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泡茶是學問,敬茶是修養,存茶是技巧!

泡茶是學問,敬茶是修養,存茶是技巧!

一片樹葉,

落入水中,

改變了水的味道,

從此有了茶。

人在茶中,

與佛相通,

佛在心中,

與茶共融。

時光流轉,雲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習慣,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將洶湧不安的歲月,喝到水靜無波。多少人可以將渾濁紛紜的世象,喝到純凈清朗。

人人都會喝茶,但不一定會泡茶。當前,茶葉品類繁多,水質差別明顯,沖泡技術各不相同,每個人泡出的茶色、茶香、茶味必定不同。即便擁有好茶、好水、好茶具,若沒有掌握好泡茶工藝和技術,也難真正泡出一杯好茶。

本是一泡好茶,可為什麼你泡出來滋味那麼苦澀、香氣那麼低沉,甚至讓喝的人都懷疑起這款茶是不是值得買。而有些人卻往往能將一泡很通的茶,泡出它最好的那一面。要把一泡茶泡好了,確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泡茶是技術更是學問

泡出一杯好茶,必須具備五個條件:水質、水溫、茶量、時間、心情。

一是水質

水為茶之母。水之於茶,猶如水之於魚一樣,魚得水活躍,茶得水則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擇水先擇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出處)、活(流動)、甘(甘甜)、清(潔凈)、輕(分量)」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茶聖陸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張。當代科學試驗得出用於泡茶的水質評價結果——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自來水最差。

二是水溫

水溫不同,泡出的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也就不同。通常,泡茶水溫的高低與茶葉品類、制茶原料密切相關,比如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需用沸水直接沖泡,而細嫩原料製作而成的茶葉則需用降溫以後的沸水沖泡。具體而言,龍井、信陽毛尖等高檔細嫩綠茶宜用溫度降至80度的開水沖泡,烏龍茶等青茶宜用茶具燙熱後再泡,磚茶等蒸壓茶宜用100攝氏度以上的沸水沖泡,最好是煎煮後飲用。

三是茶量

你是否知道,泡不同茶類除了放不同量外,還要考慮泡茶器的容量,並不是所有的量都是放3g、5g或者7g。家裡有電子稱的如果輕鬆記住兩個數據就基本上不怕出大錯了。

蓋碗容量為110ml的時候,紅茶、綠茶、白茶、花茶、黃茶等這一類,一般3g就可以來一泡了,而烏龍茶、黑茶、普洱茶一般要7g到8g才能成一泡。正常來說,按照這個比例,茶葉基本都處於比較適口的狀態。但是具體的量,可以根據自己濃淡的口感,再在這個基礎上面自己調整。沒有稱的小夥伴就是考驗眼力的時候了,這個是要靠長期泡下來的感覺。

紅茶、綠茶最簡單剛剛覆蓋蓋碗底部就可以了,它們要求得並不多。

白茶如果不壓餅,一般比較飄逸蓬鬆。像白牡丹、壽眉就得占蓋碗的二分之一,銀針大約佔四分之一,餅茶就占蓋碗的五分之一。

條形烏龍,只需要蓋碗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體積就行。緊實的球形烏龍茶一般更重,只要蓋碗底部鋪滿就好。

普洱茶餅(緊壓茶)一般密度較高,只需占蓋碗容量的五分之一就能輕輕鬆鬆給你一泡好茶。

四是時間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與茶葉品類、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有一定聯繫。

首先,注水的時候水柱最好不要直接和茶衝撞,這樣才能使茶湯更順滑。

其次,水線的粗細不同,出來的茶湯香氣、滋味也是不同的,水線粗有利於香氣的激發,水線細能夠讓茶湯的內質表現得更好。

同時作為新手的話,只需要注意在注水的整個過程不斷斷續續,保持注水的節奏,達到順暢的狀態就可以了。

蓋上蓋子才著急忙慌地掰著手指,在心裡默數出湯時間,然後一個不小心,出來的茶湯又苦又澀,難以下口。出湯時間,其實非常重要。

對初學者來說在蓋碗注滿水後,按照我們提到的沖泡計時大致不會出錯。當然了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濃淡喜好來調整沖泡時間,先奉上茶語網茶評沖泡標準規則表。

一定要記得,出湯時間是從蓋上蓋碗蓋子開始算起的,不是從一注水算起的。

五是心情

好心情是泡茶人泡出好茶的關鍵因素。泡茶既是感受茶香茶韻,也是與自然的對話。在茶藝界,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說,這正是泡茶人良好心態的體現。唯有在平常心態下,才能泡出最優質、最純正的口感。

若想泡好茶,除了把握好水質、水溫、茶量、時間、心情,還要講究有序而優雅的沖泡方法與動作,總之,泡茶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學問,值得愛茶者、品茶者去深入探究。

敬茶是禮節更是修養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傳統。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兩晉、南北朝時期,客來敬茶已經成為當時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唐宋以來,以茶待客更是成為一種日常禮節。至今,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區域甚至還有「敬奶茶」的習俗。

唐代傑出書法家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寫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名句,唐代茶者劉貞亮在詩詞《飲茶十德》中寫道:「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普通家庭邀請賓客飲茶,以示對客人的歡迎;文人騷客將茶端至客人面前獻與客人,以示對客人的敬意。

通常,敬茶包含四個環節:備茶、取茶、敬茶、續茶。在備茶中,準備用來泡茶的茶杯、茶壺、托盤及裝茶葉的罐、盒等茶具一定要潔凈,待賓客坐定後,主動詢問客戶是否對所飲的茶有特殊的要求。在取茶中,要用茶勺、茶匙等專用的器皿,按照茶葉的品種決定投放量,盡量不用手抓,以免手氣或雜味混淆影響茶葉的品質。在敬茶中,茶杯應放在賓客右手的前方,請客人喝茶時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手指不能觸及杯沿。在續茶中,從桌上端下茶杯,雙腿一前一後,側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可體現舉止文雅。當賓主邊談邊飲茶時,要及時添加熱水,體現對賓客的敬重。

為賓客敬茶時,有四個細節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淺茶滿酒

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倒往茶杯里的茶水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如沖滿茶杯,不但燙嘴,還寓有逐客之意。

二是敬茶動作

上茶時應向在座的人說聲「對不起」,再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並說:「這是您的茶,請慢用!」客人即應起立說聲「謝謝」,並用雙手接過茶托。

三是敬茶表情

敬茶時敬茶人的表情要溫文爾雅、笑容可掬、親切端莊,以給賓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是敬茶順序

敬茶時應依職位的高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或來賓中的年長者,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的同仁,如果是同輩人,應當先請女士用茶。

品茶有道,敬茶有禮。茶藝茶道活動中的敬茶除奉茶外,還包含鞠躬禮、伸掌禮、寓意禮等禮儀內容。在日常待客過程中,敬茶禮儀需要結合平時生活實際,不斷地練習,若是品茶者對茶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些敬茶的細節不僅能體現出敬茶人對賓客的歡迎與尊重,更體現出敬茶人自身的品位與修養。

儲茶是常識更是技巧

茶葉具有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濁而忌香臭等特性。這對存放茶葉的盛器內質和儲存方法有著較高的要求。自古以來,儲存茶葉都是一個生活難題。作為至潔之物,茶葉易受潮、易霉變以及吸收異味,並且一旦霉變成敗茶,無論用什麼方法都難於復原,形同廢物。為此,茶葉必須妥善貯藏。

古今中外,人們對茶葉儲存的創新探索從未停止過。明代愛茶雅士馮夢禎在《快雪堂漫錄》中寫道:「實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則過夏不黃,以其氣不處泄也。」這說明,明代時就已經有了用乾燥和減少氣體交換的方法以保持茶葉品質的寶貴經驗。

儲存茶葉要根據實際情況分為不同類型,比如大宗茶葉與家用茶葉的儲存方法就不同,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的儲存方法也會也有很大差異。

比如,大宗的茶葉貯藏,除了傳統的石灰塊儲藏法和炭貯法外,還可以用抽氣充氮法、冰櫃儲藏法等。

家用茶葉的儲存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鐵制、錫制、有色玻璃瓶及陶瓷盛器密閉貯存;

二、石灰、木炭等乾燥劑貯存;

三、5℃以下的冰箱貯存;

四、保溫性能良好的暖水瓶貯存;

五、新而無味、無孔隙的塑料食 品袋貯存。

再比如,不發酵茶、半發酵茶與全發酵茶的儲存要求與方法也有不同講究。不發酵茶類包括白(如壽眉、銀針白毫等)、黃(如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綠(如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茶類。不發酵茶含高量的維生素及活性的營養素,最容易受到光曬、潮氣與氣味的影響及破壞。一旦遭曬、受潮,茶葉便會變色、變味、變質。儲存綠茶必須防晒、防潮、防氣味,要麼放置於蔭涼通風之處要麼藏在冰櫃之中。半發酵茶主要包括青茶、烏龍茶等,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

儲存茶葉有一條基本規律:不論是哪種儲存法,存放茶葉的盛器要做到密閉、避光、乾燥、低溫、無味,並且盛器密閉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葉的質量,容器內茶葉保存的時間也就相對越長。

對於品茶者、愛茶者或賣茶者而言,儲茶不僅是一種常識,更是一種技巧。儲存好茶葉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礎環節,也是必要手段,不容忽視。

茶,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是這片土地上,生命與生命的融合。

茶的命運,也是我們的命運;

它走過漫長的旅程,生命歷經枯萎,

重生、綻放;

茶的馨香,讓我們停留下來,

或許,

只是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們,

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

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哪怕只有

一杯茶的時間。

本文轉自:網路

編輯:近蘭寒舍(yxl8886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漢魏六朝詩選》第一百三十六首《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那天,那月,那年,那茶……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