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奇蹟男孩》:忍痛放手,才能創造奇蹟

《奇蹟男孩》:忍痛放手,才能創造奇蹟

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治癒系暖心電影《奇蹟男孩》熱映中,好評如潮。影片講述了一名生來臉部畸形的男孩痛苦而又掙扎的成長過程,震撼了無數人的內心。

在奧吉生命的前十年,他一直生活在家人的保護傘下,過得無憂無慮。然而在他十歲時,父母決定讓他接觸外面的世界,他們送奧吉去了一所普通學校上學。在兒子走進校門之前爸爸摘下他的頭盔說:「過了這兒爸爸就不能進去了,你要自己走了。」

奧吉懂事地點了點頭。媽媽看著他走進學校的背影擔憂地說:「希望別人能對他好一點兒。」

這是典型的西方式教育,哪怕知道前路艱難也會堅定放手,讓孩子獨自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殘酷和溫度。反觀有些中國式教育,家長的一味包辦和過度保護造就了成批的「媽咪寶貝」,讓許多孩子從真正的嬰兒長成了真正的巨嬰 。

其實,每個人成長的艱辛坎坷都只能自己承擔,沒有誰可以幫忙分擔。

過度保護的危害

過度保護帶來的是隱形傷害,一旦孩子離開保護而心理未斷奶,所產生的恐懼無助感將伴隨一生。

朋友小林,從小立志堅決不當老師。因為幼兒園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小林對於學校卻有強烈的排斥感。

3歲前小林是在家人身邊長大的,沒有一天離開過父母。他是全家的小太陽,所有大人都圍著他轉。那時他性格開朗,甚至有點人來瘋。後來父母由於工作原因,在他3歲時給他找了個全托班,最糟糕的是,第一天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要在裡面待上5天才能回家。周五家長去接孩子時,小林見了父母嚎啕大哭,他說以為爸媽不要他了。從此便患上了 「周一綜合征」 —— 每逢周一在幼兒園門口離別時,便抱住家人大哭一場,這種狀況持續了整整三年。

之後他上了小學,時不時會在早上媽媽送他出門上學之前胃痛,到了學校就自然好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初中才慢慢緩解。心理學上說,人在緊張,或者潛意識緊張而不自知的情況下,身體會做出一些反應,比如手腳發冷或者胃痙攣等。

的確,從一個被保護的環境突然去了要求獨立的環境,在沒有任何過渡的前提之下,小朋友是很難突然轉換的。過度保護給孩子帶來的隱形傷害是日益增長的,一旦他(她)接觸到外界,就完全無法適應。

而當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過度保護是一種控制,一種自私的佔有慾時,他(她)所展開的反抗手段會極度激烈,甚至偏向極端。

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優秀的女孩子,如何成功毀在她控制欲強烈的母親手裡的故事。女主妮娜是一名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在舞台上,她舞技精湛而又追求完美,而生活中則是媽媽經常喚起的「媽咪寶貝」,一走進她的房間,猶如掉進了一個粉紅色的海洋。粉色的牆壁,衣櫃,床鋪,包括她穿的大衣,都是媽媽最愛的粉色系。

在遇到「黑天鵝」這個內心腹黑邪惡的角色之前,她是個乖乖女,並沒有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操控已超出範圍。

為了爭取到這個角色,她一次又一次打破母親定下的規則,和朋友去夜店喝酒,嗑藥,調戲小鮮肉,在對母親的反抗中得到了釋放。

可惜的是,這種在母親病態的控制和束縛之下產生的釋放徹底毀了她,妮娜成為了黑天鵝,拿到了角色,最終也拿起碎玻璃刺向了自己。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會讓孩子形成「反正有爸媽」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在他長大成人之後帶給他的只能是無盡的痛苦。

原生家庭習慣的影響

人最難改的是習慣。沒有人的習慣是天生的,習慣的養成來自於原生家庭。如果原生家庭帶來的是好的習慣,那他(她)將來走入社會,不僅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也省去了糾正習慣的痛苦過程。如果父母給孩子帶去不好的習慣,那將來他(她)會因為自己習慣帶來的「不合群」而感到困惑迷茫,既難以改變原先的習慣又難以適應新的行為模式。

風靡全球的美國青春電影《賤女孩》(Mean Girl)講述了一個從小生長在非洲大草原的女孩凱蒂,在進入都市校園之後發生的種種啼笑皆非而又驚險浪漫的故事

由於父母工作原因,凱蒂從小在非洲大草原長大,接受家庭式教育。所謂的家庭式教育,其實就是父母在家教孩子,從生活起居到讀書認字。孩子不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接受課堂教育,而是每天在家和父母接觸,父母對他們而言既是家長又是老師。

因此,凱蒂在進入高中之前從未有過任何校園生活的經歷,每天和爸媽以及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們接觸讓她形成了一套不同於普通孩子的思維模式。她原先的世界是非常簡單美好的,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和可愛的動物。

可是進入都市校園之後,她發現女孩們的世界看似表面平靜實則波濤洶湧,沒有人會像動物一樣喜形於色,把情緒通過咆哮或撕打的方式表現,更沒有人在她遭罪時幫助她,保護她。

原生環境的影響導致她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坎坷,才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收穫了真摯的友情和愛情。

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社會經驗是在實踐過程中一點點積累的,中國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在寒門難出貴子的現代社會聽起來很過時,但是實際上講述了一個道理——因為條件限制,不得不把小孩子當大孩子養,大孩子當大人對待,不論是幫父母干農活,賣東西,還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都是在生活中提高小孩的能力。這樣的社會能力比起閱讀幾本課外書,上幾堂鋼琴課,更能讓孩子了解生活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或者說,培養他們的「挫折商」。

逆商越高,生活越幸福

「挫折商」AQ(Adversity Quotient)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保羅·斯托茨在《挫折商:變挫折為機會》一書中提出來的,即一個人遇到挫折時,是如何對待挫折以及超越挫折的。

挫折商也稱逆商,逆境中展現的智商和情商。大多數人在逆境中是沒有智商和情商的,只會情緒失控,自暴自棄

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以下四點是逆商高的人具備的基本素質:

逆商高的人一定是積極樂觀的。樂觀並不是迴避挫折,逃避責任,而是面對挫折時出現積極的心態以及想法。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教會他調整心理狀態,告訴他如何處理當下情緒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教會他正視失敗並總結經驗。

《誰動了我的乳酪?》中說,當人們開始嘲笑自己的愚蠢和所做錯的事情時,他就開始改變了。長大後能夠自嘲的,都是內心陽光勇於面對挫折的人。這樣的品質大多來自於父母從小的培養。

逆商高的人具有冒險精神。所有最後走出挫折並超越挫折的人,都是絕對的行動派。行動來源於自我鼓勵,而具有自我激勵精神的人小時候會經常接受到家長的鼓勵

曾經看過一個幼兒學走路的視頻,視頻中的小孩像老人一樣扶著床沿搖搖晃晃站起來,顫顫巍巍往前走。她的媽媽在一旁一直在給她加油打氣,當她摔倒了哭喪著臉時,媽媽便一直重複:「站起來,勇敢一點,寶寶好厲害,寶寶會走路啦!」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其實她能從你的神態中觀察出來,她知道你在鼓勵她。

逆商高的人拿得起放得下。電影《怦然心動》中,女主角朱莉,因為特別喜愛的一棵梧桐樹要被砍了而賴在樹上不下來,以此拒絕接受事實。之後在父親的勸說下,她哭著下來了。情緒平穩之後,她逐漸想明白並接受了事實。

最暖心的是,朱莉的爸爸事後給她畫了一棵一模一樣的美國梧桐。教會孩子直面現實突如其來的傷害並仍舊保持初心,朱莉的爸爸做的很完美。

逆商高的人往往內心有極大的安全感。成年人的安全感來自於家庭,孩子更是這樣。父母要培養孩子的高逆商,首先需要以身作則。網上有很多打著現實題材抒發負能量的毒雞湯文,如果家長在平時喜歡閱讀此類文章,要小心了,不要把你對現實的失望傳遞給孩子,孩子很容易把它當真。

成長是個化蛹為蝶的過程,成長中不論遇到怎樣的荊棘坎坷,請相信你的孩子,雖然他歷經艱險,但最終一定能化苦難為動力,勇往直前 ,走上屬於他的人生巔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優智家URFAMILY 的精彩文章:

TAG:優智家URFA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