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畫界的初代蓋章狂魔,不是乾隆而是他

書畫界的初代蓋章狂魔,不是乾隆而是他

萃花的朋友們喜愛書畫的特別多,在介紹今天的內容之前,想出一道送分題目考考大家:故宮《蘭亭序》上誰的印章最多啊?

憑直覺,近一半的人大概都回答是乾隆吧,但是告訴你們哦,答案不是「彈幕狂魔」乾隆,而是項元汴!

項元汴像

項元汴何許人?明代的收藏家、鑒賞家,光說身份可能大家還是沒什麼概念,如果說他的書畫收藏幾乎是故宮的一半,是不是瞬間覺得精神抖擻?

當然了也怨不得大家對他不熟悉,因為今天這位低調奢華有內涵的主人公,一直以他的各種代表符號示人:


媲美乾隆的國寶鈐印

第一類最容易懂,也最常見的符號是印章。項元汴的一生,是與藏品為伴的一生,他以在馮本《蘭亭序》上蓋50多方印章的好成績秒殺了「彈幕」鼻祖乾隆的10餘枚,成為在《蘭亭序》上蓋章最多的收藏家。

馮摹本《蘭亭序》局部

以白線為界,左邊是乾隆蓋章的地盤,右邊是項元汴蓋的「神品」、(數數看同一個神品他蓋了多少次!)「子京」、「項墨林鑒賞章」、「墨林山人」、「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就是有一萬種稱呼自己的方式。

此外,他還在褚遂良摹《蘭亭序》上蓋98方印,懷素的《自敘帖》上蓋了70多方……

懷素 《自敘帖》 局部

萃花大膽猜測,在這場書畫彈幕較量中,乾隆恐怕只是勝在了出生比較晚,見過的書畫比較多而已……

看到列舉作品的朋友們肯定也發現了,它們個個來頭不小啊,項元汴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我彷彿聽到有人說:因為他有錢!我得承認這是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的本事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

生在浙江嘉興的他,作為最高學府的學生,沒有選擇去當官,反倒做起生意來了。從地位比較低的商人進階到收藏家,他哥哥功不可沒,帶他參加藝術圈轟趴,結識了畫壇巨匠、鑒賞大家文徵明。

文徵明小像

項元汴把家族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受文徵明熏陶塑造起鑒賞品位,不同於一般商人收藏只為爭奇鬥富,項元汴是一門心思,打心底里喜歡。如果別有意圖,文徵明估計也不帶他玩了!

即使在文徵明過世後,他的兒子們也與項元汴保持著來往。項元汴長達半個世紀的收藏,與文家父子在藝術圈的牽線搭橋分不開。


獨一無二的書畫密碼

如果大家覺得單單比較蓋章多少,沒意思!那麼接下來萃花講的這一趴,燒腦又實用。在項元汴收藏的某些書畫作品的角落裡,除了常見的紀年和有感而發的跋文外,還會有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字眼。

看不懂的人會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有人壓根就沒有發現角落有字,但這恰恰是大收藏家才懂的書畫密碼!對,看完這篇文章你也懂了~~~比如韓滉《五牛圖》角落裡的「此」字(放大的單字是標註,原作中並沒有哦)

唐 韓滉 《五牛圖》局部

又如王蒙《稚川移居圖》角落裡的「聖」字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當一個個獨立的字眼引起學者的注意後,學術界開始了項元汴書畫密碼的解讀,他們發現傳世書畫上的單字連起來看,是清末以前學童的課本《千字文》的內容。(朋友們可上網自行搜索文章內容)

項元汴把這1000個不重複的字寫在角落,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大量書畫收藏編號!這大概是他買買買後最頭疼的事情了……

那會兒,阿拉伯數字還沒普及,編號如果寫「幾千幾百幾」的話,太麻煩,於是他採用《千字文》中的單字編號。

古時候人人把這個背得滾瓜爛熟,不會有我們現在一頭霧水的情況出現。想想看,如果項元汴用《詠鵝》來編號,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識破他的小心思?不過話說回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這種編號就像是書畫的身份證號,印章可以被騙子鑽空子,做出贗品,但這種系統的編號是騙子沒辦法竊取的。倘若市面上出現了一幅《五牛圖》,角落裡沒有「此」,或者角落裡出現了「聖」,按照項元汴書畫密碼邏輯這完全就是贗品!是不是感覺Get到了新技能?

宋 蘇軾《致夢得秘校尺牘》 局部

看到這肯定有朋友急著求這本書畫密碼了,萃花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先說好消息吧,我會給大家這個書畫密碼,壞消息是:這個密碼並不完善。

東吳大學翁同文教授認為項元汴應該是有一本《千文編號書目》毀於戰亂了。後來項元汴的收藏流落到一些人手中,他們可能並不知曉有千字編號的存在,很容易在重新裝裱時截去角落裡的編號。

正因為這樣,現在有很多書畫無法求證是否應當被歸入《千文編號書目》。這直接導致可以拿來編目的文獻不夠,所以萃花提供的千字文目錄是殘缺的。

翁教授還根據千字文編號作品數量,推算出他藏品的總數為二千一百九十件,相當於故宮博物院書畫收藏總量的一半!(感興趣可以找萃花要文獻揣摩推算過程)


根深蒂固的商人思維

看完前面項元汴的書畫收藏「癖好」,有沒有覺得他比一般的文人偏執多了?完全沒有世人印象中商人的銅臭味。不不不,這只是他的作為收藏家的一面,可別忘了,他說到底還是個商人!

計較利益得失是商人的本能,書畫上另一部分信息暴露了這一點。他喜歡在藏品的題記中標上價格,比如天下第一草書《自敘帖》的「值千金」,(《故宮書畫錄》卷一,頁二七)末尾還蓋了個「墨林」的印章。

懷素《自敘帖》 題記

趙孟頫《書道德經卷》「其值七十金」,馮摹本《蘭亭序》原價伍百伍拾金,楊凝式《韭花帖》叄百金……對價格敏感是商人的本能。不過,書畫作品上這些記賬行為,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歷代書畫價值的變遷。

左: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跋尾標價 右:楊凝式《韭花帖》跋尾標價

可精明如項元汴,也有一些不順心的買賣,他曾花高價買了唐人摹本《萬歲通天帖》,沒過幾天就覺得自己買貴了,悶悶不樂,他哥哥愛弟心切,照原價從弟弟手中買進。哥哥項篤壽:「誰讓你是我的好弟弟呢!」

他也因為商人的本能遭人詬病,有人批評他商人氣息太重,俗不可耐。如果他們知道明代有個藏家顧從德也干過這樣的事,或許能消消氣。

北宋 趙士雷《湘鄉小景圖》顧從德的題記:嘉靖辛丑冬以五十得金之於黃茂夫氏,丹陽孫曲水定價,顧從德記。

只不過顧從德收藏比較少不那麼明顯,項元汴收藏太多,標價太多,躺了槍!話說回來,他大量書畫標價目的是什麼,真的是商人「陋習」使然嗎?

萃花訪問了一下曾到訪過天籟閣的清代藏書家朱彝尊,他語重心長地說道:

「京蓄書畫子甲天下,卷尾必估其價,析產時,按所書以諸子遺,不者以為見爽銖兩焉。」

子京(項元汴字型大小)書畫題記標價,目的是讓下一任主人珍視它,即使出售,也要賣給有能力保護它的藏家。換言之,這也是一種有效地保護措施。

有些人覺得這聽起來太可笑了,保護一件書畫珍品還需要標價提醒?大家莫不是忘了當年發現趙孟頫《亭林碑》真跡時,是被當作牆紙糊在村舍牆壁上的。

試想,如果《亭林碑》有幾十兩的標價,它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子?再往深處想,我們歷代的書畫名作被毀,可能是少了項元汴這樣「直白俗氣」的提醒。

從書畫作品上項元汴出發,萃花給大家詮釋了一個更立體的項元汴。說到底,這是多重角色碰撞的必然結果,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

不會鑒賞的商人不是一個優秀的收藏家。不論是他的章、他的編號、他的記賬,都給傳世書畫作品提供了寶貴研究資料。以己之力為中國留下這麼多文化瑰寶,對國家、對文化都是功不可沒的!

我們期待著故宮繼「石渠寶笈特展」之後,會推出「項元汴特展」,如果真的靈驗了,記得帶上萃花這份指南,解鎖觀展新姿勢吧!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萃 的精彩文章:

除統一文字外,秦始皇對書法做的更大功績是什麼?
這是史上最有味道的信,乾隆竟把「贗品」當成寶!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