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說「春聯的講究」

細說「春聯的講究」

春節即將來臨,人們都開始置辦年貨了。說起過年,春聯可一定不能少。有了春聯,才有了過年的喜氣和光景。有道是:「鞭炮聲響,幸福上門,春聯貼起,辭舊迎新。」

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不僅增添了喜慶氣氛,而且通過文字的妙悟來表達心中的美好願望,成為一種頗具年味儀式感的中華子民的文化傳承,它已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裡。

春聯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傳統春聯大多用毛筆來書寫,不過也有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繁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其實,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開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的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稱為桃符。

再後來,伴隨著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春聯的寓意

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春聯大多採用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為新春的喜慶和歡樂氛圍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得春節的年味變得越發濃郁。

此外,春聯意在表達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春聯中的紋飾寓意豐富。比如魚,寓意年年有餘;又比如,絕妙好辭意境幽遠: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來年家庭興旺發達的美好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春聯在民間說法中,有避凶免難的作用。這一說法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都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表達了人們避凶免難的願望。

春聯的作用

還記得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貼春聯本身不僅僅能夠增添新年的氣氛,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而且家家戶戶能通過春聯來傾吐心聲,抒發情懷,本身是盛世中國背景下的一種充滿傳統文化底蘊的念想,應該得以發揚光大。

春聯的講究

年年貼春聯,春聯有什麼講究呢?一對春聯一共有三部分組成,春聯在讀的時候要「從右到左」,最後讀「橫批」,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規矩。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上下聯不可貼反。如果貼反了就會有不吉利。

新春將至,華夏家庭網的同仁特獻上一幅自製的春聯:

華夏一家親

大福小福進家門

和和美美迎新春

華夏家庭網同仁迎新春祈願:祝福讀者朋友過簡約而睿智的尚品生活!

燕京善能泉、燕京袋裝水

引領家庭消費新趨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家庭網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兩幅巨作罕見同框在京展出,不容錯過

TAG:華夏家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