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南明史之一:是江北四鎮,還是天啟聯盟?

評南明史之一:是江北四鎮,還是天啟聯盟?

政權鼎革之際,最是耐人尋味。

1644年,是為甲申。這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京師,逼得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煤山。此時,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還處在明朝地方政府治下。

這一年,千里之外的南京格外難熬。

眾所周知,南京作為留都,曾是大明帝國的國都。到明成祖朱棣永樂之後,明朝中央政府才遷往北京。但南京的中央機構並沒有廢除,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部、都察院等完備的機構還在正常運轉。南京各部衙門,雖為虛設,公務清閑,但仍有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軍務勛臣等實權人物。

史可法,此時任南京兵部尚書。自從明廷覆沒於北京,南京就再也收不到任何政令。崇禎皇帝最後一封「命天下兵勤王」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但南京還在,明朝半壁江山還在。四月七日,史可法率兵渡江,出瓜州北上勤王,但是此時他遇到了一個大問題:繼統的紛爭。

由於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被清軍俘虜,在沒有直系繼承人的情況下,誰來繼承大統就成為了南京勢力的首要問題。一場勾心鬥角的宮斗,就此綿延不斷。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子孫輩有福王、惠王和桂王。萬曆皇帝的侄子是潞王。按照封建觀念,自然是子孫輩三王處於優先。

作為實權人物,史可法處於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他是東林黨人左光斗的得意門生,他的一句話自然牽動著繼承大統的走向。這時,他找到了在江北浦口的鳳陽總督馬士英,討論在桂王和福王到底選誰的問題。結果,兩人結論是「以親以賢,惟桂王乃可」。甚至準備了車馬前往廣西迎接桂王。然而,駐守在江北的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卻突然宣布擁立福王朱由崧。此三人受鳳陽總督馬士英節制,但面對部下的突然行動,大佬馬士英擔心被三人架空,所以見風使舵,立即致書南京守備太監宣布擁立福王。

此時,最倒霉的就是史可法。他當初和馬士英秘密的商榷後,竟然忘了收回擁立桂王的手書,現在馬士英變卦,直接掌握著史可法的「罪狀」。此時白紙黑字、有口難言的史可法,除了跟隨再無它法。從此,史可法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五月十五日,福王繼位,改元弘光。馬士英因為有擁立之功,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准許入閣,成為「中央常委」。而史可法,雖銜略高於馬,但是因為擁立這個越不過的梗,逐漸被排擠出權力中樞。

隨著史出馬入,南明弘光朝夭折的悲劇開始上演。史可法抉擇錯誤,只得自食其果渡江督師,為後面的「揚州十日」埋下了種子。

歷史總是轉折於一步之間。

任何一個政權,要開疆拓土,必須內部穩固。明朝洪武年間重武輕,中葉以後天下承平,重文輕武之風積重難返。從鄭和下西洋,到遼東督師袁崇煥,統兵掌武者,多為文臣。但馬士英上位以後,武將奪權之勢愈演愈烈。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均是抵禦闖軍的敗軍之將,但是因為「擁立之功」得以深得弘光之心,驕橫之意,溢於言表。

從來守江必守淮。1645年,清軍與南明軍對峙於江淮之間。西有寧南侯左良玉的「楚軍」,北有三鎮「淮軍」。此時,史可法作為督師,駐守揚州。興平伯高傑鎮守徐州地區,廣昌伯劉良佐鎮守鳳陽,靖南伯黃得功鎮守滁州。然而三鎮總兵自恃功高,不聽史可法指揮。史可法名為督師,實為虛職。

江北四鎮,團結起來就是守備禦敵的中堅力量,但爭鬥起來就會變成毀滅主力的天啟聯盟。後來清軍南下,圍困揚州。史可法率師八千獨守空城。其他三鎮總兵奪權爭鬥,居然引發了寧南侯左良玉「清君側」的興師問罪行動。弘光皇帝聽信馬士英、阮大鋮之讒言,盡去江北四鎮之兵,南撤回南京準備勤王。清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江淮之間,突破了江淮防線。

南明弘光一朝,始於繼承大統,終於四鎮爭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墨痕書香》三 主持:葛筱強
阿嬌:不要光顧著為他唱,也要記得為自己而歌唱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