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枚銀錠的隱秘往事——晚清民國龍駒寨匪患記憶

一枚銀錠的隱秘往事——晚清民國龍駒寨匪患記憶

點擊「雍齋藏珍」訂閱吧

全文字數: 4600

閱讀時間:15分鐘

龍駒寨位於陝西丹鳳縣丹江北岸,地處「秦頭楚尾」,枕倚鳳冠山,襟帶丹江水,自古就有「陝東南第二門戶」之稱。明清時期丹江水運貿易的發展,使水旱碼頭龍駒寨的繁華持續了數百年之久。據記載彼時龍駒寨有河街二條(單街)、正街一條。正街分布著數百家過棧行、騾馬店、駱駝場、銀錢鋪、發貸行等商鋪。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隴海鐵路貫通陝西,土匪入侵和長期戰亂,最終使這個山城古鎮逐漸衰敗。

在存世的陝西厘稅銀錠中,龍駒寨厘金局銀錠毫無疑問是其中的名譽品。目前存世所見銘文皆為「龍駒寨厘金局」,只是在「龍」「厘」二字上有一些寫法的變化。除此之外,當時在龍駒寨市面流通的銀錠之中,銘文中有「龍駒寨」的還有「龍駒寨街市銀」及龍駒寨商會監造銀錠。

如今的龍駒寨老街

龍駒寨地形圖

清末的龍駒寨風貌

劉邦項羽得「龍駒」

歷史上,龍駒寨的名氣要遠遠大於現在的丹鳳縣城,甚至超過作為直隸州府的商州城。相傳劉邦伐秦,其坐騎產駒此寨,遂有「龍駒寨」之名。另一個傳說則是劉邦的對手項羽在此得「龍駒」而稱霸天下,「龍駒寨」因此得名。

商鞅、商山四皓、徐霞客、張獻忠、李自成、白蓮教、太平軍、慈禧、義和團、白朗起義、鎮嵩軍、徐向前、賀龍、李先念......這些中國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和龍駒寨有關。

一個個歷史人物在龍駒寨留下了濃抹重彩的一筆,但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龍駒寨在明清時期卻是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

據《續修商縣誌稿》載,康熙三十二年(1693),西安鳳翔二府遭饑荒,將襄陽存米20萬石由漢江轉丹江運至商州,再際轉西安減價出糶濟民。此次遭運災糧,自襄陽府城溯江而上,經各城,光化至均州的小江口(今丹江口市),入小江口經河南內鄉縣西南境至淅川縣城,由此入陝西省商南縣境的徐家店,經竹林關,至龍駒寨,再由龍駒寨運往西安城。康熙五十九年,陝西關中一帶又發生饑荒,漕運總督施世倫奉命到陝西賑恤,題請將湖廣、荊州等處倉儲米10萬石,由襄陽經丹江水運至商州龍駒寨,再陸轉西安。

據《鎮安縣鄉土志》記載,由襄陽府溯漢江轉丹江經商州向關中轉災糧,漢江運災糧的民船長3丈,闊6尺,可載100一150石糧食。丹江口至荊紫關多用扒河船,長2丈余,寬3尺,每船載米15—20石。荊紫關至徐家店( 商南境內)用扒河船及鰍子船,每船載米10一15石。徐家店至龍駒寨亦用扒河船及鰍子船,但減至7—10石。 畜力運輸有牲畜馱運和畜力拉運車兩種。 畜力,民國以前主要是駱駝、騾、馬、驢、牛等。駱駝每頭載300—400斤,騾馬200餘斤。

據陝西師範大學黃強碩士論文《晚清陝西與湖北雙邊貿易研究——以陝西為中心》一文所言,清末民初,長江和珠江流域的「湖廣貨」入陝商路幹線有兩條,即由老河口分叉,溯流而上經竹林關入龍駒寨進而翻越秦嶺達關中者為東線;沿漢江經鄖西入白河達安康、漢中者為南線;兩大幹線又有相應水運支線,輔以陸路而深入內地。由鄖西縣沿夾河(又名金錢河)往上經上津堡、 漫川關入山陽再歸龍駒寨這條夾河支線商路,即是丹江幹線的補充。

據光緒二十五年(1899)魏光燾編修的《陝西全省輿地圖》記載,商州道路「其入鄂之道二,舟行由龍駒寨直達襄陽,陸行由鎮安之上茅坪入湖北口之桃園溝,路小而險」。南線方面,重要的支線則有洵河(乾佑河)水運支線,任河水運支線。另外, 在興安府東南部,即白河、平利與湖北竹山、竹溪之間也存在著一條貿易支線。竹山縣的大宗進出貨物在解放前皆由白河經白石河便道、厚子河鄉道運輸。

據《丹鳳縣誌》記載,清末民初從荊紫關至龍駒寨之上行船枯水期約需12—15天,下水5天可到。漲水時,下行最快不到一天。木帆船從白河下漢口約10天, 上行需月余。

這種商業的鼎盛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1932年1月隴海鐵路西延至陝西潼關,1934年12月西延至西安。1937年3月西延至寶雞。從此商家大多棄水運選陸運,以火車代替木船運輸,東南物資從漢口起運,沿平漢線北上,到鄭州轉隴海線西進,即可直接進入陝西。漢江——丹江航線失去了「黃金水道」的地位,曾經繁華數百年的龍駒寨一蹶不振。正如《丹鳳縣誌》所言:「自汴落鐵路通車以後,丹江貨運漸少,及火車至陝州,則航運貨物完全由火車轉運。過載行盡行歇業,商務頓形蕭條。」

在龍駒寨碼頭鼎盛時,馱騾船隻絡繹不絕,「今(指民國二十九年)即絕跡,船隻偶或一至,豫、鄂、甘肅往來商貨概不由此經過。」至此,隨著隴海鐵路和長平公路的貫通,加之土匪滋擾和長期戰亂,繁盛數百年之久的龍駒寨水旱碼頭從此一蹶不振,再無往日的繁榮。

龍駒寨厘金局銀錠(陳夏秋供圖)

厘局歲額白銀15萬兩

龍駒寨不但是轉運貿易集鎮,也是陝南東端的區域中心。龍駒寨在春秋時即為水旱碼頭,荊州貢品水運至此,轉換陸運到盧氏,轉輸冀州。明清時,西安、三原等地的土特產陸運至龍駒寨,經龍駒寨水運至老河口,再運銷湖北、上海等處,東南各省的日用品通過此路再運到陝西境內,部分再通過西安轉運甘肅青海等地。繁榮的丹江水運貿易加速了陝西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以龍駒寨為中心,上接西安、三原、商州,下接淅川、老河口、漢口,聯繫各州、縣市場的中西部經濟交流網路結構。

龍駒寨是丹江水運最重要的轉口碼頭,無論上運貨物,還是下運土產,都要經龍駒寨,由北向西馱運分散到西安、甘肅,北經洛南轉運至潼關、山西等地。

龍駒寨所在的商州地區物產豐富,桐油、生漆、天麻、黑木耳、香菇、香苜蓿、核桃仁、葡萄酒等曾在明、清、民國時期就通過碼頭出陝,進而飄洋過海,銷往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據《商南縣誌》記載,商南「每年出產木耳萬斤,運至襄漢,作鄖耳出售,價倍川耳。」

據《續修商志》載,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龍駒寨立稅司,置稅官一員,皆蕃司首領。」

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述了自己曾經過老君溝——龍駒寨——竹林關——梳洗樓,考察丹江。這一時期,由於排除了月日灘江心大石,丹江航運日盛,龍駒寨碼頭日興。

據《陝西省志·航運志》記載,清末龍駒寨碼頭的吞吐量為:「由龍駒寨水運至襄樊、武漢者,核桃,每歲約十餘萬斤;漆油,歲約二萬餘斤,木耳,歲約四五萬斤,五倍子,歲約四五萬斤,蒼朮,歲約數十萬斤;由漢口水運至龍駒寨者,鄂布每年不下四百五六十萬匹,洋斜竹布約有十五六萬匹,羽呢絨毛約五六萬匹。火柴歲約千餘箱,紅白糖歲約萬餘斤,煙草歲約萬餘斤,蘇木歲約五百餘斤。」《明清時代陝西社會經濟史》言:「種種雜貨, 收數尤多,庚子( 光緒26年)以後, 甲辰( 光緒三十年)以前, 中數年比較, 皆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每年由山西、潼關陸運至龍駒寨的棉花10餘萬斤,鹽40餘所,黃表1萬餘箱,也轉運至丹江、漢江沿線各地銷售。

關於龍駒寨的繁華景象,志書中曾這樣描述:「巨屋千家,雞鳴多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聯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行商坐賈,自然也就有了各種行會和地域性組織。當時,龍駒寨千蹄百艇,商賈雲集,幫會眾多,有船幫、青瓷幫、鹽幫、馬幫等十大幫會組織。據史料記載,當年龍駒寨船幫勢力發展較大,卻無會館,500多名艄公搬運工從每個運件的報酬中提取三個銅錢,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終於建起了自己的會館。

如今,龍駒寨歷史上的12大會館中,除船幫會館外,還有青瓷幫會館、鹽幫會館、西馬幫會館三大會館遺址存在。其餘的八大會館(北馬幫會館、商於幫會館、黃幫會館、河南幫會館、關中幫會館、山西幫會館、布帛幫會館、銅幫會館)則已不復存在了。

清乾隆年間,每月由襄陽到龍駒寨的船隻約200艘。長街上有二十九家騾馬店供旱路運輸。《續修商縣誌稿》描繪了龍駒寨當時繁榮的景象,「關時有過載行亐家,馱騾店二十餘家,兌換銀錢鋪十餘家,商號有黃幫、蘭幫、西幫、河南幫、本地幫等,名目河岸帄檣林立,腳子班往來如織,西北兩路馱騾每日絡繹丌絕,街衢熙攘,極形肩磨。」

由於龍駒寨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其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到同治、光緒年間達到極盛時期,成為整個商州最繁華的市鎮。清道光三十年(1850),英商買辦韓福泰自武漢來龍駒寨中街開設福泰洋行,經銷「洋布」「洋油」「洋火」「洋蠟」「洋靛」「洋鹼」「洋糖」等「洋貨」。

據《丹鳳縣誌》記載,同期龍駒寨資本在白銀萬兩左右的行店有:三原人李忠鄴開設的德盛新行、本縣顯神廟王姓的泰來行、朝邑人王有浩的同義行、藍田人張長娃的盛棧行、老河口陳姓兄弟合開的福興行及德盛松、黃崗人余克海的裕泰和行、黃陂人陳彥卿的福星行、荊紫關陳姓之裕興行等;銀錢鋪有龍駒寨馬驤之父所開祿酉堂、屈蔚生祖上所開之宏慶昌、陳家村陳姓裕廉堂等。

民國二十二年(1933)龍駒寨鄉紳所撰《請將龍駒寨改建丹惠縣冶之建議》稱,光緒時龍駒寨每日有千匹騾馬出入。騾馬店之較著者有龍駒鎮西街人劉毓貴開設之公合店、渭南人開設的廣興店、本縣西河白家塬人周兔娃的長興店、百頃灣人雷升雲的萬興店、此外還有「萬慶店」、「福祥店」、「合盛店」、「聚成店」、「祥瑞店」、「秀雲店」、「玉盛店」、「福慶店」、「雙勇店」、「勇盛店」等18家騾馬店。

至清中後期,經龍駒寨到達西安的南路商道構成了西安與外界聯繫的主通道,地位躍居潼關道之上(明前中期,西安與東南省區的商貿聯繫主要依靠出潼關入洛陽的東路幹線來實現)。

據《續修商縣誌稿》記載,咸豐二年(1852)清廷委鄖陽府黃道台來龍駒寨,設立百貨厘金總局。總局門前大書「奉旨收厘助餉」,並在竹林關設卡。其稅率為「百征一」。其後,提高為百征二三,直到見物作價。

厘金數目徵收的多寡,直接反映了商品流傳的活躍程度。龍駒寨是當時陝西最主要的財源地之一。咸豐年間,龍駒寨「厘金歲額曾達紋銀15萬兩,居全陝之冠。」據《續修陝西通志稿?征榷》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所征厘金117420餘兩;光緒三十四年(1908),龍駒寨的百貨厘金91726.231兩;佔全省20%,居首位 ;收貳成糖厘312.551兩,列第五位;收津貼銀1920兩,列第一。宣統元年(1909)收銀78910兩。雖然數額逐年下降,但仍佔全省各局總收入的六分之一強,龍駒寨厘金局仍為全省各局收入最多的一處。

龍駒寨明王宮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清光緒十七年(1891)建成。

老街上的教堂,透露著龍駒寨當年的繁華。

逐漸消失的龍駒寨老街

一座山城的兵燹匪患

清末橫行鄉里的土匪

龍駒寨乃「五方雜沓之地,都會繁華之鄉」,在歷史上不僅是水旱碼頭,交通要衝,還是軍事要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即築城於龍駒寨鎮西2.5公里的古城村,謂商城,即商鞅封邑。據宋《九域志》、清《一統志》載,唐代商洛縣有青雲鎮,即龍駒鎮。龍駒寨城牆系夯土板築,約高7米,厚3.3米。門樓為磚石結構。城內四隅和東澗、白家塬、冠山溝口各有炮樓一座。龍駒寨城外,北橫雞冠山(鳳冠山),山勢崢嶸,海拔955.9米,至今山頂尚有古寨(石牆東西400、南北200米);東有鹿池城,古稱東寨;西有古城嶺,古稱西寨;南有寨子溝大寨。四寨若龍駒寨之四廓。

據《續修商縣誌稿》記載,明思宗崇禎七年(1634)張獻忠自豫克龍駒寨,城毀。清順治四年(1647),洛南人何士升揭竿起義,率眾數千入境,與官軍戰於龍駒寨雞冠山、伯牙山。順治九年(1652)由商州知州劉正主持,重修毀於明末戰火之龍駒寨城。「通商惠工,設戍防守」,由是農桑大興,商行逐漸恢復。

這是龍駒寨首次有記載的經歷戰火後被官方修復。僅僅百年之後的嘉慶二年(1797)四月初三,以「劫運臨頭,清朝當滅」為口號的白蓮教起義軍,在王聰兒(齊王氏)及姚之富、李全等人率領下攻克武關。先後轉戰境內達3年之久,在龍駒寨燒毀州同衙門及駐戍營房。

到了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軍、捻軍數十萬人,在陳德才、賴文光、藍成春等率領下先後轉戰此地,圍攻商州,曾在龍駒寨開倉濟貧,於西馬王廟設立粥廠舍飯。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偕光緒逃至西安避難。是年九月二十九日,慈禧令各省將應解京餉均自龍駒寨轉輸西安。將清江(江蘇)航運總局移至漢口,在老河口、龍駒寨各設分局。此被稱為「兩宮西幸之第一籌劃」。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一直處於劇烈動蕩之中。在這種混亂黑暗的大背景下,各地土匪蜂擁四起,匪患猖獗。這些土匪橫行無忌,燒殺搶掠,姦汙婦女,搜刮民財、殘害民命,幾乎無惡不作。蘇遼《民國匪禍錄》稱,土匪的活動貫穿整個民國時期。在1930年,保守估計全國土匪人數2000萬左右,可見匪患之嚴重。

匪患,已成當時社會的一種頑疾、毒瘤。據王愛民《民國土匪》一書統計,民國時期,陝西土匪數量之多,危害之烈,位居西北各省之首。民國初年,匪患就已經呈現蔓延之勢。至南京政府統治時期,土匪更是猖獗至極,30年代中葉,匪眾達10餘萬人。

龍駒寨所在的陝南地區由於山高林密,匪患尤為嚴重。民國初年,佛坪兩任縣長都死於土匪之手。此後,佛坪縣接任的縣長再也不敢在佛坪縣城久居,背著縣府大印四處遊盪。1924年,佛坪縣縣長吳其昌將縣衙搬到了袁家莊。這批悍匪從民國7年(1918)開始到民國28年(1939)匪首王三春被活捉處決,為害二十餘年,直到50年代初期才被徹底消滅。

據記載,除了王三春、當時陝南千人以上的土匪團伙還有李剛武、沈金亭、周壽娃、王志勝等18股,被當地百姓稱為「十八路諸侯」。其中商縣周壽娃股匪有長短槍2800餘支,機槍36挺,還有六零炮2門,活動於商縣、洛南、渭南、藍田等縣地。

兵敗成匪,落草為寇。民國很長一段時期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繁華的龍駒寨成了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不論是1912年反對袁世凱政府統治的白朗起義,還是1922年至1924年活動在豫、陝、鄂諸省的巨匪老洋人,都曾多次攻佔龍駒寨與對手廝殺。

土匪不但禍害普通百姓,就連當地紳士名人蔘股創辦的實業,也因土匪的滋擾而遭到破壞。

清宣統三年(1911),義大利傳教士Slie·Achima(司利·安其曼)遊歷中國,行至龍駒寨,發現生長於此的龍眼葡萄是釀製葡萄酒的上等原料,便嘗試用祖傳技藝在當地釀製葡萄酒。

不久,安其曼之徒華國文聯合當地的省議員馬驤、楊西堂、龍駒寨營務處長馬克齋等紳士名人,籌銀七千餘兩,在龍駒寨西街正式創辦了「陝西省龍駒寨協記美利葡萄酒釀造公司」,生產「共和」牌葡萄酒。此舉開西北葡萄酒釀造之先河,是陝西最古老的工業品牌,也是我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最早的兩個廠家之一。

民國十二年(1923),美利釀造公司已貯藏有十幾年的葡萄酒,準備出口,因當地發生匪患而未能實現。

民國十三年(1924)河南省地方武裝陳四美,率眾2000人,進駐龍駒寨,拉票勒索。一次拉兩嶺村肉票43人,並將保衛團槍支盡數擄去,次年才被趕走。

民國十四年(1925)春,鎮嵩軍闞玉珍部兩萬餘人,由豫西退至龍駒寨一帶。數十里村莊搜索一空。其部下旅長袁保德,圍大峪口腰腺洞10餘日,騙開弔橋,縱兵大肆搶掠,搬走所有財物。翌年,西安城解圍後,鎮嵩軍敗竄商地,又大肆搶掠,後為馮玉祥所屬馬克齋部趕走。

民國十六年(1927),龍駒寨鬧災荒,翌年陝西全省大旱,山外(西安、關中一帶)饑民湧入,災荒更加嚴重。當時土匪橫行,打家劫舍。小店鋪成為土匪搶劫的對象,百姓時常被土匪「綁票」,有辦法的人家借錢把人贖出,而大多數沒錢的窮苦百姓,只能聽天由命。

土匪的肆虐嚴重影響了龍駒寨乃至丹江水運貿易的發展。民國二十年(1931),龍駒寨開徵營業稅,廢除徵收厘金。每正銀1兩,實征5.05元。又於預算外每正銀1兩增派「剿匪」維持費1元。

雖然民國政府加征「剿匪」費,但第二年龍駒寨就遭受到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匪事。據《丹鳳縣誌》記載,民國二十一年(1932)三月,土匪李長有、王太等率萬餘人從河南竄至竹林關。四月十日攻陷龍駒寨,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六個月時間殺害百姓2700多人,抓丁 1600人,宰殺耕牛2萬多頭,燒房2000多間。9月離境。當地的葡萄酒廠也被土匪搗毀,被迫停產。

多次遭受兵匪禍害的龍駒寨自此幾成廢墟,商業一蹶不振,據統計,其時龍駒寨民逃往商縣達2萬餘人。

民國二十四年(1935)官方再次重修龍駒寨城牆、城樓。同年,紅二十五軍在龍駒寨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到了民國三十七年(1948),據龍駒設治局統計,龍駒寨共有工、商業戶109家。其中,雜貨行12家,山貨行27家,旅店業27家,銀爐17家,醫藥業14家,屠宰業12家。其時商會下轄6個同業公會。

新中國建立後,龍駒寨城牆被拆除。

龍駒寨老街

山頂密林中的土匪寨,既隱秘又方便瞭望四周

山頂的一處土匪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雍齋藏珍 的精彩文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大慶關銀錠談「裁厘改統」

TAG:雍齋藏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