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首都博物館:除了生肖展,更有從未展過的阿里古象雄文物

首都博物館:除了生肖展,更有從未展過的阿里古象雄文物

戊戌狗年,首都博物館春節期間為公眾獻上兩道文化大餐——《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其中「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以犬與人類的關係為主線,將文物、圖片與史實相結合,向觀眾講述犬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其所象徵的平安與財富的文化意象。「西藏歷史文化展」展示了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與周邊地區及內地的文化交往。其中,阿里地區古象雄王國的文物,之前從來沒有向公眾展出過。

展覽現場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

首都博物館近日向媒體提前開放《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並介紹了《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的重點文物。

作為開年大展的《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將於2月8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該展覽分為「吉祥生肖」、「犬守安康」和「報之瓊琚」三個部分,其主題有三:其一為展示、介紹生肖文化。展覽在每一年的辭舊迎新之際舉辦,通過展示、說明與十二生肖文化有關的文物,幫助觀眾了解生肖文化;其二為展示當值年生肖動物承載的歷史文化。2018年進入到戊戌年,展覽以此為契機,以犬與人類的關係為主線,將文物、圖片與史實相結合,向觀眾講述犬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其所象徵的平安與財富的文化意象;其三為展現吉祥、喜慶的民俗文化特徵。

緊接其後、擬於2月27日開幕的《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彙集了北京、西藏、河北、重慶、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單位,共221組件文物。其中,西藏地區文博機構和寺廟13家,提供文物185組件(三級品以上國家珍貴文物佔90.8%)。此次西藏參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夏魯寺、敏珠林寺、丹薩梯寺、故如甲寺等寺廟提供的文物均為首次與公眾見面。展覽將從「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韻」「和同一家」四個方面展示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與周邊地區及內地的文化交往。

憨態可掬的漢代陶狗

「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的第一個展廳展示了十二生肖獸首銅像(複製品),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海晏堂前噴泉建築——「水力鍾」的一部分,是乾隆年間由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主持設計並修建的。生肖獸首銅像原本呈「八」字形排列於噴水池兩側的石質人身上,根據生肖與時辰的對應關係依次噴水報時,每到正午時分,更會出現十二生肖同時噴水的壯觀場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也消失在這場浩劫中。經過一百多年的曲折流轉,自2000年至今,已有7座獸首(牛、虎、猴、豬、馬、鼠、兔)陸續回歸祖國大陸。首博展示了獸首銅像的複製品,在感受曾經的「圓明盛景」之餘也表達著對於傳統生肖文化的敬意。

展覽現場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

家犬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考古遺址中,目前只在徐水南庄頭遺址發現了證據確鑿的家犬遺存;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發現有家犬遺存的遺址數置明顯增多,且南北方均有分布;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方各個文化類型的考古遺址中絕大部分都有家犬遺存的出現,且在時間和數置上已不存在明顯差異。考古證據表明,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我國大部分地區已普遍養犬,飼養家犬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普遍行為。

此次展品中,一些漢代的陶狗憨態可掬。

漢代陶狗

如圖中的漢代帶圈陶屋。漢代墓葬中經常出現這種陶制隨葬品,模仿墓主人生前的場景,呈現出一派人間景象。這個帶圈陶屋包括屋和圈兩部分,陶屋可能為溷,做廁所之用,陶圈則為豬圈。與這套陶屋一起出土的一豬、一狗、二雞三種動物造型是此類明器中常常出現的動物組合。反映出當時豬、狗、雞已經被普遍飼養的農業經濟狀態。

漢代陶狗三隻

細瘦而骨質嶙峋的獵犬形象

在一些漢代的畫像磚上也有狗的痕迹。

漢代畫像磚《獵鹿》《犬逐獐》中,都有細長的獵犬追擊鹿和獐子的圖案。

畫像磚的拓片和線稿復原圖

漢代山東沂南北寨村古畫像石有趣地呈現了「狗捉耗子」場景。這幅畫像石存在於墓室後室的牆壁上,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宴寢的環境和情形。畫像石中出現了「狗捉耗子」的場景,生動有趣。可見「狗拿耗子」並非「多管閑事」,而是守犬的分內之事。

除了陶制,不同的時代也運用那個時代受歡迎的材料和介質,摹寫刻畫著狗的形象。

唐宋清的白玉卧犬

雖然是不同的時代,但均身材細瘦、肋骨嶙峋可數,背部脊骨突出,以半連珠的手法進行刻畫。三隻犬均呈卧姿狀態,它們前爪相搭,身體前趴,背部彎曲成弓形,後腿蜷縮著盤卧於腹下,尾巴捲曲貼於腿旁,流暢的線條表現出犬的馴服狀態。且三隻犬的大小均在五、六厘米之間,可做擺件也可做把玩之物,寓意「大權(犬)在握」、 「勝券(犬)在握」。

清無款狩獵圖中戴著項圈的細瘦的獵犬

清狩獵圖十二通景屏(局部)

清狩獵圖十二通景屏,以十二屏的體量反映了清代王公出行圍獵的場景,畫面構圖嚴謹,內容生動。畫面右起第三條屏條與第九屏條上各繪有呈弧形排列的騎兵,他們背插四爪龍旗,合圍成狩獵場的邊界,畫面(左起第五、六屏條)中傘蓋下繪有被侍從簇擁的王公貴族,一黑一白兩隻獵犬跟隨著狩獵隊伍。

清內畫駿犬圖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是我國自清代逐漸發展起來的傳統手工技藝。畫者通過一種特製的小竹筆從壺口伸入壺體內側,反向在壺壁上作畫。這個內畫犬鼻煙壺用色清麗雅緻,筆觸細膩精確,以垂柳和獵犬構成了畫面的主要內容,畫風頗有清代宮廷畫犬的風格。

這件清代巧作童子架鸚戲犬飾件將一塊黑白色玉石十分巧妙地雕琢成了一個戲鳥的童子與一隻黑色小狗的形象。童子背後不僅有黑色小狗,還有一綹利用黑玉巧雕的髮辮,更顯示出創作者的匠心獨具。「巧作」是指將玉石中天然形成的玉色或皮色融入玉雕作品的創作構思之中,起到畫龍點睛、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來自西藏天路的文華

除《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外,「天路文華」特展也引起較大關注,該展的策展人、首都博物館國內合作與民族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張傑介紹:本次的展覽力度是歷次西藏進京文物展覽力度中最大的一次。展覽時間是從2018年2月27日——2018年7月20日左右。之前大家都有印象,西藏自治區進京的展覽都是佛教的文物,以佛教藝術為主題的展覽。本次展覽想給大家呈現一個非同以往的西藏展,比如說西藏文明的起源,因為有了文明就會有人與人的交往,就會有人際交往的溝通,大家印象中的青藏高原偏遠寒冷,交通不通、但是文明的交往並沒有自然條件所阻隔,是如何與內地以及周邊國家交往的。

媒體場中,首博提前開放了四件尚在文物庫房的展品。第一件和第二件是金覆面和絲織品,這兩件文物是來自西藏阿里地區的,這兩件文物都是第一次從西藏出來向公眾見面展出的文物,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西藏的文化傳說中,有一個古王國叫做「象雄」,在岡仁波及峰山下,所屬阿里地區。古象雄王國的文物,之前從來沒有向公眾展出過。

金覆面

金覆面是2009年阿里地區札達縣出土的象雄貴族王室墓葬中,墓主人被安葬時的金覆面。在唐代類書《通典》中曾記載「羊同」地區「其酋豪死,抉去其腦,實以珠玉,剖其五臟,易以黃金,假造金鼻、銀齒。」可與此金覆面的喪葬制度以為對照,而且你看到這個金覆面下面附著的絲綢材料,應該是包裹屍體所用的絲織品,雖然已經看不出當時的圖案,但是可以看出一種為了保證「屍體不腐」的祝福寓意。

在墓主人被安葬的時候,會有玉覆身,頭部會覆金飾。在內地的史書裡面記載的名稱是「羊同」,當地對羊有所崇拜。我們在這個貴族王的金面飾上可以看到三組大角盤羊的飾文圖案。

故如甲寺絲織品

第二件絲織品出自故如甲寺。這件絲織品是該寺門口被卡車壓過之後,地基塌陷後,顯露出來的絲織品。201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與西藏自治區文保所在此立項挖掘而出。在這件3世紀的絲織製品可以看到中間一棵樹,旁邊兩隻鳥。這裡有兩組完整的,兩組不完整的對鳥的圖案。一旦出現對稱動物的造型,就說明這件文物是來自中亞細亞地區的文物造型。由此可以證明阿里地區作為「西藏的西藏」,最晚到3世紀初,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已經有了文化的往來。特別是在這件絲織品上有孔雀和鹿,它們的倒影也是孔雀和鹿。附近針織的漢字「王」和「侯」,這兩個字的出現說明這件絲織品不是本地產的,而是漢地出產的,通過高原絲綢之路傳到了高原之上。由此說明古代藏地與內地的交通是存在貿易路線的。

故如甲寺絲織品(局部)

第三件是公元八世紀的克什米爾風格的釋迦摩尼像,它是西藏博物館的藏品。8世紀的吐蕃王朝需要改變自己的統治規則,建立新政權要有新秩序,原來的古象雄王國是基於「苯教」的統治,而吐蕃開始出現佛教基礎,他們同時從印度和中原兩方面吸收佛教精神。松贊干布娶了兩位妻子,一位是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帶的是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尺尊公主所帶是釋迦摩尼8歲等身像入藏。如果大家去大昭寺的話,那個供奉的釋迦摩尼像就是文成公主帶過去的。當時尼泊爾是印度的一部分,很多西藏的早期佛教造像都是從印度經尼泊爾傳入藏區。但是這一件是印度語巴基斯坦交界的克什米爾地區生產的,犍陀羅風格的佛像。這一風格的佛像他周身有蘿瓣,高起來看起來有點兒扁的額頭,從側面額頭看他們的鼻樑很直,屬於希臘的直鼻雕飾影響,還採用了印度笈多王朝的藝術風格,包括身體上的金飾與褶皺的展示,故而可以看出克什米爾地區,也就是漢晉時期的蔥嶺地區與青藏地區也是有交往的,由此可知青藏地區自古以來就不是交通閉塞的地區,與中原、印度、中亞均有密切的往來。

公元八世紀的克什米爾風格的釋迦摩尼像

第四件薩迦派三祖扎巴堅贊像是一件很大的文物,這件塑像材質是銅鎏金技術,是尼泊爾工匠到薩迦地方做的,算是明代造像,是西藏山南地區敏都林寺寺內供奉的傳世造像。內地寺院供奉的都是佛和菩薩,這一件供奉的是薩迦派第三代傳人的造像,是一個寫實風格的人物造像。藏傳佛教的一些教派會把自己派別的創立上師、以及重要歷史時期的宗教人物,按照佛像的形式都做成這樣的造像。從元代開始西藏開始作為行政區,正式進入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目前位於日喀則市的薩迦縣薩迦寺是薩迦派的祖寺。這尊造像中的人物是第三代薩迦派祖師,叫做扎巴堅贊(公元1147-1216,相當於南宋末期,蒙古初期)。他的弟子就是著名的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蒙古建國第二代窩闊台大汗統治時期,他派遣鐵木真之孫闊端從涼州(今甘肅武臧)派兵進攻西藏,薩迦班智達作為當時的薩迦派掌門人,通過斡旋,與蒙古人達成和解,避免了西藏地區的血光之災。之後和入京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祖師也是扎巴堅贊的弟子,一起到達涼州,和闊端談判,怎樣以和平合理的方法治理西藏。薩迦派是促使西藏地方進入中央政府管轄的重要教派。

薩迦派三祖扎巴堅贊像

此外,這次展出的展品中還有世界上最早的茶葉,是公元三世紀的產物。在吐蕃王朝興盛期曾經佔領過敦煌地區,所以西藏地區自古以來就與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溝通東西方的傳統經濟貿易交通帶互相關係,茶馬古道自古以來被稱為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千年平安路。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從中原到西藏的交通線也被修通了,在日喀則的吉隆縣有一處摩崖石刻——「大唐天竺使出銘」,作者是唐太宗、高宗時期多次如天竺的,唐代外交使臣王玄策所寫,拓片顯示,通過這條路可以直接到達印度。而之前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顯示玄奘是從蔥嶺(克什米爾)中亞地區繞入印度地區,而這篇摩崖石刻的拓片指出,那時候就有路直接從拉薩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可以進入印度。也是和親造成的印度與西藏、中原與西藏共通的交通關係。文成公主入藏之後,冰糖,當時被稱為「糖霜」,也因為這條路傳入了中原內地。王玄策從天竺沿這條路回歸唐王朝的過程中也帶回了一些尼泊爾會做冰糖的工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男子獵殺疑似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並拍視頻,三省份警方調查
跨年夜上海外灘等區域迎大客流,部分路段交通管控車輛禁入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