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幼時出家,後來還俗撰寫了《越南書法史》的80後│阮友史無界線第 245 回

一個幼時出家,後來還俗撰寫了《越南書法史》的80後│阮友史無界線第 245 回

阮友史在捶拓片

自 述

阮 友 史

吾自幼遁入空門,日課除了念經打坐就是學漢字。近一百多年來越南已經離開了自己的傳統。一百八十度轉彎從方形文字轉到拉丁文。文字倒是得到了普及但傳統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斷絕傳統但正幻想構建新的傳統。 高三時候偶然讀覺悟雜誌中一篇關於懷素的文章,從那以後愛上了書法。練字更加勤奮,初心還是想當個書法家,現在童心早已被磨滅了不少。後來舍僧還俗,中國遊歷了幾年,什麼都沒有,就存了一張紙回來。

我愛好多,琴棋詩書畫印也算都沾了一點,回國後進宗教院研究佛學,從前的愛好僅存書法而已。藝術還是學術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我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基本走一步算一步,不太在乎。對我來說筆墨傳統已經失去當代的魅力,但對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價值。塗抹也許只是煮一壺茶那麼簡單。作品的高下,無頭無尾,無始無終。從剎那無常到另一個無常的剎那間偶爾保留在紙上而已!

阮友史和他的作品

專 訪

老 蕉+阮 友 史

_

老_越南清華是個怎麼樣的地方?你出身於什麼家庭?何時接觸到音樂美術的熏染?

阮_清華在越南北中部,山水優美。清華最出名的是出皇帝和反賊的地方,越南幾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從清華出身。

我出身於一個平凡的家庭。父親做買賣,母親為老師。音樂和美術比較早就接觸了,父親是文藝青年,能詩善彈。有時到培訓班、家教學習吉他和鋼琴,但我更喜歡吉他,後來鋼琴就不學了。

_

老_你少年時出家為僧這是越南與泰國相同的傳統風俗嗎?出家為僧期間都有什麼特別的體驗或學習活動?你何時正式投入到書法學習探索中去的?師承有誰?

阮_越南是大乘傳統,沒有幼時出家的習俗。我是夏天到寺院去玩然後留在那裡幾個月後來就不想回家了。父母也同意就成為僧人了——懵懵懂懂成為僧人也算是偶然的事情。

寺院生活比較簡單,沒什麼特別。參禪打坐,打菜煮飯,念經還有學漢字。估計05年後才開始深入的認識書法。我涉獵比較廣,沒有專心一致,大概二王一路,北朝刻經,八大近來喜歡王遽常。現代書法喜歡井上。

_

老_越南的傳統書法在現代及目前生態如何?現代書法探索人數多嗎?在整個亞洲處於一個什麼地位和狀況?與日本中國韓國交流碰撞多嗎?

阮_越南書法傳統算是一個比較小的群體,現代書法探索的人數也不多。基本上傳統書法在國內一年大概5個展覽左右,現代書法基本上在美國和新加波,香港都有展出機會。跟日本和韓國有過交流,中國比較少一點,我不太有印象。

_

老_你曾以很大的熱情投入到現代書法與繪畫的創作中去,可否談談自己的體會?

阮_我反正不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而是以業餘的狀態來搞創作。不太在意得失。現代書法玩過井上風,墨像風。開始的時候以黑為主,整張都是黑色,偶爾余留白色。實驗所有能用上的材料,有時候用喃字來寫大字。

阮友史在書寫

_

老_你何時開始學習重金屬搖滾吉他彈奏的?為什麼偏愛技術流路線?這種愛好持續了幾年?你最推崇喜歡的搖滾樂隊和吉他手有誰?

阮_吉他演奏主要是在中國期間跟幾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朋友一起玩,那時候舉辦了個小樂隊,自己陪練而已。印度尼西亞童鞋最好鼓能打,吉他能玩,小提琴也能行,只不過不能識譜子。那時挺樂的,回國了就放棄了,一動都不動。

我做什麼都比較喜歡技術,就像學外語如果沒有單詞你語法再好也很單調。觀念當然比技術重要,但你沒有技術你哪來表達觀念的能力?我比較喜歡Steve Vai、Paul Gilbert、Jimi Page。

_

老_你的專業研究有關佛學理論嗎?具體研究方向是什麼?你個人涉入最有心得的是哪一部佛經或論?

阮_我現在研究項目是佛教藝術史。理論最有心得和主要研究項目是研究華嚴經及其華嚴經對越南佛教的影響。

_

老_你目前已出本了兩本著作,一本是越南書法史。越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理應有很久遠豐厚的歷史。你能否談談越南書法史的概況及其造詣高的書法家?

阮_越南基本上有2000多年正式與非正式地使用漢字。有造詣的書法家倒是不少。越南李陳兩代都仿效唐宋風格,其中釋義常、朱元浩能寫出顏柳風格,類似日本之空海之類。陳朝我比較喜歡范頷,算是越南的趙孟頫。黎朝越南出現自己獨特風格是花甲字,美術性比較強,但藝術上來說是相當單調乏味。阮朝有高伯適,武珣裴異等等。

阮友史著作《越南書法史》

_

老_你那本越南書法史專著在越南影響、反響如何?

阮_影響是有過一點點,在美術史方面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面貌。一部以書法家之名義來命名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無名作家拼雜的著作。

_

老_越南遺存了不少書跡如建築摩崖碑刻等。你似乎在書法田野考察一事上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和精力,與同道們如此幸苦感覺收穫大嗎?每遇佳跡一定捶拓,你們是怎麼樣克服困難的?目前收集到的田野拓片大概有多少?跨了幾個朝代?

阮_田野考察是我主要的項目,雖困難但只要喜歡你都會用所有辦法來處理的。好處是自己的腳步走遍大江南北,心胸也開闊。目前為止拓片不在一千以下吧。從東山文化到晉、隋、唐、李、陳到近現代都有。

阮友史在捶拓片

_

老_現當代中日韓書法多有交流盛事,中越間卻少有此舉。有政治隔閡的關係嗎?你有否意願在促進中越當代書法交流方面有所施展呢?目前困難在哪個方面?

阮_基本上有政治原因,也有不少關於越中都沒有彼此了解。我最想雙方更加了解各國的情況,去年有個念頭把越南書法史上出名的作品在中國展出,但沒有做成。我本身不想通過官方通道來舉辦展覽,但自己承辦就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_

老_你的近體詩及詞寫作是自學還是有何師承?越南最富有聲望、才華的詩詞人是誰?

阮_近體詩基本上都是幾年前寫的,現在也不寫了。沒有師承,唐詩三百熟讀了就隨便押韻。越南出名的詩人倒是多如牛毛,我比較喜歡阮郁齋、高周臣的詩詞。阮詩如高士,高詩如豪士。人們傳聞有」文如超,適無前漢,詩到松,綏失盛唐「之美文。

_

老_最近你很想研究越南教堂建築的越西折中風格,我想身份認同與現代性演進之間的張力在你、我及很多東方人那裡都存在。你對越南文化及其前景有何見解?

阮_身份認同是個時代的命題。全球化和區域化並存。我認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基因的國家基本上走不到世界的先進領域。在獲得全球性的融入必須要提供自己的認可或接受形態,當然比單純全盤接受西方為好。天主教是一個不容易接受其他文化的形態,但在越南建築、圖案方面將越南傳統和西方傳統融合在一起,但又不只是在表面上。越南現在正在迷茫尋根、但面向西方步伐走。我對未來都是心存不定感的。

_

老_在藝術創作及學術寫作方面有更多的未來計劃嗎?

阮_現在沒有什麼打算,年底去英國做研究華嚴經思想與其對越南李陳朝代佛教藝術影響的項目。

_

老_「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你對我這位從未謀面的老朋友有什麼特別想說的話嗎?

阮_想去山東看看你。

阮友史在書寫

書 畫 作 品

阮 友 史

1

重陽金菊正開花,小閣秋寒乍雨過。山鳥忽啼驚夢枕,更深眠起自煎茶。

2

池塘碧玉翠依依,遙想當年亦此時。送客北行吾折柳,今同此處待鴻歸。

3

青青楊柳亦知愁,輕煙飛絮系朗舟。 長亭對飲當年事,借問徵人記得否?

4

曾經田藕碧連天, 婀娜紅花姿容仙。 如今顏色凋零盡,只有蜻蜓作枕眠。

5

聞寒江水漲感懷

近日傳聞又降災,寒江一帶水天來。滔滔白浪無知岸,滾滾飄萍不見涯。

閨閣夜間聞漏水,旅亭日暮上涼台。橋段水潦多苦難,豈應只為老天擺。

│阮友史的詩詞│

笑之來京未久,借住空宅一間,紅河、德江縈遶,近城郭而不被喧囂嘈雜所煩。天火公來問此屋之何名?吾答曰:未之有也。公笑曰:爾齋雖斗室,而園中儘是芭蕉,名之碧雲如何?乃問其意,公答曰:宇宙眼窮滄海外,笑談人在碧雲中。丈夫雖居陋屋而志在千里之外也。又說: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湘君無別,使台榭軒窗盡染碧色。「綠雲當窗翻,清音滿廊廡」,此之謂碧雲也。

碧雲齋唯有一間,頂不牢,壁不固,門不掩,窗不嚴,可盡收雙曜之精華。夏宵之雨,打蕉響竹,清塵洗濁,卻暑生涼。夜來蕉雨,或細潤無聲無息,或纏綿淅淅瀝瀝,暗添檐溜,細逐庭前小樹,滿地落英。或月明之時,詩興如泉涌,情似蛛網。佛頭吐月,蕉扇來風,剎那間,清光四射,天地皎潔,如飄乎宇宙間。或夜深人靜,一燈如豆,書齋獨坐,靜聽之,如聞天地初開洪荒遙響。此時齋中,沉思,遐想,憶舊,懷鄉,皆寓於茗香墨韻。此中意趣,與賞者誰。

吾性愚鈍卻好交高人韻士。白日飄雲,夜間明月,管他風雨所至,倘有朋來則燃燈對坐,聞茗氤之裊裊,聽琴聲之丁丁,作樂唱歌,高談闊論。子曰不亦樂乎。

嗚乎!天地蒼茫,光陰荏苒,畢竟百代之過客耳。吾不能遨遊天地,更不可抱明月而長終。既然如此,何不放浪形骸,及時行樂耶。此為記。

壬辰七月碧雲夜雨記之

│阮友史_碧雲齋記│

田 野 調 查 和 捶 拓 片

阮 友 史

阮 友史

別名阮史,越南清華人,生於1987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現為越南宗教研究院、佛教研究室研究員。( 2018年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預備研究生。)

已經出版的著作:《越南書法史》,世界出版社,2017年;《瑞芳庭漢喃遺產》,世界出版社,2014年;預出:《旅途拾碎-田野散文集》,文藝出版社,2018年;《越南北部寺院》,法藏館出版社,2018年 。

本期主編

老蕉

無界線主編

李仕泉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無界線」所有,轉載請與無界線

聯繫取得授權

投稿郵箱

商務合作 │展覽合作、策劃藝術品代銷畫冊設計標識設計

模糊邊界

多元混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界線 的精彩文章:

自覺與圓覺│少堂近作無界線第 237 回

TAG:無界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