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年福到,習俗知多少?

小年福到,習俗知多少?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小年由來

GIF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

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淨淨,供上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習俗

祭灶王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之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掃塵土 | 除舊布新

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打掃房屋,清洗家什,擦窗拭鏡,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拔出舊的各種塵垢不祥,做到窗明几淨,煥然一新,契合除舊迎新的美好寓意,也為新年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因「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去,既指庭院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各種不快。

剪窗花 | 一刀一剪生春風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竟可以隨手創造出一張張千姿百態的圖案,喜鵲登梅、孔雀牡丹、鹿鶴桐椿、五蝠捧壽等等,貼滿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裝點著節日的濃濃氛圍,更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生活智慧。

貼春聯 | 總把新桃換舊符

對稱圓滿,妙語連珠的春聯在小年這天也開始張貼起來。

民間講究「每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吉祥的話語,喜慶的中國紅,像一張張寫滿吉利的福印,庇護著全家的平安幸福,寄託著人們美好的新年祈願。

吃灶糖 | 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這天大街小巷都有賣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趕集市時早早會將灶糖買回家。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後逐漸演變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餃子 | 送行餃子迎風面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尤其是在北方,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台。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關於小年的詩詞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詩詞君: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的鍋台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

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首詩就詳細的描寫了祭灶神的食物的豐富以及「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

小 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壯心負光岳,病質落幽燕。

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

詩詞君:

這兩首詩寫在小年時,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當時兵敗被俘,英勇就義的地方。

節日的百感交集、對家鄉的思念、視死如歸的決心,在這兩首詩中一覽無餘。

縱筆三首·其三

宋·蘇軾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詩詞君:

同樣是寫歲末生活的窘迫,蘇軾這首詩就樂觀了很多。雖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鄰家小年祭灶的雞酒,一定會拿來與我同食的!

獻 壽

宋·孫緯

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詩詞君:

在小年這天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

因為過一天之後灶神要上天去拜見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帶回吉祥。

這首詩前二句寫了灶神的相貌,後二句寫了祭灶的活動。

庚子送灶即事

民國·魯迅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詩詞君:

請灶君吃了膠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殺黃羊祭灶的風俗自漢代流傳下來。

「瓣香」是佛教用語,即一炷香。用點燃的一炷香表達心中的虔誠。而這一炷香也需要典當衣物才可以獲得。

這首詩寫出了貧苦人家過小年時候家中貧困帶來的窘迫。

送 灶

唐·羅隱

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使東川·漢江上笛

唐·元稹

小年為寫游梁賦,最說漢江聞笛愁。

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

祭灶與鄰曲散福

宋·陸遊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灶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問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世界 的精彩文章:

瓊瑤的30句經典名句,記得的人都老了……
五大戰神的臨終遺言:項羽悲戚,白起無奈

TAG:詩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