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五苓散醫案466期

五苓散醫案466期

今日練習

王某某,男,28歲。

初夏迎風取爽,而頭痛身熱,醫用發汗解表葯,熱退身涼,頭痛不發,以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嘔意,而大便下利粘穢,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墜感。切其脈弦數而滑,舌苔黃白相雜。

處方:____。

服3劑而病痊癒。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五苓散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

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

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問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

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於上方加麻黃0.5克,續服3劑,病癒。從此未見複發。(劉渡舟醫案)

按語

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煦,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津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苓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癒。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各家論述

劉渡舟:五苓散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濕邪;第三,治風濕疫氣。

利水,體現在五苓散治療太陽蓄水證。利濕,體現在《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重於熱的黃疸。

治風濕疫氣,《博文類纂》記載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氣蒸郁,令人驟病,不但下雨,天氣還熱,地氣向上蒸郁,自然界濕氣太盛,使人發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胡希恕: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這都是利尿葯,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麼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沖,桂枝湯里是主葯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

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於氣上沖,所以利尿葯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沖,不讓氣往上來,氣凌於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麼另外寄利尿葯的群力,達到小便行於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葯里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

《傷寒六經辨證治法》:蓋多服暖水,猶服桂枝湯啜稀熱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營衛之氣,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氣盛則溺汗俱出,經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顛證治療醫案463期
經方抗癌專家偶然發現了傷寒論中就記載著治療喉癌的有效方劑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