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在談論比特幣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比特幣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度衝破2萬美金的比特幣

當我們在討論比特幣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我們在談論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MIT Media Lab數字貨幣假話研究主任 Neha Narula在Em Tech China峰會上提出的。

比特幣,既然是一種幣,自然具有支付屬性,支付屬性的根本其實一種信任,為什麼這麼講呢?

在古老的時候,最早出現的貨幣是貝殼,大家使用貝殼來進行交易,你用貝殼換取我的牛羊,我持有貝殼後,再用貝殼購買所需要的其他物品。今天我們用人民幣在國內消費,大家都認可人民幣;但是當到了其他國家,缺不是那麼回事,別人不認咱的人民幣,因此出國前需要把人民幣從銀行兌換成其他國家的幣種,然後才能在這個國家進行購買、交易等其他行為。所以這是一種特定貨幣在特定國家的信任機制。

但是你是否發現,美元在每個國家都通用,雖然當有老外支付給你美元時,你會很詫異,甚至覺得美元是不是假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元在支付時被接受的程度還是非常高的,美元作為一種國際公認貨幣是代表了一種全球範圍內的信任,這種信任是以美國國家作為擔保基礎的。

比特幣作為一種新型的的誕生於網路的貨幣,也是同樣的功能,只不過目前他還沒有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未來能否普及到生活的日常支付中,這個其實很難預測,有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國家,包括國際的政策,比如澳大利亞銀行已經開始限制用戶使用法定幣種進行比特幣購買等交易行為。

為了理解比特幣,可以從大家目前常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說起。當你使用微信支付100元時,過程是商家通知微信,微信通知銀行從資料庫中把你的餘額數字減掉100,當你使用微信的餘額支付時,過程只不過從微信自己變成了銀行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的錢已經是一種網路數字,只不過背後是微信幫你搭橋,某家銀行作為你的實際餘額承認(或信任)機構,最終完成了這麼一個交易行為。

你可以這麼想像下,未來你去其他國家,不需要再去兌換貨幣,就像支付時使用美元一樣可以隨便支付,豈不是不是很好!

那麼問題是,比特幣為什麼具有信任的能力,它又是如何構建這種的信任機制?

比特幣的信任機制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建立以下三個特點來實現的這種信任。

1. 比特幣的發放機構不隸屬於任何組織或公司,一旦有一個組織或公司控制了比特幣,那就和今天的銀行其實並無區別

比特幣的發明者叫Satoshi Nakamoto,翻譯過來就是中本聰,至今無人知道他到底是誰。他在200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構建一種不需要經過任何國家或金融機構認證的交易貨幣,交易行為可以直接從點到點完成。

中本聰提出的關於比特幣的論文

比特幣所依賴的不再是銀行作為信任保證平台,而是遍佈於網路上的一群節點(伺服器),他們經過加密技術、耗時的計算過程來完成,同時這些節點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某一個公司、銀行或組織,但是整個網路環境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大的銀行或公司,沒有人對整個網路節點有完整的控制權,也不對所有節點負責。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網路環境,但是開放並不意味著無序無規,它依靠的底層加密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幫助其良好的約束整個網路中的每個節點。

2. 不會出現通貨膨脹,比如某個國家超額印發貨幣,比特幣的生成速度是非常有限的

就像挖礦挖金子的人一樣,每次挖出來的金子會直接共享給市場,比特幣中的挖礦也是如此,每筆交易會給礦工(提供伺服器和CPU資源的人)一定的獎勵比特幣;但是金礦本身資源也是有限的,比特幣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按照現在的協議規則,在達到2040年,所以的比特幣就分配完畢。可以想像下,如果今天的社會沒有通貨膨脹,貨幣的總量也是固定的,通過貨幣的流通或在貨幣基礎之上的衍生品股票,債券等,進行商業行為,比特幣在未來達到數量之後,也應該會有後續的衍生品出現。

當比特幣的數量達到界限時,還有一種獲取比特幣的途徑就是每次交易的交易費,A向B支付,提供計算資源的人可以向A或者B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如果A不給服務費,那麼礦工可以選擇延遲交易或不處理交易行為,畢竟礦工花費了自己的伺服器CPU資源來處理這些交易。對於A和B而言,損失就是自己的貨幣不能及時到達B方,其支付後的其他行為也因此受阻。如此一來,這部分交易費產生的比特幣又重新回到了整個環中,因此就不會出現向某個國家超額印發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問題。

3. 無法偽造,每一個比特幣都有可追溯性,即從什麼場景下誕生的這個幣,都可以在查得到

比特幣依賴的技術方案非對稱加密和區塊鏈很好的幫助其完成這一點。

非對稱加密是已經很成熟的技術了,當你每天訪問百度的時候,百度的網址上面總是會顯示一個綠色的標識安全標識,標識當你訪問該網路時,你的瀏覽器和百度的伺服器之間交換的數據在網路上是以加密後的數據傳輸,保證數據不會被篡改或盜竊後也無法查看原文信息,特別是進行網上支付交易時。

非對稱加密是在對稱加密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鑒於對稱加密在秘鑰數量增加時,非常難於管理,需要發送方和接收方都能拿到相同的秘鑰,所以秘鑰本身的傳輸又增加了風險,此外對稱加密也不能用於生成簽名等缺點,因此在非對稱加密中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改進升級。

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

非對稱加密的把秘鑰分成了兩種,一個是公鑰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一個是私鑰,只有發送方才擁有。發送者用私鑰對內容加密,信息如果在傳輸過程中被截取並篡改,那麼信息到達接受方之後,是無法正常解密密文的,除非黑客拿到了發送者的私鑰,在篡改內容之後再次使用私鑰進行加密處理。

實際HTTPS的加密方式不僅僅使用了非對稱加密,而是兩種方式相互結合,目的在於提高安全性的同時,減少加密解密消耗的時間

區塊鏈是應比特幣而生,大家對比特幣耳熟能詳,但是對區塊鏈卻不如它這麼熟悉,真正耀眼的明星其實應該是區塊鏈本身。區塊鏈不光可以運用在比特幣這種網路貨幣上,現在也可以運用在其他各個方面,比如在國際貿易、保險、公正等各個方面。以國際貿易為例,一個貨物在經過每個進出檢驗等等手續時,每個過程多對獲取信息進行信息登記處理,當貨物到達目標用戶手中時,用戶可以查看到該商品的所有流轉信息;而讓目標用戶無須擔心的時貨物在中間被進行了惡意修改或其他行為,區塊鏈的技術從根本上保證了這一點:可追溯性和不可篡位性(確切的講,篡改的難度非常之大,以至於其實更傾向於選擇一個有利的方向,而不是去篡改)。

在說區塊鏈前,還需要引入哈希(Hash)函數概念。

哈希函數作用是將一塊任意一段長度的內容經過哈希函數處理,轉變成一段很短的摘要內容,經常聽到的數字簽名的一種實現方式就是通過對內容生成摘要,把這段摘要作為內容的簽名。

比如在比特幣的交易中,A向B支付100這條交易記錄經過哈希函數SHA256處理後就變成了長度為256個的字元串,區塊鏈中使用哈希的主要原因在於

區塊鏈,顧名思義,是一個個塊組成的鏈,這些塊和塊之前有非常強的邏輯關係在一起。按照中本聰的設計思路,每比交易支付行為都會存儲在一個塊中,這個塊是一個1M大小的內存空間,且每個塊最多存儲2000多條交易記錄。

區塊鏈中塊之間的鏈狀關係

網路上的交易數據會每間隔10分鐘進行處理,這些交易記錄會廣播給所有網路節點礦工們,所謂的採礦,就是他們把收到的這些交易記錄,計算出Hash值,然後加入到現有的區塊鏈中去。所有礦工們之間也是相互競爭的關係,誰先計算出了Hash值,誰就可以先把這些交易記錄添加到鏈中去,其他的礦工們花費的資源(前期投入高成本的硬體計算資源,後期主要是電費和網路帶寬費用,所以一己之力很難完成這種規模的資源配置)就白白浪費了,同時獲得相應的交易獎勵,即產生了新的比特幣。

交易數據會被直接按照設計的Merkel樹結構存儲在塊中,此外每個數據塊的計算大頭就在塊頭上,尤其是計算當前塊的hash值,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不是說一次計算完成就可以滿足要求,當整個區塊鏈越長時,計算的難度就越大,採礦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很多人會好奇,新區塊是會存儲上一個區塊的hash值,那麼第一個區塊究竟是如何怎麼存儲的?這裡有個比較專業的名詞叫創世區塊,指的就是這第一個區塊block0,於2009年創立。今天的任何一個區塊,追根溯源最終都會到達這個創世區塊。

中本聰是這麼乾的,他在第一個區塊中留下了一段文字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bailout for banks

(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這句話是當年的泰晤士報的頭版頭條。也是中本聰創立比特幣的初衷體現:獨立的貨幣制度重要性。

鑒於區塊鏈每個塊之間可追溯性、新塊和已有塊之間建立Hash值關聯,因此,當有一個已有的塊被修改時,需要同步到所有的塊,否則這個塊就無法被替換掉,這對於攻擊者來說,比如把自己交易歷史記錄修改,那麼需要修改這條交易記錄後所有的塊的hash值信息,由於計算量極大,此外還有新的塊不斷地加入,因此除非黑客能夠調用全網51%的計算資源來計算Hash值,才有可能保證修改成功。

四百年前誕生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極大的促進了整個世界跨國間的合作,也為個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是問題不斷湧出,而中本聰構建的區塊鏈技術下的比特幣或許會對現在的貨幣問題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友人 的精彩文章:

TAG:書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