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小年要選在臘月二十三?

為什麼小年要選在臘月二十三?

民小編說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

這首童謠人人耳熟能詳,春節年俗是年味兒的重要部分,小編整理了有關春節的民俗文化,大家一起來回味一下吧!

文化

「過小年」,是傳統習俗,北方多選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宋代起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說,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間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長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農耕,在相當長時期曾被污衊為「賤民」。南宋時,金朝小年亦有定為臘月二十二的。

那麼,為什麼「小年」要選在這一天?

傳統「小年」與「祭灶」息息相關,「灶」同「造」,《漢書·五行志》中說:「灶者,生養之本。」它與飲食息息相關,關係民生,牽涉甚重,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即《漢書》中所說:「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但天子不祭,由大臣主其事。

灶離不開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時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熱度相近,且夏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禮記·月令》中說:「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抱朴子》亦稱:「孟夏可以祭灶。」

到了西漢,祭灶仍在夏天,楚人自稱為祝融後裔,所以祀之尤勤,直到今天,山東部分地區仍認農曆六月初一為「小年」,即此風余脈。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其實就是小年,亦祭火神,並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過「小年」有相當的合理性,因為自古這裡糧食兩熟,二三月播豆類和蕎麥,六月正好成熟,相當於北方「一年」,所以逢半過年,即「一年打兩春」。此外,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陰曆十月過「小年」,那是用楚歷,楚以十月為歲首。

東漢時,祭灶改到臘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間流傳,當時傳說灶神在每月最後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並無定規,被認為是「淫祀」之一,為不耽誤農時,東漢時官方將其歸入「百祀」,安排在冬季農閑時進行。但此時「小年」規矩淆亂,有的地方認臘月八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九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臘月二十四日的說法才漸漸固定下來。

宋代為彰顯「正統」,官方一度將「祭灶」又改到立夏,所謂「宋制:立春祭戶、祭司命,立夏祭灶,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立秋祭門、祭厲,立冬祭行。」元代因之,但始終未得到民間響應。到了明代,只好妥協,立夏、歲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之前還是因襲明制,此後嫌麻煩,統統改成臘月二十三了。

按舊制,祭灶要獻黃犬,即「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但究竟是黃犬還是黃羊,一直爭議不休,到清代末期,京城多使用張家口購入的黃羊「祭灶」,但只有富貴之家方能如此豪奢,普通人家多用麥芽糖,麥芽糖呈黃色,算是代表「黃羊」出席。

傳說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漢族民間傳說中,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親子活動

小年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份手工:發現春節——年的來歷

準備材料:一張大的白紙板、若干彩色手工製作紙、剪刀和膠水。

先剪出屋頂、煙囪、窗子、門等等,讓孩子塗上膠水,幫助他粘成一個房子形狀。

有了一個房子以後,接下來就可以給孩子講述「年」的故事了:「民間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年是一個非常兇惡的怪獸,每年的除夕之夜出來害人性命,人們沒有辦法可以制服怪獸,每到除夕之夜就惶惶不安。有一次,年來到一個村子,恰巧遇到村子裡的人在比賽牛鞭,看誰的鞭子抽得最響,年聽到鞭聲心裡十分害怕,跑的遠遠的,不敢靠近人,也就不能傷害人的性命了。人們由此得到啟發,發明了鞭炮來嚇唬年。年又跑到第二個村子,看到有家門口晾著紅衣服,嚇得年掉頭就跑,年又跑到第三個村莊,看到村子裡燈光閃閃,嚇得年暈頭轉向,從此再也不敢出來害人了。後來的放鞭炮、貼紅春聯、點燈守歲就是從「賽牛鞭」「紅衣裳」「燈光」演變而來的。

再向孩子講述春節的傳統風俗:「過年前大家要收拾房子,叫做『撣灰』,過年前剃頭、置辦年貨,春節的頭天晚上吃團圓飯,掛燈籠、貼春聯、放鞭炮,正月初一要到長輩家裡拜年,小朋友們可以收到壓歲錢的紅包,總而言之啦,春節是個非常快樂豐富的節日。我們現在先一起來做春節前的撣灰工作吧。」給孩子找個小抹布,讓他給你們做的小房子「撣灰」。

名家散文

陳忠實:第一鍋五香圓餅獻灶神爺時早已饞得控制不住

陳忠實在《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中寫道,家鄉灞河臘月初五吃「五豆」,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吃用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豌豆和包穀或小米熬燒的稀飯。

臘月初八吃「臘八」,在用大米熬燒的稀飯里煮上手擀的一指寬的麵條,名曰「臘八面」,不僅一家大小吃得熱氣騰騰,而且要給果樹吃。我便端著半碗臘八面,先給屋院過道里的柿子樹吃,即用筷子把麵條挑起來掛到樹枝上,口裡誦唱著「柿樹柿樹吃臘八,明年結得疙瘩瘩」。隨之下了門前的塄坎到果園裡,給每一棵沙果樹、桃樹和木瓜樹的樹枝上都掛上麵條,反覆誦唱那兩句歌謠。

到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爺的日子,民間傳說這天晚上灶神爺要回天上彙報人間溫飽,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乾糧,巴結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當晚,第一鍋烙出的五香圓餅先獻到灶神爺的掛像前,我早已饞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圓餅咬起來,整個冬天都吃著包穀面饃,這種純白面烙的五香圓餅甭提有多香了。

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瀰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出來的。

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裡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根本顧不上品評包子成色的黑白,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窗城 的精彩文章:

TAG:門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