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金融浪潮下的深度思考:是誰動了傳統金融業的乳酪?

互聯網金融浪潮下的深度思考:是誰動了傳統金融業的乳酪?

圖片 Baranovskaya Sasha

今日歌單:輕音樂 《晨霧》

1

首先聲明,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本意上並不是為了要給餘額寶打廣告;當然,馬雲爸爸也不稀罕我給他做廣告——因為就算我把餘額寶誇上天,馬雲爸爸也不會給我一分錢的廣告費。

事情的起因是我昨天晚上和一位在銀行做理財經理的同學一起吃飯。席間,我同學如祥林嫂一般喋喋抱怨,說他們銀行現在大裁員,日子不好過,不但存款難拉,理財產品也難賣。做實體的小老闆們一個個死扣死扣的,想從他們腰包里弄點錢,簡直比登天還難!

此外,自從我同學他們銀行2016年開始主打代銷保險公司的投資連結險和萬能險以來,我同學現在天天面對的就是一幫五六十歲的大叔大媽們,讓她恍惚間覺得,彷彿自己正置身於家樓下的菜市場一般。

我笑著說,沒關係啊,那幫北京的大叔大媽們可有的是錢,誰家不襯著在北京城的三環內有兩三套房子?我給你個建議,你可以和你們行長申請,每天不要去銀行上班了,乾脆直接去陪那幫大叔大媽們跳跳廣場舞,也許分分鐘就拉來了兩千萬也說不定呢!

結果,這場玩笑的後果就是從說好的AA制變成了最後我掏腰包請客吃飯!

而另外一件事也令我印象頗深。上周的某一天早上,我正在吃早餐,手機上的支付寶彈出一條消息,告知我的線下支付已滿多少額度,支付寶免費贈送我一份價值多少的健康保險。

我本著白送的便宜不要白不要的心態,立馬順手領了支付寶贈送我的這份為期一年的保險。

事後,我不得不感嘆,支付寶確實牛逼啊:它通過我平時的消費習慣和信用記錄,先以免費作為噱頭,向我推薦我有可能需要的服務;而當我體驗到免費服務的甜頭之後,該項服務到期或者不能滿足我的全部需求時,我便要付出一定的金錢來進行線上支付,去選購更高級別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這種利用線上大數據的有效分析和篩選,一方面讓支付寶推薦給我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就十分針對我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直接的在線選購也確實大大節省了我的時間,提高了效率。

這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段子也很流行,說的是有幾個扒手組團到北京地鐵上行竊,本想趁著春節之前大撈一筆,結果在北京窩了一個月之後,卻連回家過年的路費都沒湊到。原因就是人們現在都在用手機支付,實現無紙幣現金化交易,小偷們無從下手吖!

怪不得網友們評價說,在未來徹底打敗小偷的將不是警察叔叔,而是支付寶和微信!

雖然這只是個笑話,但是卻不得不在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信息:

要變天了!

2

還記得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之際,我曾在某大V公眾平台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當時我在文章中寫了這麼一句話:

我認為阿里高層的戰略部署已不僅僅是要做中國的亞馬遜線上平台購物,恰好相反的是,阿里高層是依靠線上平台購物來獲取大量的客戶源,從而應用於其以支付寶、餘額寶為首的金融領域。

因為在現如今,無論對於金融行業還是實體行業來說,客戶才是一個企業的黃金資源,更甚一步說,擁有高質量的客戶群體以及客戶對於企業品牌的忠誠度,是決定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成敗的關鍵。

果不其然,短短兩年時間,浙江網商銀行的建立,再加上自2016年起,支付寶線上平台開始陸續出現各種基金理財類產品,甚至還有「財產險」和「健康險」等保險產品。

作為支付寶的用戶群體,支付寶結合螞蟻信用這個大數據平台,自動根據客戶的需求篩選出適合的產品為客戶進行推薦,客戶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購買。

互聯網金融已經真正在將大數據實踐在金融領域,說到底,我認為阿里高層真正是想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將銀行、保險、互聯網金融、在線消費融為一體的阿里金融集團。

3

至於為什麼阿里集團能在這場時代的大潮中乘勢而起,成為時代的寵兒?我們難道就只認為是時代造就英雄嗎?

我國近20年來,目前共歷經了三次經濟浪潮。第一次是90年代中期的國企改制浪潮,第二次是1998年之後的房地產浪潮,第三次就是我們當下正在歷經的互聯網浪潮。

三次浪潮中,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優先從中受益。

縱觀這三次經濟發展的浪潮,國企改製造福的是國企領導,房地產市場致富起來的是官商資本。而只有這一次的互聯網大時代浪潮,才是真正的全民制。無論是從門檻限制還是資本要求,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巨大而又無限的。

當然,由於互聯網的特性,從互聯網經濟中更多受益的,將會是年輕的一代。誰能最先接受互聯網帶來的衍生理念和效益,例如互聯網金融、電商平台等等,誰就能從中優先受益。

可以說,互聯網開啟了一個全民經濟的時代。

從最初的阿里集團的餘額寶概念,到2015年除夕的網路紅包大戰,互聯網金融僅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就達到如此神速規模,著實令人嘆為壯觀。

而起源於西方經濟社會的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得到如此蓬勃迅速的發展,縱觀其深層次原因,也不難看出其帶有的中國特色。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在歐美國家早已有之,但歐美國家的金融服務業體系的規範完善,毋需依靠互聯網來彌補其中的漏洞。

相反,中國的銀行金融領域,和歐美國家相比在金融監管和管理操作上仍有所欠缺。再加上尤其以傳統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在過去一直以服務資本大戶為主,所以,才造成了資本分布不均,以及普通老百姓被金融機構長期隱形壓榨的局面一直存在著。

直到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才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

互聯網金融著眼於中低端市場定位,首先籠絡的便是中小資本。中國13億的人口中,中小資本還是佔據主體。如果能將千千萬萬的中小資本進行聚攏,那麼所產生的效應是可觀而又可怕的。

其實關於這一點上,互聯網金融與電商經濟是異曲同工的。

以淘寶、京東為首的電商經濟首要定位中小型個體企業,最終達到的衝擊力度令傳統的以零售業為主的如超市、家電、服裝、化妝品等行業措手不及,更何況中間還夾雜著許多千萬個更小規模的個體店實體自營者。

如果說,傳統的零售業巨頭依靠其市場品牌和市場佔有額尚能與互聯網電商相抗衡。那麼,龍虎相爭中,最先死掉的一批就是那些一無資本實力二無市場可依靠的中小自營的實體。

所以,借鑒電商理念,互聯網金融同樣定位中低端市場,網羅零散的民間資本,再將聚集起來的資金進行集中化運作。

可以預見到,互聯網金融即將或已經開始帶來一場關於金融產業的科技革命了。

4

因此,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今天餘額寶的發展規模會趕超傳統銀行的儲蓄存款規模了。

餘額寶作為當下最流行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之一,其推廣方式和用戶體驗,早已遠遠超過銀行所能提供的理財項目。

儘管現如今也有一部分銀行在大力推廣他們的手機理財業務,然而當他們捕捉到市場商機的時候,卻早已經被餘額寶遠遠甩在後面。

要知道,互聯網科技的時代,你慢上一步,就有可能在市場上被競爭對手擊敗。

根據大數據顯示,餘額寶當前佔有的12%的市場份額中,其中中青年用戶為主力軍:用戶平均年齡為28歲。

這部分用戶群體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普遍並不強。他們缺乏必要的投資理財能力和意識,包括投入較少的研究理財的時間和較低的對抗風險的能力,以及尚未擁有足夠的投資技巧和經驗。

而傳統的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由於他們的操作運營成本較高,資金門檻因此也往往設立的過高,導致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未能很好地將自己的服務與市場上80%的客戶群體進行對接,從而給餘額寶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發展機會。

說白了,餘額寶所提供給大眾的,實際上就是針對金融小白需要的低風險和高信譽的傻瓜式理財產品。

講真,並不是每個投資者都能抗高風險。我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是根據我對周圍人的觀察可以發現:

當手裡可支配的資金越少時,該投資者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也越趨於保守!

5

而在這場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對於傳統銀行金融業的衝擊大潮下,不創新、不改革,最後只能是等死。

傳統銀行業已經是一個赤裸裸的例子。正如我那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所說的一般,最先受到改革浪潮衝擊的必先是處於最基層的櫃檯人員、客戶經理等。

誠如2014年某銀行行長在兩會期間對總理提出的那句著名的:「銀行已成弱勢群體」,當時看來似乎是一句笑話,但是如今,這句笑話已然成為了現實。處於金融圈底層的金融服務人員,應該對這句話最深有感觸。

同理,我大膽地預計,下一波受到互聯網金融改革浪潮衝擊的很有可能就是中國的保險行業了。

目前中國大陸的保險行業,底層的保險服務人員就好比當初傳統銀行的基層服務人員。在人工智慧和互聯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下,凡是日後能被計算機替代的勞作服務,對於以出賣勞力的基層服務員工來說,受到改革浪潮衝擊是首當其衝的。

當然,從目前來看,中國的保險業仍然是解決中國人口就業、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參照香港保險業解決每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據)。

但從長遠來看,日後市場和高凈值人群對於金融服務的需求,已開始逐漸由最基本最簡單的金融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的選擇,向更高層次、更專業的理財規劃師、風控人士、稅務規劃師等金融領域複合型人才的渴求上發展。

每一次改革和創新都會帶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有人在改革浪潮下順勢而起,有人在改革浪潮下徹底銷聲匿跡。

時代大勢面前,大浪淘沙,你我皆在其中,任誰也不能避免。

GIF

這是一個八零末姑娘的塗鴉平台,記錄我們無處宣洩的感悟與歲月靜好的時光。陸小崴,混跡金融圈的文藝女,理性與感性並存,嚴謹與深情並重,願用手中之筆溫暖世態炎涼。曾留學英倫,現居帝都。新浪微博:陸小崴。知乎與簡書同名搜索:陸小崴。

據說點贊的你們都很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說說「雙眼皮失敗」那點事兒
往事不計,後事不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