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一生無法解答的三個問題

揭秘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一生無法解答的三個問題

1864年6月1日,嬪妃們懷著複雜的心情,眼看著她們生活中的惟一的男人洪秀全在金龍城(天王府內城)中死去。這位定都後即沒有正式出宮(除了迎接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被迫出宮)、11年僅發詔25篇的天王到底是死於長期吃甜露(野草),還是吞金自殺,已經無關緊要了。40多天後,曾國荃的湘軍攻陷天京全城,天王的遺體被挖出焚燒。天王失國喪邦,實其自惹而亡(《李秀成自述原稿》)。天兵終於沒有下凡保佑太平天國,可能因為洪秀全實在無法很好地回答下面三個問題吧。

造反有理否?

無論如何,洪秀全也算得上晚清衰世中為數不多的大人物,只不過因為是個令人懷疑的造反者,所以備受爭議。一個取得半壁江山的人物、一個導致數千萬生靈塗炭的人物,其行為的根源當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種有意無意的大病之後的幻覺,或者某個類似《勸世良言》的小冊子的「神啟」。社會根源和個人的成熟願望,都是導致造反的重大理由。

造反是需要理由的。歷史上農民起義或者造反,多半出於官逼民反。秦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憤怒吶喊,是這種循環的先聲。無論是《三國志》中的斷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還是《水滸傳》中眾好漢逼上梁山的故事,都訴說了這樣一個朝代循環的邏輯:一個朝代通常建立後百餘年而生大亂。自兩漢、唐、宋、明至清朝概無例外。而洪秀全等人的太平天國正好踩准了點,連他的官制中重要的職務「軍師」,都是直接搬照《水滸傳》而來。

歷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給洪秀全提供了起義或者造反的理由。洪楊起事前20年,龔自珍即已預言「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南方局勢,的確如時人夏燮所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夫至於能怕其官之所怕,則粵東之民……乎玩大府於股掌間矣。」兩次鴉片戰爭中都被推到前沿的倒霉的欽差大臣耆英(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為在天津談判時擅自回京被賜自盡)在簽訂《南京條約》後一年奏稱:「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吏治日壞,民生日困,民皆疾視其長上,一旦有事,不獨官民不能相顧,且將相防。困苦無告者,因而思亂。」反壓迫、均貧富、殺清妖等等目標,都可以成為歷史性的理由。而太平天國的理想,給意欲謀反的民眾以一種宗教的狂熱,如烈火般點燃廣西以及南方半壁江山的乾柴。

單從廣西等地的平等主義訴求來看,當時的起義,無疑是具有相當的正當性的。比如婦女們即響應「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儘是姊妹之群」的號召,在拜上帝教主要發源地廣西桂平縣就流傳有「男學馮雲山,女學楊雲嬌」的民謠。而「姊妹親,同個房睡共口針,如今姐隨洪楊去,妹也跟隨一路行」的豪邁激情,更是顯示當時的起義是何其壯觀!

造反也是需要領袖人物的激情的。洪秀全的激情來自科舉失意,而出自個人慾望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的目標和宣稱的天國的目標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難以吻合的矛盾。1860年10月,中國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士容閎曾往天京拜訪天王,但不被所用。後來容閎投靠李鴻章,協助購回百多部機器而建成江南製造總局。容閎可能當時也看出了洪秀全的本質,所以後來稱「洪秀全於應試落第後,得失心盛,殆成一種神經病」。

考不上「大學」,造就洪秀全自己開科取士的逆反心理,這是激情的來源。洪秀全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4虛歲考為童生。此後四次應府試考秀才,分別在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皆落第,前後一共經歷17年,未能考上生員(秀才)。應該是從1837年科場失意後異夢升天開始,洪秀全就已經慢慢萌生造反念頭。當時他已經自居「真命天子」。而直到晚年,他仍然是夢想實現「父子公孫坐天下」的王朝。錄一首其早期的詩如下,以明其志:「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璽劍光榮存帝賜,詩章憑據誦爺前,太平一統光世界,威風快樂萬千年。」(《斬邪留正詩》,1837年)從現在所見洪秀全的詩文,他有些許才氣。不過,也許他的詩文還談不上俚俗不堪,但是打油詩居多確是事實,以這種水平,也難怪青年農民洪秀全考不上秀才。而其對手「劊子手」曾國藩的詩文則為一時之冠,書法自成一體,其立德、立功、立言幾為聖人。此論絕非成者王侯敗者寇的邏輯,實在是洪秀全不爭氣。即使拿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而言,他早年那「五千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氣遠非天王所能及也!

原名洪仁玕坤(小名火秀)的洪秀全大約在創拜上帝會(1843年)後自行改名秀全。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靠這種迷信和自我暗示加強政治激情,符合落第書生的水平。

以洪秀全個人的能力,無法真正承擔造反領袖的重任。所以,早起的準備活動,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馮雲山。馮雲山在永安封為南王,稱七千歲,不僅居洪天王之下,還居他發展的應該是弟子的楊秀清和蕭朝貴之下。但是,據《李秀成自述》所言,「謀立創國者出南山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馮雲山是太平天國起義前真正的領袖人物。但馮雲山又是洪秀全最早的支持者,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他的能力從傳教時已經體現出來。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深入廣西傳教,洪秀全顯然缺乏領袖魅力,只發展了非常有限的幾個人。洪秀全的表兄李敬芳是因為看到洪秀全藏的《勸世良言》,才鼓勵病歪歪的表弟仔細研讀,從而創立拜上帝教。而洪秀全沒有能夠團結這個人才,並且對於和他一起創業的洪仁玕也不能吸引住。他們均在入教不久就與洪秀全分手。而馮雲山在桂平紫荊山區,靠拾牛糞、打短工已接觸大量的底層人民,並以個人的卓絕努力,竟使拜上帝教發展成為擁有二三千人的組織。

馮雲山是個忠誠的鬥士,有勇有謀。可惜他於1852年在攻打全州時被清軍炮火致傷而亡。不過,馮雲山對洪秀全的動員和推崇,居然是建立在相面術的基礎上。即他認為洪秀全「多異相」、「有王者風」,當貴為「九五之尊」,從而加重了洪秀全對自己的幻想症。這可能就是太平天國一開始就埋下的失敗之伏筆吧。

洪秀全從一開始的激情、幻想和朋友的推動(或者裹脅)中,踉踉蹌蹌地扯起了大旗。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個因為不能自拔而乾脆自我陶醉的過程。作為領袖,他應該對起義的目的和方向有個戰略性的基本設想。從金田到永安,到全州,到武昌,直到南京,洪秀全都在一種迷糊的狀態中領導著數十萬至上百萬人,卻一直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包括後來的北伐和西征,都是在猶豫不決中推行的。而隨著封王、進軍、定都和內訌,洪秀全本人的性格缺點都一一暴露出來:懦弱、多疑、自負,甚至癲狂。真可憐這起義大軍了。

中國歷史走到19世紀中期,面臨「內憂外患」,時代提出的使命是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否則無以自存。如果重複改朝換代的歷史,又何以正當回應歷史的召喚?

《李秀成自述》列出了太平天國十大失誤導致其最終的敗北。除去戰事不利外,其餘各條都是和洪秀全本人有直接關係,他佔了「五條半」。李秀成所列出的十大失誤包括:

一、(原文用此字)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

二、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青(清)州之敗。

三、因曾立昌等由臨青(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楊家店清將,現今日久,不能記得姓名。

四、不應發林紹璋去相譚(湘潭),此時林紹璋在相譚(湘潭)全軍敗盡。

五、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

六、翼王與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狽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至大。

七、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

八、主不問政事。

九、封王太多,此之大。

十、國不用賢才,立政無章。

國命者,因十之由而起,而性命無涯。

造神要做什麼?

基督教不能不為洪秀全以其名義進行的破壞運動感到羞恥,甚至惱怒。《聖經》開篇「創世紀」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此後,神創造了一切。

《聖經》最後一章「啟示錄」又說:「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些什麼,上帝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上帝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

拜上帝教完全違反基督教教義,從頭至尾違反基督教教義。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創造一切。而天王他們用迷信的手法,大肆宣稱「下凡」和「附體」。天王自稱上帝親子、基督胞弟下凡,楊秀清、蕭朝貴則自稱天父天兄下凡。至於在天國後期,洪秀全一心一意修改《聖經》,處處暗示天王的政治地位「萬國獨一真主」的至高無上,更是叫基督徒震驚。英國傳教士不得不說:「若在天主教時代,羅馬教皇早就把他燒死了。」

造神問題導致天國內部的權力糾紛,尤其是楊秀清和洪秀全。1855年8月一個晚上,「天父」突然下凡,半夜來到天王府。天王迎接稍遲,「天父」大發雷霆,稱「甘久不開朝門,真是該打」。類似這樣的事件,日積月累,洪秀全遂產生除掉楊秀清的歹心。天京事變其實從第一次附體下凡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伏筆了。

定都天京初期,出於宗教上的相似性和政治上的某種企圖,洋人也曾拉攏過太平天國。據李秀成自述說,外國人提議共同反清,平分中國。天王說,「我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定,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倒是無意中成為天王抵制帝國主義陰謀的證據。

但是,洋人在對太平天國進行了多次觀察後,均認為太平天國對基督教是一種褻瀆;認為太平天國對西方國家來說還不如清朝。早年和洪秀全有過接觸的美國牧師羅孝全在天京居住一年多後,終於無法忍受這種邪教的折磨,倉惶逃離。他認為洪秀全是「一個狂人,完全不適宜做一個統治者,建立不了任何有組織的政府」。

1854年6月,英國公使包令(J.Bowring)來到天京,向太平天國提出31個問題。楊秀清「閉戶三日」,起草了《答覆英國人三十一條並責問五十條誥諭》,首先表達了天下共主的宗旨,所謂「我主天王,奉行天道,凡事秉乎至公,視天下為一家,胞與為懷,情同手足」。「天下之內,兄弟也」。不過,這個兄弟關係很奇特。面對英國人對天國宗教的質疑,東王楊秀清在誥諭中就上帝問題對洋人提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質問。比如:爾西洋人有人識得上帝多高?面孔何樣顏色,腹多大?長著怎樣的多長的鬍鬚?戴什麼樣的帽子?穿什麼樣的袍子?會題詩嗎?題詩有多快捷?了解他的脾性、氣量嗎?等等。

有論者認為洪秀全面臨中國造一元神的千古機遇,但他錯過了。其實,造神的人,其身不正,其神也就不神了。

《李秀成自述》中對洪秀全憑造神搞個人崇拜甚為不滿。其中有一段說道:「天王改政,要閃(合)內外大小軍營將相,民間亦然,凡出示以及印內,具(俱)要刻『天父天兄天王』字樣安入,不遵者五馬分屍。軍稱天軍,民稱天民,國稱天國,營(稱)天營,兵稱御林兵。

那時人人遵稱,獨我與李世賢不服聲稱,李世賢現今亦未肯稱此也。言(然)後天王見李世賢不寫此等字樣,即而革職,現今李世賢之職上(尚)未復回。天王號為天父天兄天王之國,此是天王之計,將此來情,雲天上有此之事,瞞及世人。天王之事,具(俱)是那天話責人,我等為其臣,不敢與其駁,任其稱也。稱天朝、天軍、天民、天官、天將、天兵、御林兵者,皆算其一人之兵,免我等稱為我隊之兵!我為我隊我兵者,其責之雲『爾有奸心』之意,天軍、天官、天兵、天國那有爾兵不稱天兵、天國、天官者,恐人霸佔其國,此之實言也。」

奇特的方式,血腥的試驗,無法控制的言行,太平天國最終失敗。但是,眾好漢倒也算享受了人生。

對外怎麼辦?

對於洪秀全等領袖而言,當時處於三方勢力爭奪的三角關係中。對於清廷,他們是要徹底取而代之的。而對於洋人,則存在一個難題:一方面,如果洪秀全拉攏洋人(這也是洋人在太平天國初期持觀察態度的原因),那麼他會成為「引鬼入邦」的罪人;另一方面,如果洪秀全對洋人完全自我封閉,持抵制的態度,那麼他們的事業會受到洋人和朝廷的聯合。

在這種矛盾之中,太平天國首先選擇了一種比較中間的立場,即對洋人採取寬容的態度,試探其底線,同時防範洋人與朝廷聯合。

太平天國在對外關係的觀念上沒有做到創新,而是堅持了萬國一家的大同理想。洪秀全要洋人承認其「天下萬國真主」的地位。比如,1853年,英國公使文翰訪問天京,太平天國以「謁王」的禮節接納之,「特頒諭撫慰」,並稱「爾海外英民,不遠千里而來歸順我朝,不僅天朝將士兵卒踴躍歡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當嘉汝忠義也」。號令各國「齊會天國,扶爾主,朝爾主,同尊上帝」,「敬天從主」;各國必須「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這朝貢的禮節是必須遵守的。1853年,英使翻譯官拜訪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四周士兵「喊跪之聲,不絕於耳」。此外,在各種詔書上,太平天國也是以天朝上國的格式行文。

在具體的對外政策上,太平天國還是堅持了主權原則,儘管他們不懂真正的主權意義,但是其行動證明了太平天國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關注。比如,當外國船隻闖入鎮江、南京江面時,他們予以炮擊。當英美公使詢問太平天國對待《南京條約》和1844年諸條約的態度時,天國不予理睬,實際等於否認了這些不平等的條約。對於條約口岸的租界,太平天國斷然拒絕洋人的特權,表示這些地方絕對受太平軍的管轄。太平軍克攻寧波後,英軍要求太平軍撤走炮台,洪秀全提出「逐出寧波外人」,並稱炮台是「自衛所必需,斷不能自棄也」。

太平天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突出表現在禁止販賣鴉片上,凡是販賣和吸食鴉片的一律斬首不留。同時,出於經濟發展的初步考慮,天國答應英國「惠外和中,商旅不禁,關市不征」(1860年以後開始徵稅),「萬國皆通商」。為了加強軍事實力,太平天國採取了用茶葉換軍火的政策。

隨著太平天國內訌後勢力的減弱,他們也逐漸傾向於拉攏洋人的做法。比如,在1862年致寧波法國領事的照會中,承認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清廷處理外事不當造成的。即所謂「胡妖反覆無常,去歲天津叛議,以致復勞征伐」。而洪秀全比較尊敬的美國新教傳教士羅孝全也得到熱情的邀請,並在1861年被任命為太平天國的洋務丞相,羅孝全還取得了傳教自由的詔書。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終結,洋人從清政府那裡得到了全部的侵略利益,這導致太平天國和洋人成為死對頭。1862年2月,清廷的「借師助剿」政策開始實施。在上海成立「中外會防局」的時候,清廷發布「上諭」說道:「上海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為保衛……所有借師助剿,即著薛煥……與英、法兩國迅速籌商,克日辦理。」接著,由美國流氓華爾組織的「洋槍隊」改名「常勝軍」,擁有5000多發誓要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洋人。清政府授予華爾參將軍銜。當年9月,華爾率「常勝軍」和英法侵略軍一起進攻浙江,華爾受重傷,不久斃命。

1863年3月,英國少校戈登繼任管帶,統領「常勝軍」,數月後獲得總兵頭銜。至1864年5月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成功後,「常勝軍」解散。據戈登自述,100名外籍軍官中傷亡48人,3500名士兵中,戰死1000人。這也是太平天國的功績。

太平天國沒有能夠取得全部的政權,也就喪失了和洋人討價還價的資本。而清政府的對外妥協,直接獲得了洋人的支持。在三方的對局中,太平天國成為最後的犧牲者。

【摘自《晚清外交的風雲人物:晚清三十人》作者/李揚帆 世界知識出版社】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沈美娟:父親沈醉是個悲劇人物
老照片∣美國人海嵐·里昂眼中原汁原味的中國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