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碧塔海與木增(《忠臣雅士—木增》節選,文、圖、曲)

碧塔海與木增(《忠臣雅士—木增》節選,文、圖、曲)

碧塔海邊秋天的草甸(2013年攝)

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境內另一個相傳與木增有關的島嶼建築則是在如今的位於香格里拉市的國家公園普達措里的碧塔海。據藏學家王曉松的研究,今天的普達措是梵文音譯,意思是「舟湖」,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藏傳佛教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卻英多吉傳記》(1604-1674)第50頁。書中這樣記載:「……如是,法王往姜人(指納西人)轄下的聖地以及山川遊歷觀賞,在建塘邊上有一具『八種德』(甘甜、清涼、柔和、輕質、純凈、乾淨、不傷咽喉、有益腸胃),名叫普達的湖泊。此地僻靜無喧囂,湖水明眼凈心。湖中間有一形如珍珠裝點之曼陀羅般的小島矗立其間,周圍環繞普達措湖水,周圍是無限艷麗的草甸,由各種藥草和鮮花點綴。山上森林茂密,樹種繁多,堪稱建塘天生之『普達勝境』。相傳島上建有一個佛殿。

碧塔海中的小島(2016年攝)

深藏在森林草海深處的碧塔海是香格里拉市一個宛如仙境的高原湖泊,纖塵不染,像一顆聖潔的巨大綠玉鑲嵌在靜默的深山密林中。民間傳說,由於這個湖如此美麗,所以最初曾被一個女魔佔據,藏族民間因此稱碧塔海是「魔湖」,又稱毒湖。民間傳說藏族史詩英雄格薩爾王曾在這裡鎮壓過這個女魔。

碧塔海邊的櫟樹秋景(2013年攝)

相傳木增土司曾在此修建過噶舉派寺廟,寺院的邊牆石腳、路面石板和琉璃碎瓦迄今都還有殘留。傳說至今還能在湖中看到當時木土司用來在湖上蕩舟的「豬槽船」(用整棵大樹鑿空而成,因形似餵豬食的木槽而得名)。上述記載說到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吉說碧塔海小島建有佛殿。這應該與歷史上噶瑪巴十世曲英多吉和木增的密切交往相關。這座佛殿相傳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被毀。起因於蒙古的和碩特部受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大師的請求,進軍川滇康區幫助格魯派打擊噶舉派的勢力,噶舉派的很多寺廟都毀於戰亂中。

碧塔海邊的棧道和人們敬獻的哈達(2016年攝)

走在過去木氏土司曾經管轄過的康巴藏區,看到各種與木增和他的前輩土司們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歷史遺迹、山川河流,寺觀廟宇和村寨,頗為感慨。世事如風,歲月如江河流逝不回頭。300多年前,土司木增在滇西北和康巴地區弘揚佛教,並積極推進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納人與藏人之間有過不少戰爭,但最終沒有因為戰爭而成為世仇,而是在戰後的和平相處與經濟文化的交流中,「相逢一笑泯恩仇」,兩族之間的經濟、文化和信仰的交流不斷加深。根據東巴教的首要經典《崇搬圖》即《創世紀》的敘述和記錄,藏族、納西族和白族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三兄弟,這在納西族中是世世代代認同的,而納西族一直將藏族視為大哥。

木增,這個傑出的邊地納西土司,在他不到60年的人生里,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明清直到民國,麗江逐漸成為「茶馬古道」的重鎮和集散地,麗江大研古城中有了專門供藏族商人和馬幫居住的社區。納西商人和馬幫去藏區做生意,僧人去藏區修行和朝聖,也一路得到很多藏族同胞和僧人的幫助,很多地方的納西族與藏族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共同譜寫了滇藏貿易和「茶馬古道」輝煌的篇章,這些篇章既是經濟的,也是文化和信仰的。我想,一直延續到現在的納西族與藏族之間的友好關係,與木增等很多智者幾百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如何睿智地處理好多民族之間的關係,形成不計歷史恩怨,和睦相處、和諧與共的格局,這些先賢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政治和文化的遺產,留下了以誠感人和以德服人等好品質,值得今人和後人好好借鑒,以古鑒今,把今天的民族關係建設得更為和睦和諧。

木增像

此文選自《忠臣雅士——木增》(雲南百位歷史名人傳記叢書),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此文略去了注釋,請參讀原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越乖的女孩越容易單身?
圍攻格力眾生相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