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異位ACTH綜合征:繼發性高血壓的少見病因

異位ACTH綜合征:繼發性高血壓的少見病因

【欄目

簡介】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孔令秋醫生是個有趣的人,喜歡琢磨臨床上那些具體而微的問題、似是而非的觀點。《一「孔」之見》是「心在線」與孔醫生合作的脫口秀專欄,我們將與您相約隔周周三。歡迎把您的「聽後感」留言給我們,幫助我們把這檔節目做到臨床醫生的心坎兒里。

【本期導讀】

在本期內容中,「孔較瘦」通過一例複雜的異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綜合征患者的診斷過程,詳細分析該病的鑒別診斷及治療要點。乾貨滿滿,趕快收藏吧~

【知識點小結】

在繼發性高血壓人群中,庫欣綜合征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內分泌源性病因。但根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是否增多,又可以分為很多亞型,其中,異位ACTH綜合征是庫欣綜合征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由於垂體以外的腫瘤組織分泌過量ACTH,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產生過量皮質類固醇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而異位ACTH綜合征也可以細分為很多亞型,因此熟練掌握這種疾病的臨床特點和診斷思路,對於明確疾病病因大有幫助。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68歲,因「發現血壓升高3個月,全身乏力2周」於2014年9月6日以「高血壓」入住我院心血管內科治療。入院前,患者偶測血壓發現升高,最高170/96 mmHg左右,當地醫院就診給予硝苯地平緩釋片10 mg tid口服控制血壓,控制情況不詳。

入院前2周患者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全身乏力,同時伴左上腹隱痛,當地醫院查血示:Na+:109 mmol/L、K+:3.44 mmol/L;予泮托拉唑注射液等對症治療後,效果不佳,遂轉入我院進一步明確診斷及治療。

入院後患者仍有左上腹疼痛,雙下肢乏力,偶有反酸,納差,睡眠及大小便正常,自患病一個月以來體重減輕3.5公斤。既往吸煙30餘年,50支/天;飲酒30餘年,每天250 g,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家族遺傳病病史。

入院查體示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面無浮腫及痤瘡,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紫紋及色素沉著,體毛稀疏,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肺叩診呈清音,雙肺上下界無異常,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約57次/分,律不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無明顯向心性肥胖,未捫及異常包塊。

輔助檢查示血常規、大小便常規、凝血全套、輸血全套、甲狀腺功能、自身免疫抗體譜未見明顯異常。其他檢查結果如下表所示。

RAAS激素:立位醛固酮148.02(70~300)pg/ml,卧位醛固酮146.96(30~160)pg/ml,血管緊張素Ⅱ125.5(50~120)pg/ml,血漿腎素活性測定:1.16(0.15~2.33)ng/ml/hr,血管緊張素Ⅰ(放免法,37℃)3.02 ng/ml,血管緊張素Ⅰ(放免法,4℃)1.86 ng/ml。尿白蛋白/肌酐比值0.12(0.10~0.20);24小時血、尿同步電解質示:血清Na+:119.7(135~145)mmol/L、K+:2.74(3.5~5.5)mmol/L,尿Na+:142.3(137~257)mmol/24 h、K+:112.4(36~90)mmol/24 h。血、尿兒茶酚胺水平測值正常。

癌胚抗原:37.35(0~5.2)ng/ml,鐵蛋白1307(24~336)ng/ml,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23.78(0~16.3)ng/ml,余腫瘤標誌物未見異常。

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多發息肉(病理檢查示十二指腸球部粘膜輕度慢性炎症炎性息肉形成);腸鏡示直乙腸交界處息肉(病理檢查示直乙交界處管狀腺瘤,局灶腺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全腹增強CT示肝內數個小囊腫、左側腎上腺分叉處結節、雙腎小囊腫、掃及右肺下葉結節影(圖1)。腹部超聲示肝囊腫;前列腺增大伴鈣化;雙腎動脈阻力指數增高。

圖1. 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左側腎上腺分叉處結節影,動脈期未見增強(箭頭)。

超聲心動圖示心臟大小未見明顯異常,左心室厚度正常值高限,左室收縮舒張功能正常。動態血壓檢查示平均血壓162/96 mmHg(24 h),其中白天平均169/102 mmHg,夜間平均159/93 mmHg;血壓負荷值:白天收縮壓(>135 mmHg)90%,舒張壓(>85 mmHg)85%;夜間收縮壓(>135 mmHg)30%,舒張壓(>70 mmHg)100%;清晨血壓157/96 mmHg。

治療上予以纈沙坦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壓,氯化鉀、氯化鈉糾正電解質紊亂、腸外營養等對症治療。入院後1周再次複查電解質提示Na+:115 mmol/L、K+:2.74 mmol/L、CI-:81.7 mmol/L、Ca2+:1.95 mmol/L。

為繼續排查繼發性高血壓,行皮質醇檢查示清晨8點110.3(6.0~80)pg/ml,下午4點72(3.0~40)pg/ml,凌晨24點為53.2(<20)pg/ml; ACTH示清晨8點141.8(2.2~17.6)pg/ml,下午4點為50.29(1.1~8.8)pg/ml。地塞米松(0.5 mg,每6 h口服一次)抑制試驗患者皮質醇分泌未果。後行垂體MRI檢查示垂體未見明顯異常,垂體性腺軸激素檢查亦未見異常,故考慮患者可能存在異位ACTH綜合征可能。

再次複習患者腹部CT檢查提示CT曾掃及右肺下葉結節影,結合其腫瘤標誌物明顯升高,高度提示患者存在肺部腫瘤可能。遂安排行胸部增強CT檢查,結果示:右肺下可見結節影,大小約0.9 cm,縱膈淋巴廣泛腫大(圖2);全身PET-CT檢查示右肺下葉後基底段可見小片狀磨玻璃影,FDG代謝異常活躍,考慮肺部惡性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性大);右中間段支氣管周圍、縱膈內、右頸根部可見多個淋巴結腫大,FDG代謝異常活躍,系腫瘤淋巴結轉移所致;第9胸椎椎體FDG代謝異常活躍,考慮系腫瘤淋巴結轉移所致;雙側腎上腺區域未見FDG代謝異常,未見轉移徵象(圖3)。

圖2. 患者胸部增強CT檢查結果:圖A示縱隔淋巴結明顯腫大、融合(箭頭);圖B示右下肺結節影,動脈期不均勻強化(箭頭)。

圖3. 患者全身PET-CT檢查結果:圖A示縱隔淋巴結明顯腫大、融合(箭頭);圖B示縱隔、胸椎廣泛轉移,FDG代謝活躍,腎上腺區域未見轉移徵象。

CT引導下行肺部腫塊穿刺病檢及免疫組化提示「小細胞癌」,結合免疫組化染色,確診該患者為異位ACTH綜合征。該患者明確診斷時已出現腫瘤多處轉移,故未安排行腫瘤及增生的腎上腺切除術,且患者及家屬放棄放療、化療。患者明確診斷後回當地醫院繼續行降壓、糾正電解質紊亂及營養支持治療,並在出院後1月死亡。

病史特點

老年男性,起病隱匿,病程短,病情重;臨床以高血壓合併納差為主要表現;腸外營養支持下,多次查血清電解質均提示患者存在低鉀血症、低鈉血症、低氯血症;醛固酮及腎素活性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但CT提示左側腎上腺存在結節;動態血壓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壓且控制不理想,但超聲心動圖檢查未見明顯左心室肥厚等高血壓損害徵象,提示患者高血壓病程不長。以高血壓合併低鉀血症為切入點考慮鑒別診斷,則應注意排除原醛症、Liddle綜合征、失鹽性腎病、腎素瘤等。

鑒別診斷

根據患者病史特點及入院後實驗室檢查,對照高血壓合併低鉀血症的常見疾病種類,可初步作出以下排除性診斷:

患者醛固酮水平、醛固酮/腎素活性比值正常,故可初步排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診斷;

患者無發作性血壓升高,無心悸、大汗等臨床癥狀,且血、尿兒茶酚胺水平測值正常,故嗜鉻細胞瘤可能性亦較小;

患者腎功能正常,無醛固酮及腎素活性升高,故不考慮失鹽性腎病;

Bartter綜合征是一種以低血鉀性鹼中毒,血腎素、醛固酮增高,但血壓正常、腎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為特徵的離子通道病,早期表現為多尿、煩渴、便秘、厭食和嘔吐,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該患者有高血壓、腎素及醛固酮不高,故排除Bartter綜合征。

腎小管酸中毒的患者多伴有低鉀血症+高氯血症+尿液酸化功能障礙,該患者血偏鹼(pH7.56)、尿酸化功能正常,與之不符,故排除;

Liddle綜合征患者以高血壓、低鉀血症、高鈉血症及煩渴多尿為主要表現,該患者以血鈉水平下降為表現,且家族中無罹患Liddle綜合征者,故可排除。

患者實驗室檢查提示腎素水平不高,故排除腎素瘤。

診療思路

典型庫欣綜合征的患者應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下紫紋等特異性改變。本例患者無類似臨床經過,且以納差和體重減輕為突出特點。

為排除不典型庫欣綜合征所致繼發性高血壓可能,遂安排血清皮質醇及ACTH檢查,結果示皮質醇及ACTH水平升高,地塞米松抑制試驗顯示其皮質醇分泌未被抑制。後行垂體MRI檢查示垂體未見明顯異常,垂體性腺軸激素檢查亦未見異常,故考慮患者可能存在異位ACTH綜合征可能。

而胸部增強CT、全身PET-CT及腫瘤穿刺活檢為確診提供了直接依據。患者除低鉀血症外,尚存在明顯低鈉、低氯血症,但結合患者24h血尿同步電解質檢查,未見尿鈉排出增加,故同時合併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的可能較小。臨床推測其低鈉、低氯血症可能與納差及腫瘤消耗有關。

異位ACTH綜合征是庫欣綜合征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由於垂體以外的腫瘤組織分泌過量ACTH,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產生過量皮質類固醇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約佔庫欣綜合征總數的5%~10%。異位ACTH綜合征所致高血壓與庫欣綜合征相一致,即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升高所致鈉、水瀦留。

本例患者臨床經過屬內科疾病終末期表現,內環境紊亂更為突出,但從「一元論」及臨床診療邏輯而言,其臨床表現符合異位ACTH綜合征,但未能完全排除合併有原發性高血壓可能。異位ACTH綜合征治療關鍵在於明確異位腫瘤來源,並針對原發灶進行治療。

疾病分型

國外文獻報道最多見病因為肺部或支氣管腫瘤,約佔50%。國內報道的異位ACTH綜合征則由小細胞肺癌、支氣管類癌等所致者較多。臨床上一般將異位ACTH綜合征分為兩種類型:

1型主要為小細胞肺癌患者,多見於男性。由於病程短、病情重、消耗嚴重,不出現向心性肥胖、紫紋等庫欣綜合征癥狀,而主要表現為高血壓、水腫,嚴重低血鉀伴肌無力,糖尿病伴煩渴、多飲、多尿、體重減輕。本例患者即屬於該分型,且其腫瘤所致消耗,加重了電解質紊亂,使得臨床狀況頭緒繁多,為早期確診帶來了一定困難。

2型異位ACTH綜合征主要見於肺、胰、腸類癌等,其特點為病程長,病情較輕,且類癌體積常較小。因而臨床上可表現為較典型的庫欣綜合征,需和垂體性庫欣病相鑒別。前者有明顯的低血鉀性鹼中毒,且類固醇性糖尿病常見,色素沉著較垂體性庫欣病多見。

目前,異位ACTH綜合征的腫瘤定位非常困難,使得臨床診斷和治療不能有效實施。對於異位ACTH綜合征的治療,關鍵是將腫瘤及轉移灶盡量徹底切除,必要時術後放療、化療,儘可能延長存活時間和改善生活質量。小細胞肺癌患者進展極快,未經治療者多在確診後4~17周內死亡。該患者明確診斷時已出現多處轉移,患者及家屬放棄腫瘤、增生腎上腺切除術及放療、化療,於出院後1月死亡。

小結

本例患者系1型異位ACTH綜合征,其病情進展迅速且消耗癥狀明顯,原發灶隱匿,故臨床誤診及漏診可能性大。腫瘤診治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該病例提示我們在繼發性高血壓病因篩查中,應警惕合併腫瘤性病變可能,並及時進行影像學或內鏡檢查明確診斷。

專家簡介

孔令秋醫生

醫學碩士,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主治醫生,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主要研究領域為心律失常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手術,以及住院患者床旁超聲檢查。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在《Heart》、《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中華超聲影像學雜誌》等期刊發表文章20餘篇;主編/譯醫學專著2部。現為《BMJ Case Reports》《心血管外科雜誌》等審稿人、四川省醫師協會高血壓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成都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

編輯 田新芳┆美編 柴明霞┆製版 劉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血壓 的精彩文章:

大寒前後「特殊」高血壓需警惕
冬天高血壓最愛「發飆」,這些美食每天吃一口,血壓一降一個準!

TAG:高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