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申克的救贖》:最高級的恐怖,你卻理解成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最高級的恐怖,你卻理解成希望

同 頻 的 人 終 將 相 聚

希望有終點嗎?當然是有的,只是可能和最初的想像不一樣而已。

今天,朋友的母親出殯。朋友抱著一位摯友痛哭:我和你一樣,也是沒有媽媽的人了。

無疾而終是人最為理想的結局,

而疾病不過是讓你疼醒快去愛。

想起一個朋友很鄭重地說,想看我寫的《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激勵他走過一段無助的歲月。

我說好。

劇情再簡單不過了,銀行家安迪,被控殺妻和妻子的情人,被判兩項終身監禁,入獄20年間他用一把小鎚子挖洞,越獄成功。

電影結局,蔚藍的天空碧綠的海水,幸福的小船和赤腳的獄友瑞德從地平線中升起,走向安迪,所有的觀影者在他們的擁抱中,長舒一口氣。

原著的結局,卻將無限的希望留白。以此讓無辜的旁觀者繼續等待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是斯蒂芬·金《不同的季節》四篇故事的開篇——春的希望。

如果你對照原著,會發覺那個叫斯蒂芬·金因為故事不恐怖就睡不著的作家內心,救贖原本隱藏了巨大的恐怖。

如果希望隱喻著巨大的恐怖,我們還能有什麼勇氣去擊潰人生的黑暗。

電影的成功,在於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成功,扮演上帝的人類監獄長,在一大堆子彈中只能用一顆穿過自己的腦漿;

電影開局,公訴人對安迪說,只能裝六顆子彈的手槍,射出八顆子彈。妻子頭上四顆,妻子情人頭上四顆,這不是衝動,是蓄意的謀殺,是復仇的謀殺!

給他四槍!給她四槍!

激發陪審團的悲憫!成全法官的咆哮:判你兩項終身監禁,為了兩位死者。

劇中的瑞德被判了三項終身監禁。

劇中沒有交代,瑞德為何進入監獄。

原著中他使富家千金的女友懷孕,卻在車上動了手腳想得到意外保險金,不巧車上又載了鄰居太太和小孩。

如果不含女友腹中的胎兒,一車三命。

我們選擇相信小說還是選擇電影?

安迪有過服役的身份,他一定殺過人,相當冷靜的射殺過人。

劇中,監獄長將試圖可以證明安迪無罪的知情者,在監獄的鐵絲網前誘殺,劊子手從哨塔對著他背部,連開四槍。

是的,連開四槍!擊斃「越獄者"!

主導這場謀殺的人就站在死者面前,他擁有執法者的身份。

原著中,對安迪是否殺人的判斷也顯得模糊,那個知情人也未被擊斃,而是和監獄長達成保守秘密的交易,被送到遠方相對自由的勞改農場。

安迪主動找到監獄長,請求原諒,表示會保守為他們做賬的秘密。

劇中,安迪花了20年的時間,在1967年成功越獄,原著中他在1967年挖好洞,卻遲遲沒有動,他選擇在1975年逃離。

為什麼?

在等假釋嗎?不,假釋者的牢房將被重新修整,他會暴露!

他還面臨著更換牢房、更換監獄、關入新獄友的危險,那一樣會暴露!

那他在等什麼?

原著中最傻的越獄是「十四人暴動」,走出監獄後,像深夜公路上的兔子,被過往農民的車燈一照,就不動了,乖乖的被殺死或抓回去。

就像瑞德在四十年後被假釋,卻習慣了在每個整點過25分鐘喊聲報告去小便,不喊報告,他就消失了尿意。

人是可以被征服的。

意志不過是對環境刺激的本能適應。

驚悚莫過於滿懷希望逃生後,找不到希望為什麼存在。

原著中最悲傷的越獄,是一個囚犯參考圖書館的書,在工廠地下室造滑翔機,居然成功了,可是最後才發現地下室門太小了,滑翔機出不去!

原著中一次成功的越獄是一個推著劃線車的囚徒,為了周五的比賽在場地上劃線,然後他就徑直推著車,在獄警換崗時,從容的走出去,在獄警的眼皮底下走出去。成功的消失了。

安迪後來對瑞德說,這個人一定就是之後轟動全美的大盜,丹·庫伯。那個大盜從飛機上跳下打開降落傘,消失在茫茫冰雨中,成為了傳奇。

那時,我們困惑於這是故事還是現實。

安迪在原著中,在入獄前,已經從容的選擇了兌換財產、身份造假,委託他人給假身份履行納稅義務以及投資。

他的證件藏在銀行的保險箱。鑰匙放在牧場的石牆下,用他當鎮紙的黑石玻璃壓住。

對事件的預判和準備是希望存在的根源。不過安迪沒有想到等待自己審批的結局實在太長。

劇中,安迪衝進播音室讓整個監獄奏響《費加羅的婚禮》。那是莫扎特的偉大作品,充滿著階級的碰撞喜劇,由於題材敏感歌劇曾被禁演,並被修改內容。

安迪那時仰面微笑,這樣的微笑還出現他為獄警理財後為獄友索得啤酒,在屋頂上愜意的歡飲時,他靜靜的靠在牆邊,神態自若。

劇中一切安排的太過於完美。

這是希望本來就在那,成為我們唾手可得的義務嗎?

安迪的囚室牆壁上用以掩蓋洞口的美女海報,見證著時光的消逝。

美好的青春和鮮活的肉體與冰冷的獄牆相互糾纏,監獄裡只剩必須接受慢慢老死的軀殼。

那是對獄中人毀滅的人生的自白。

安迪說,我的妻子很漂亮。

我沒有時間陪她,雖然我沒有殺她,其實是我害了她。夜深人靜時的安迪一定對人生的意義反覆的思考。

最終他對冰冷的體制感到恐懼和絕望,他一定淚濕枕巾,源自對生命不信任的解讀。

越獄題材電影,還有那部《洞》:幾人共處一囚室,挖洞越獄,大功告成前,一人因假釋而告發同伴;越獄宣告失敗。

那是另類人性的掙扎與無助的悲憫,無關對錯。下次我會講講這部電影。

而本劇中,安迪可以挖動的牆壁,應該歸功於羅斯福為解決社會問題啟動的「混凝土工程」,用大量的施工工程提供失業救濟,那些混凝土很多還不成熟,遇水容易鬆動。

而在高牆之外,在那個當代美國人已經遺忘的時代,保守主義、披頭士、搖滾、吸毒、性解放、垮掉的一代、人權運動、肯尼迪遇刺……

劇中監獄長望向越獄的洞口,在他身後是牆上貼著的各類圖片的嘲諷。

包括那張愛因斯坦驚悚的吐著舌頭的照片,真相源於無奈。

同樣沒有經歷那個時代的我們,將《肖申克的救贖》解讀成不放棄希望的激勵,

因為經歷那個時代的成年明白人已死,而我們這代人沒有體驗過其中的悲哀。

劇中,監獄長會對新入獄者吼叫:

把思想交給上帝,把賤命交給我!

或許,有些鳥不能被關入籠中,羽毛太美,而當飛去,卻覺寂寞。

劇中的圖書管理員無法融入社會自殺,他獄中養大的鳥不知歸去何處。

原著中,那是一隻鴿子,在圖書管理員死亡後的某天,飛入監獄的角落,瘦骨嶙峋,獄友們將它埋葬在監獄的操場。

這個情節在電影中被刪除了。

電影成片時還刪除了一個情節,但保留了一個情節。

刪除的是瑞德在商場被白人孩子欺負,白人婦女兇狠望向他,瑞德驚慌地逃到廁所,關起門,在熟悉的狹小的空間驚魂未定。

保留的是結局,瑞德與安迪重逢在自由的世界。那時,我和你一樣有鼓掌歡呼的衝動。

導演原本是想刪除這個結局的,而觀眾太喜歡了便保留了。

忙著去生活還是忙著去死亡。忙著活成小說還是活成電影。

衰老和死亡不能擊垮曾年輕過的心。

小說和電影,不能讓我們停止撫摸自己的肉體和靈魂。

希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未經歷真實的恐怖。

人類最高級的恐怖,

是讓你以為那是希望。

而我們終究到人間一游,不是僅為尋獲希望,因為我們還值得去愛。

如果肖申克還活著,今年已100歲了。願他找到希望的真愛,不要孤獨終老。

GIF

輕觸二維碼,加入我們

同頻的人終將相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公坊 的精彩文章:

血色《月球》:他回不了家,直握球拍干倒對手,跪望地球哭成狗

TAG:木公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