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丨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丨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青綠之色」何以千年不敗?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是氣勢如虹的山水史詩

更有細緻入微的民族品格

金秋時節,故宮年度大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吸引無數觀眾前來一睹真容,「故宮跑」的盛景刷爆了社交網路。

如此難得一見,是因為畫作使用的珍貴礦物顏料近年展開時都有些微脫落的現象,加之年代久遠,畫卷十分脆弱,就連內部人員也很少有機會親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下稱《千里江山圖》)是一幅氣吞山河的山水史詩無疑。畫作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它比婦孺皆知的盛世畫卷《清明上河圖》還要長6米多。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

墨色勾山石,青綠施重彩,咫尺有千里,細看有生趣。歷經千年時光積攢出來的磅礴里,有綿延不絕的氣勢,有錦繡山河的頌唱。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這簡直就是宋朝版的《航拍中國》。

令畫作蒙上了千古傳奇色彩的,更在於它的作者:年僅十八歲的天才少年王希孟。歷史記載,王希孟於北宋政和年間為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當時是圖畫院的老師,其慧眼獨具:「孺子可教」,於是親授其法。

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後,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繪成名垂千古的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18歲,從此再無音訊。

如此出人意表,如此光華燦爛,連十項全能的「文藝大拿」宋徽宗都點贊有加。少年之才華和氣象,時隔千年依舊震撼人心,那是個人的才華融入時代的脈搏彈奏的一曲傳世樂章。

如果沒有宋徽宗,可能就沒有《千里江山圖》——這位被後世評價「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北宋王朝亡國皇帝,沒有守護好大好山河,但或許,《千里江山圖》就是他心中的天下。

從北宋到今天,這幅畫一直都是活著的。千年不敗的「青綠之色」里,不僅飛揚著壯志豪情,還包裹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匠心。都說紙壽千年絹八百,一千多歲的畫卷,日日流淌,從未褪色——所憑藉的,正是我們細緻入微的民族品格。

《國家寶藏》的舞台,特別邀來兩位匠人:一位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馮海濤先生,他花費四年,反覆試驗,閉關兩個月複製了《千里江山圖》,雖然只是局部,卻終於尋得十八歲天才畫家的創作秘密;

一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畫顏料技藝傳承人仇慶年先生,《千里江山圖》所用的石青、石綠、雄黃、雌黃、赭石、硨磲貝等等,竟然都是從苦苦覓來的礦石里碾磨、淬鍊而來,如此,方能色如寶石,明艷輝煌,擁有不朽的質感。

作為中國山水畫的百科全書,《千里江山圖》每一座山、每一棵樹、每一個人,甚至每一處水紋,都一絲不苟,栩栩如生,細到恐怖。

馮海濤經過反覆研究、猜想、實驗想要告訴大家,這幅畫的顏料是寶石和藥材,上色的過程不是水,而是用動物的皮熬制出來的膠,並且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精確的計算。否則,膠多了畫不動,礬多了容易脆,絹就無法保存。

馮海濤臨摹《千里江山圖》局部

咫尺千里,五色備焉。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千里江山圖》下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笨功夫」——它不是一張畫,而至少是五張。

第一層已是完整的宋代水墨文人山水畫,第二層添加了赭石用以襯托青綠,第三層畫綠為青打好基礎,第四層是罩染,第五層上青。這樣畫完,一幅青綠山水才真的活了起來。

(墨稿 馮海濤繪製)

《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問馮海濤:「這麼多層,最開始的墨稿不是被遮蓋了嗎?為什麼還要畫墨稿呢?」

馮海濤回答,如果沒有那層墨稿,出來的東西很單薄而無層次,雖然在最後的成畫中看不見,但對結果有很大影響。這幅畫之所以流芳千古,就是因為作者願意去下這種細緻入微的笨功夫。

( 馮海濤繪製 從墨稿到石綠的著色過程)

《詩經》里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千年之後,我們才能透過這幅畫作,想見天才少年對創作的敬畏和誠心,它是才華的迸發,亦是匠心的大成。清人宋犖在《論畫絕句》中提出,王希孟畫完該圖「未幾死,年二十餘。」

後人分析,這幅面積達到6萬多平方厘米的鴻篇巨製,即便以當代工筆畫家的經驗和作畫的照明條件,至少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實在難以想像,當時的北宋,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夜以繼日,青燈黃卷,是懷著怎樣的氣魄和赤誠,繪就了這般波瀾壯闊的畫壇奇觀。

誠心而色繪,千年而不褪。《國家寶藏》解讀《千里江山圖》,就是希望大家理解為何它是青綠山水之最,為何它能夠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演出中——中華民族的細緻入微,泱泱國家的氣勢如虹,都在這青綠之色背後延續千年的匠心和堅守中,激蕩著你我的心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國家寶藏 的精彩文章:

《國家寶藏》原創BGM來了!願不負所期

TAG:cctv國家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