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北美移動堡壘:透視二戰美軍戰車之坦克

北美移動堡壘:透視二戰美軍戰車之坦克

原標題:北美移動堡壘:透視二戰美軍戰車之坦克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據報道,為了適應下一代武器裝備技術的升級,美國陸軍正在研製一款配備了激光反無人機導彈、主動防護系統、改進型瞄準具以及加強車載電源的新型布雷德利戰車。


布雷德利製造商BAE系統公司表示,該車的現代化改造工作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對戰車履帶和懸掛的升級,進而改善其機動性能,最後再加強車載電源以支持指揮和控制系統、感測器、網路乃至電子戰技術。


而在二戰初期,美國的坦克等戰車其實是不如德軍的,但是隨著自身技術的革新以及絕對數量的優勢,美軍戰車漸漸崛起,例如M26「潘興」重型坦克能與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抗衡。此外,諸如M8輕型裝甲車等戰車的性能,相比德軍同類武器而言有著巨大優勢,因此在戰場上能更好地掩護步兵突進。

今天,我們將帶您走近二戰美軍戰車——坦克。



M4「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M4 Sherman)是美國在二戰時研製的中型坦克。除了美國之外,它還曾服役於蘇聯、英國等盟軍成員國,其火力和防護力與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相比遜色不少,但在機動性和數量上佔有較大優勢。



研製背景



M4「謝爾曼」中型坦克於1940年8月開始研製,1941年9月定型並命名。「謝爾曼」之名為英軍所取,來源是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的將軍威廉·特庫賽·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在二戰中,美國研製坦克的廠家主要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廠,採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生產線原理,因此能夠大批量生產,並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美國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萬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謝爾曼」中型坦克。該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謝爾曼」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


作戰性能


(1)火力配置



「謝爾曼」裝備1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62毫米鋼板。改進型M4A3換裝1門75毫米53倍身管火炮,1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增強到89毫米。該坦克的炮塔轉動裝置是二戰時期最快的,轉動1周的時間不到10秒。「謝爾曼」還是二戰時唯一裝備了垂直穩定器的坦克,能夠在行進中瞄準目標開炮。即使如此,該坦克的火力依然比不上德國「虎」式、「豹」式坦克。


(2)裝甲防護



「謝爾曼」坦克的正面和側面裝甲厚50毫米,正面有47度斜角,防護效果相當於70毫米,側面沒有斜角。炮塔正面裝甲厚88毫米。德軍四號坦克在1000米以外、「虎」式和「豹」式坦克在2000米以外,就能擊穿「謝爾曼」的正面裝甲。雪上加霜的是,「謝爾曼」坦克外形線條瘦高,早期型號高2.8米,改進型號高達3.4米,行進在戰場上如同招搖過市,是德軍坦克的最佳目標。


美軍第3裝甲師在諾曼底戰役中共有648輛「謝爾曼」被擊毀報廢,另有700輛被擊傷,修復以後重上戰場,戰損率高達58%。

(3)機動性能



從大量的德軍「虎」「豹」坦克被「謝爾曼」坦克從側翼擊毀可以看出,「謝爾曼」的機動能力是相當不錯的。「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謝爾曼」具有47千米/小時的最高公路時速,有助於機動作戰。「謝爾曼」的動力系統堅固耐用,只要定期進行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即可,無須返廠大修。


該坦克性能可靠,故障極少,出勤率大大高過德軍坦克。「謝爾曼」的缺點在於汽油發動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這個弊病使「謝爾曼」坦克獲得了「朗森打火機」的綽號,因為這個打火機的廣告詞是「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實戰表現



「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



1942年春天,「謝爾曼」首次出現在北非戰場。由於它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很快贏得坦克手們的青睞。戰爭中後期,「謝爾曼」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戰後,許多從美軍退役的「謝爾曼」成了一些中、小國家軍隊的寶貝,直到今天仍有一部分在發揮作用。


M26「潘興」重型坦克


M26「潘興」(M26 Pershing)坦克是美國於二戰末期研製的一款重型坦克,主要用於對付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戰爭結束共生產了1436輛。



研製背景



二戰期間,美國曾以M4 「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在坦克技術上處於劣勢,於1942年研製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後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其性能雖然優於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趕不上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



為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即T25和T26。這兩種坦克都採用新型的T7式90毫米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共3種型號。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於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鎚將軍」約翰·潘興(John Pershing)將軍命名。


作戰性能


(1)火力配置


「潘興」裝備的90毫米M3坦克炮穿透力極強,能在1000米穿透147毫米厚的裝甲,雖然比起德軍「虎王」重型坦克和蘇軍IS系列坦克等重型坦克仍有一定差距,但已足夠擊穿當時大多數坦克的裝甲。該炮可使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為70發。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度,炮塔旋轉360度需17秒,高低射界為–10度到+20度。該坦克的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分別為550發和5000發。


(2)裝甲防護



「潘興」的車體為焊接結構,其側面、頂部和底部都使用軋制鋼板製造,而前面、後面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毫米,前下裝甲板厚76毫米。側裝甲板前部厚76毫米,後部厚51毫米。後面上裝甲板厚51毫米,下裝甲板厚19毫米。炮塔前裝甲板厚102毫米,側面和後部裝甲板厚76毫米,防盾厚114毫米。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鬥室的乘員取暖。


(3)機動性能



「潘興」裝載的發動機是由福特公司開發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68千瓦,在轉速為2600轉/分時,功率為373千瓦。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裝甲車的標準發動機,發動機因採用一種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潘興」的機動能力較德國「虎王」重型坦克強很多,其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


實戰表現


歐洲戰場參戰接近尾聲時,美軍只有第3和第11裝甲師配備了310輛M26「潘興」重型坦克,在與德軍「虎」式等坦克的交戰中各有勝負。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輛M26「潘興」在渡過魯爾河時,被兩發150毫米榴彈擊中車體卻未被擊穿,僅僅癱瘓 ;另外一輛超級M26「潘興」曾在近距離擋下「虎」式重型坦克的攻擊並擊毀對方,但是曾有人懷疑那輛實際上是四號坦克。



太平洋戰場方面,M26「潘興」重型坦克於1945年4月才在沖繩戰役拋頭露面。戰鬥中,M26「潘興」的性能優勢相當顯著,日軍一些反坦克炮的攻擊如同「撓痒痒」,可以說,日軍前線單位幾乎不存在任何擊潰該坦克的手段。


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M3/M5「斯圖亞特」是美國在二戰中製造數量最多的輕型坦克,其在英軍服役時被該國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J.E.B. Stuart)命名。它是美國及其盟國在二戰中使用最廣泛的輕型坦克,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都有它的蹤跡。



研製背景


二戰初期,隨著歐洲形勢日漸緊張,美國坦克設計師意識到M2輕型坦克已經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 劃。之後,美國對1938年推出的M2A4輕型坦克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厚實裝甲,以及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和新的37毫米主炮等。新的坦克被命名為M3輕型坦克,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



實戰中,M3輕型坦克的使用單位抱怨其火力不足,於是美國設計師對它進行了改進,形成了M5輕型坦克。M5自1942年開始生產後,逐漸取代了M3。1944年,M3/M5被M24輕型坦克取代。


作戰性能



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M3/M5裝備1門37毫米M5主炮,以及3挺M1919A4機槍:1挺與主炮同軸,1挺在炮塔頂端,1挺在副駕駛座前方。車身採用斜面設計,並將駕駛艙蓋移到上方,但由於車身過高且有許多稜角,給了對手很大的射擊面積。M3/M5使用2具新式凱迪拉克7汽缸輻射型引擎(星形發動機),總功率為184千瓦。1941年,由於引擎材料開始短缺,有約500輛M3/M5改裝上了吉伯森(Guiberson)T-1020柴油引擎。



實戰表現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M5是在菲律賓以少量坦克投入巴丹半島的戰事。1942年年底,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M3/M5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美軍體悟到M3/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和「虎」式坦克的對手,於是採取英國的做法,解散大部分輕型坦克營改為偵察之用。


英國陸軍也曾裝備過M3/M5輕型坦克。1941年11月,大約170輛M3/M5輕型坦克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但結果令人失望。實戰結果顯示,M3/M5輕型坦克較德軍坦克落後,其主要缺陷在於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以及拙劣的內部配置,尤其是炮塔的雙人乘組方式令人詬病。此外,M3/M5的履帶寬度太窄,接地壓力太高。但M3/M5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乘員們喜歡其速度和機械可靠性,因此昵稱它為「甜心」。



M24「霞飛」輕型坦克



M24「霞飛」(Chaffee)是美國在二戰中期開始使用的一種輕型坦克,主要用於取代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除美國外,法國、希臘、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有採用。



研製背景



20世紀40年代, 為了取代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美國陸軍決定以它的動力系統,加上改良的懸吊系統與75毫米火炮,25.4毫米厚度裝甲,以及重量不超過16噸作為新式輕型坦克的設計標準。

遺憾的是,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炮塔空間過小,無法安裝75毫米炮,而其他型號的坦克也無法達到標準。於是,通用汽車凱迪拉克汽車部門便展開了名為T-24的新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計劃。1943年10月15日,新一代輕型坦克定型並命名為「霞飛」輕型坦克,1944年3月開始量產,1944年12月開始裝備位於法國的美軍第二騎兵群,並參與了突出部戰役。


作戰性能


(1)火力配置



M24輕型坦克的主炮為75毫米M6火炮,具備擊毀德國四號坦克的能力。此外,該坦克還配有2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


(2)裝甲防護



M24作為輕型坦克,其裝甲較為薄弱,車身裝甲厚度13-25毫米,炮塔13-38毫米。德國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可以較輕鬆地將其摧毀,甚至單兵反坦克武器也可將其擊穿。


(3)機動性能



M24輕型坦克採用2台凱迪拉克44T24 V8水冷4衝程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64千瓦 ;採用液壓機械式傳動裝置和獨立扭桿式懸掛裝置,最大行駛速度5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61千米。


實戰表現



M24「霞飛」輕型坦克堪稱二戰中性能最好的輕型坦克之一。它雖然是輕型坦克,但擁有1門75毫米口徑主炮,火力較強。不過該坦克的裝甲防護較差,容易被敵方坦克甚至單兵反坦克武器擊毀。除二戰外,M24「霞飛」還參與了越南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1973年,挪威還將79輛M24升級為驅逐坦克使用,並服役到1993年。



M2輕型坦克



M2輕型坦克(M2 Light Tank)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使用的輕型坦克。雖然只有少數M2參加戰鬥,但卻是二戰期間美國輕型坦克發展路線的重要一步。



研製背景



1935年,美國根據英國維克斯MK.E坦克研製了M2輕型坦克,其主要武器是1挺安裝在單人炮塔里的12.7毫米機槍。在交付了10輛樣車之後,美軍認為單一的機槍威力和射擊範圍有限,於是決定改用雙炮塔型,也就是獨立的2個小機槍塔,各自安裝1門7.62毫米機槍。西班牙內戰之後,美國認識到自己的裝甲部隊需要更先進的坦克,於是將M2輕型坦克的雙機槍塔換成了1個安裝37毫米炮的炮塔,同時將裝甲增強到25毫米,並改善了車體懸掛、動力傳輸和發動機冷卻裝置。



作戰性能



M2輕型坦克主要有M2A1(1935年,10輛)、M2A2(1935年,239輛)、M2A3(1938年,72輛)和M2A4(1940年,375輛 )4種 型 號。M2A1僅 有1個裝備12.7毫米機槍的單人炮塔,M2A2裝有2個各自安裝1門7.62毫米機槍的雙人炮塔,M2A3主要加厚了裝甲並提高了底盤,M2A4改換裝有37毫米炮的單人炮塔。該坦克通常有4名乘員,即指揮官、炮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



實戰表現



1940年,法國被德國迅速佔領後,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的坦克項目。美軍開始在1940年7月組建獨立的裝甲部隊,而M2輕型坦克的各種改型就是新裝甲部隊的主要武器。1940年7月後,在M2輕型坦克的基礎上,M3輕型坦克被製造出來。1941年3月,M2輕型坦克正式宣布停止生產,讓位給M3輕型坦克。1941年12月前,M2輕型坦克已經退出作戰序列,成為訓練坦克。即使這樣,還是有幾輛M2A4型坦克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直到194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使用這些坦克與日軍進行島嶼爭奪戰。


M22「蝗蟲」輕型坦克



M22是美國於20世紀40年代研製的輕型坦克,英國曾根據《租借法案》接收該坦克,並將其命名為「蝗蟲」(Locust)。



研製背景



1941年2月27日,美國裝甲兵委員會、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軍械局的代表開會商討空降坦克及運載飛機的可行性設計,並引起了英國坦克採購委員會的濃厚興趣。1941年5月,軍械局第16747號文件將空降坦克正式立項,並命名為T9輕型坦克。當年8月,瑪蒙·哈寧頓公司提交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被軍方認可,並於1942年4月接收了首輛樣車。1943年4月,T9E1型在瑪蒙?哈寧頓工廠投入量產。同年9月,該坦克被劃分為限制標準型,並重新命名為M22輕型坦克。


作戰性能



M22採用萊康明(Lycoming)航空發動機和瑪蒙·哈寧頓懸掛裝置,戰鬥全重7.4噸,採用119千瓦的Lycoming O-435T氣冷式汽油發動機,最大時速56千米,前部大角度傾斜裝甲厚13 毫米。坦克載油量57加侖(215.6升),最大行程176千米。該坦克的主要武器包括1 門M6型37毫米炮和1挺7.62毫米同軸機槍,車前安裝2挺7.62毫米航向機槍,標準乘員3人。


實戰表現



總的來看,M22的機動性不錯,但火力明顯不足,防護力也差些,再加上空運麻煩,這種先天性的缺陷,使它很難達成戰役上的突然性。瑪蒙·哈寧頓公司生產了830輛M22坦克,有570輛裝備美軍,260輛裝備英軍。然而,美軍的M22一次也沒有投入實戰。倒是英軍的M22坦克於1945年3月24日參加了萊茵河戰役,參加作戰的是英軍的第六空降師。這是M22唯一一次投入實戰的戰例。二戰之後,M22輕型坦克便退出了現役。


M2中型坦克



M2中型坦克是由岩島兵工廠製造的一款美國軍隊常用的坦克。



研製背景


M2中型坦克是以M2輕型坦克為基礎研製的一種中型坦克,最初被命名為T5,但在重新設計安裝了一台350匹R-975徑向發動機後,於1939年6月重命名為M2中型坦克。



克萊斯勒集團曾特地建立阿森納底特律坦克廠來生產M2中型坦克。1940年8月,美國政府訂購了1000輛M2中型坦克,但是歐洲戰場表明M2中型坦克已經過時,所以在M2中型坦克生產之前,美國政府又取消了訂單並轉而選擇生產M3戰車,而已經生產的M2中型坦克則全部用於美國本土的坦克兵訓練。


作戰性能



M2中型坦克與M2輕型坦克十分相似,可以說是M2輕型坦克的加大型,它們擁有相同的垂直螺旋彈簧懸掛、安裝在外部的雙輪轉向架,以及橡膠套管和橡膠履帶。另外,M2中型坦克還安裝了一門37毫米主炮,炮盾厚度為51毫米,擁有32毫米裝甲以及一個很高的車體,車體兩側各一個安裝機槍的筒,還有兩挺安裝在裝甲緩坡上由駕駛員操控的機槍。雖然M2中型坦克的配置不錯,但是從作戰性能方面講,卻顯得有些糟糕。不過,這款坦克的一些經驗教訓和成果被用在了之後的M3和M4上,尤其是它的傾斜裝甲對於1939年的設計來說顯得十分先進,為之後的坦克設計做出了貢獻。


實戰表現


在M2中型坦克投入服役之前,它就已經過時了,比起同期的歐洲坦克,M2中型坦克顯得略為遜色,它僅僅是在1942-1943年之間量產的戰車入役前的一種權宜之計。1942年1月,軍械局決定把M2中型坦克作為訓練用坦克,因此,M2中型坦克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美軍把M2中型坦克分配給了第67步兵團和第1裝甲師、第69裝甲團用於開展訓練,在1942 -1944年美軍裝甲部隊急速擴張時,這些被訓練好的第69裝甲團的坦克乘員被分到了幾個新建的裝甲師和裝備M4重型坦克的獨立坦克營中並成為了骨幹。


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



M3「格蘭特/李」(General Grant/Lee)中型坦克是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前身,或者說是過渡型。



研製背景



1939年,歐洲戰爭經驗已經使得美國軍方發現,自己當時裝備的M2中型坦克37毫米主炮已威力不足了。於是從1940年開始對M2型中型坦克進行改進,加厚裝甲防護, 同時還將1門M1987式75毫米炮安裝在車體一側的突出炮座內。1940年7月11日軍械委員會將這種坦克定名為M3中型坦克。M3中型坦克在英國使用時,被稱作「格蘭特將軍」式(簡稱「格蘭特」式),源自美國內戰時北軍中的著名將領——尤利塞斯·S·格蘭特。在M3坦克經過稍微改良,採用新式炮塔後,改稱作「李將軍」式(簡稱「李」式),源自美國內戰時南軍將軍——羅伯特·李。



作戰性能



M3中型坦克的外形和結構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它的車體比較高,炮塔呈不對稱布置,有2門主炮,車體的側面開有艙門,3層武器配置,平衡式懸掛裝置,主動輪前置,車體上有突出的炮座。該坦克最大的特點是有2門主炮,1門是75毫米榴彈炮,裝在車體右側的突出炮座內,另1門是37毫米加農炮,裝在炮塔上。另外,它的推進系統也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它的各種改進型車和發動機型號各不相同,這也反映了戰時的特點。它的行動部分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實戰表現


M3中型坦克從1941年8月開始投產,一直持續到1942年12月結束。美國一共生產了M3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6258輛。其中M3A1中型坦克採用了美國機車車輛公司製造的鑄造車體,鑒於強度要求,車體側面沒有開艙門。而M3A2型坦克採用了比鉚接車體強度更高的焊接車體,還減輕了車重。M3中型坦克的變型車較多,如T1掃雷車、T2坦克搶救牽引車、T6火炮運載車和T16重型牽引車等。



T14突擊坦克



T14突擊坦克(Assault Tank T14)是美國和英國聯合研發的一款裝甲武器,由於在二戰末期才設計完成,所以並沒有參與實戰,只製造了2輛(1輛在美國,1輛在英國)。



研製背景


1941年初,美軍開始計劃著研發一款性能超越當時所有裝甲武器的坦克,但這個計劃僅憑美軍一己之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美軍立馬拉攏英軍,想與之共同打造其心中的「完美」坦克。於是,T14突擊坦克這一計劃便悄然而生。


作戰性能



T14突擊坦克正面裝甲102毫米、60度傾斜裝甲,側面裝甲51毫米、30度傾斜裝甲,行走裝置外側有13毫米的側裙護板。主武器方面,它的前期型號採用M3式75毫米火炮和M34A1炮座,後期甚至計劃安裝105毫米榴彈炮 ;輔助武器方面,該坦克主要裝備M2重機槍(12.7毫米口徑),有單裝和雙聯裝可供選擇。


實戰表現



1942年,英國最初預訂了8500輛T14突擊坦克,但直至1944年,這種坦克仍未完善,而且樣車在測驗中指出其在實際使用時重量顯得過於龐大。另外早在1941年6月,英軍已大量裝備「丘吉爾」步兵坦克及其他坦克,所以英軍對於美軍提出的T14突擊坦克並不感興趣。之後,隨著二戰的結束,T14的開發項目也隨之被終止。



(本文摘編自《北美重裝——二戰美軍重武器》 作者:軍情視點 化學工業出版社授權發布)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編輯:毛志文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20年「飛天備份」,您是女兒眼中最亮的星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