之念,兇險馬上就會降臨。」於是他退回了相印,決定散盡家財遠走他鄉,他的家人苦勸不止,又說:「有官不做,我們無話可說,可散盡家財就不可理喻了,這是我們辛勞所得,不貪不佔,為何要白白送給別人呢?」

范蠡開口說:「官高招怨,財多招忌,這都是惹禍的根苗,人貧我富,人無我有,若只取不施,為富不仁,錢財再多也無益,不如放棄!」

他把家財分給好友和鄉親,自帶一些珍寶來到陶邑,隱居下來。初到陶邑,范蠡自覺無比快樂,時間一長,他不甘清閑,又思治業大計。他的家人心有怨氣地說:「人人思富,個個求財,你富不珍惜,認為錢財無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錢財有那麼好賺嗎?」

范蠡輕鬆一笑說:「窮富之別,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錢財取之何難?」

范蠡在陶邑以經商為業,求取利潤。范蠡的經商謀略也是超群的,他採用「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的方法,買賤賣貴,有進有止,遵循「積貯之理」,沒用多長時間就又積聚了巨萬資財,成了當地首富,號稱「陶朱公」。(註: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

後來,范蠡又散盡家財,周濟貧困的鄉黨故舊,為此他表白說「在我看來,經商是一種樂趣,在求取金錢上不該貪得無厭。錢財乃身外之物,不過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諦非守財者所能悟出。它讓人受益無窮啊!」

慾望如同火種,一個不懂得收斂慾望的人,會不斷在火上加柴,放得越多,火勢越大,最後大到無法控制,釀成災難。慾望的存在是合理的,試問,一個人對人世毫無無慾望、看破紅塵,活著有何樂趣可言?然而,人不能沒有慾望,更不能放縱慾望。慾望只可淺嘗,而不可沉溺,面對慾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慾望卻不被慾望支配的人。

慾望能使人進步,也會使人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慾望如不合理的支配它,那它就會像惡魔一樣支配和侵蝕人的靈魂和肉體,直至被榨乾成行屍走肉般毫無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說 的精彩文章:

TAG:明清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