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件國寶級文物,竟然有個部位是假的!

這件國寶級文物,竟然有個部位是假的!

萃花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件高顏值的國寶,來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高18.3厘米,腹徑14.3 厘米,足徑8.7厘米

一口氣讀完有沒有種舌頭要打結的趕腳?更關鍵的是,這麼長的名字讀完,好像仍然沒有弄明白這件國寶到底是個啥。

看懂國寶從名字開始

據萃花翻譯,這件國寶名字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滴: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也就是說,這是五代時期由耀州窯燒制的一把青色的、刻花紋的、帶提梁的倒流壺。

所以你看,名字長也有名字長的好處,關於這件國寶的知識點,從時代、窯口、到工藝、器型,乃至一些特殊技能,都已經有專人給劃好重點了。

友情提醒一下,其實絕大多數瓷器的命名都依照這種「時代+窯口+工藝+器型」的套路,大家下次再看到名字辣么長的瓷器,可以按照這種方法解讀一下。

耀州窯窯址在今天的陝西銅川,從唐代開始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鼎盛時期,還為朝廷燒制過貢瓷,稱得上民間的官窯,同時也是宋代六大名窯」之一。

青釉呢,算是我國瓷器最早出現的顏色,商代就有原始青瓷現身,東漢時已經能燒制較為成熟的青瓷。

西漢青釉原始瓷劃花雙系罐 故宮博物院藏

燒制青瓷最有名的是浙江的越窯,而耀州窯則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窯,燒制出的青瓷僅次于越窯。據考證,耀州窯在唐代時已經開始燒制青瓷,五代時期,耀州窯青瓷迎來成熟期。

五代耀州窯青釉斗笠碗 觀復博物館藏

以上基本信息都比較好理解,不過「倒流」到底是個啥技能呢?


國寶竟然有個假壺蓋

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件國寶的造型相當特別。

提梁由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充當,鳳尾垂曳與壺身相連;壺身與壺流(壺嘴)銜接處是一隻側卧的母獅,母獅張嘴為流,腹下是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獅。

扶鳳提梁

母子獅,母獅口部即為壺流

再看壺蓋,呈雙層柿蒂狀,與提梁下端連為一體,與壺身......同樣連為一體!是的,你沒看錯,這就是個假!壺!蓋!只是裝裝樣子而已,其實根本打不開。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壺蓋,這把壺要怎麼使用,水/酒要從哪裡灌進去呢?這個時候,我們剛才提到過的「倒流」技能終於要登場了。

如果將這把壺上下顛倒一下,你就會發現,在它的底部有一個梅花形的小孔。

作為壺身上除壺流外唯一開口的地方,水/酒自然就是從這裡灌進去,等到壺流處開始有液體流出時,就是已經灌滿啦。此時再把壺放正,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這麼不合常理的操作,「倒流壺」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很形象了。但問題是,壺裡的液體為什麼不會流出來呢?

鑒於萃花物理從來沒及格過,就不跟大家講什麼連通器原理了,大家看圖自行體會一下我們古代工匠到底有多強大吧!

倒流壺原理示意圖

劃重點,倒流壺流行於宋金時期,一直到清代都有燒造,不過除了構思巧妙、工藝複雜外,並沒有特別的實用意義。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倒流壺 故宮博物院藏


亂入的刀削麵

除了「倒流」這個逆天技能,這件國寶還有著非常高的顏值,而這顏值相當大一部分都來源於壺身上的層層紋飾。

倒流壺壺身紋飾

壺身肩部與提梁相接處,是一圈連珠紋&垂三角紋,再往下腹部為一周四朵盛開的纏枝牡丹,下飾一圈仰開的蓮瓣。裝飾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層次分明。

可萃花萬萬沒想到,這些紋樣跟刀削麵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不同於我們熟悉的青花瓷用筆繪出各種紋飾,倒流壺上的花紋是直接在胎體上刻劃而出,具有很強的立體浮雕效果。

這種方法就是倒流壺名字中提到的「刻花」工藝,需要先以刀具刻出紋樣輪廓,再剔去其周邊的底泥,使紋樣微凸呈現出立體感。

在最後施釉燒制前,刻花工藝有時候還需要完成另外一道工序:在凸起的紋樣主輪廓內,運用篦梳精心勾划出呈組狀密排的細線,用以表現葉脈、花瓣、波浪的肌理,達到整體層次分明的裝飾效果。

宋 耀州窯青釉刻海水鴨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大量運用了篦梳劃線來表現海水的紋理

耀州窯的刻花,線條剛勁、刀法犀利,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馬未都曾經說,山西人和陝西人都吃刀削麵,耀州窯這種刻花技藝極有可能是從刀削麵那兒學來的,其片瓷器的角度跟片面的角度是一樣的。

耀州窯鼎盛時期刻花的紋飾題材極其豐富,常見紋樣高達80種以上,不過由於工藝太過繁複,逐漸被更省時省力的模具印花工藝取代。

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現在想要領略耀州窯刻花工藝的魅力,除了去博物館,maybe只能選擇去吃一碗刀削麵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萃 的精彩文章:

從天下第二行書揭秘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另一層身份
發行量驟減、國徽設計者操刀的狗年郵票,你值得擁有?—生藝經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