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老王年過半百了,前幾年腸鏡體檢發現多發息肉,在醫生建議下做了切除手術,高高興興地跑回家,以為「萬事大吉」了。

沒想到過年前再做一次腸鏡,發現腸子又長了息肉。老王納悶,「不是上次已經切除了,怎麼又長了呢?」

胃腸息肉與癌症的前世今生

胃腸息肉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發病部位為胃、結腸、直腸,是指從胃腸道黏膜表面突起到胃腸腔的隆起狀贅生物,可引發胃腸道出血,甚至可引發癌變。

目前的研究顯示,許多息肉就像「披著羊皮的狼」,暗中觀察人體這塊「肥肉」,剛開始時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但隨著病情進展,「狼」終於露出本性,即發生癌變,其中結直腸息肉是導致結直腸癌變的主要因素。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但它的確是致癌的一個主要因素。

息肉可根據病理類型大致可分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三類。 近年臨床研究報道腺瘤性息肉是胃腸息肉中常見的息肉類型,所佔比率高達 50%~67%,具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

大腸腺瘤性息肉還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切除後複發率較高, 且仍具有惡變的危險。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早期治療可預防癌變

胃腸息肉是胃腸道癌症的癌前病變,但是早期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或減緩癌症的發生髮展。

內鏡(胃鏡和腸鏡)下切除胃腸道息肉在降低胃腸道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將是預防癌變的主要措施。

目前,內鏡下治療胃腸息肉包括高頻電切除術、 黏膜切除術、黏膜剝離術、氬氣刀灼除術等。

內鏡下切除胃腸道息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可行方法,如利用鉗夾活檢術或圈套切除術將小息肉予以切除,利用EMR、ESD將較大息肉或早期結直腸癌予以切除,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和較低的併發症發生率,進而減少不必要的大手術治療。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息肉切除術後常見併發症

當然,切掉息肉對人體而言,或多或少是也一種創傷,而且,其中也有不少風險,難免會發生一些術後併發症。

常見的息肉切除術後併發症有延遲性出血、腹瀉、腹痛、發熱、穿孔、潰瘍等,其中以延遲性出血最為常見,即做完內鏡後一段時間才出血。併發症的發生與高齡、冠心病、高血壓、息肉形態、息肉病變類型等危險因素關係密切。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息肉切除就能一勞永逸嗎

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胃腸息肉切除後複發率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且仍具有癌變的危險。

然而,腺瘤性息肉的複發過程很複雜,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據統計結果顯示,國外患者直腸腺瘤摘除後3-5年內的複發率在20%-50%,而國內患者1年內累計複發率為38.1%, 2年內累計複發率為78.2%。進展性大腸腺瘤摘除後1、5年的再發率分別高達59.46%和78.07%。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有息肉病史該如何預防癌變

胃腸道息肉發生癌變的過程大概需要花上5-20年,所以,定期複查內鏡是關鍵,當然,針對不同人群,複查頻率也不同。

有專家提出,對於高危人群,建議切除息肉6個月後進行胃腸鏡複查,如果連續兩次複查為陰性,隔一年再檢查一次。對於低危人群,建議切除後1年複查胃腸鏡,如果連續兩次複查為陰性,可每隔3年檢查一次。

識別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指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腺瘤>3個、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癌已有浸潤性癌變者。

低危人群指發生單個、有蒂(或廣基但<2cm管狀腺瘤),伴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的患者。

胃腸息肉與癌變的前世今生

也有一些專家提出不同意見,2012年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提出: 高危人群(包括進展期腺瘤及腺瘤數目≥3個)內鏡下治療後建議每3年複查一次結腸鏡, 低危人群(包括1個或2個管狀腺瘤不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內鏡下治療後建議每5-10年複查一次結腸鏡, 而且強調多發腺瘤數目在10枚以上者結腸鏡隨訪間隔應<3年。

總的來說,息肉切除後是否需要複查以及多久複查,應遵循醫生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技巧知識點滴 的精彩文章:

都知道高血壓危害大 那麼高血壓具體有什麼危害呢
腰腿痛,你應該了解這些

TAG:生活技巧知識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