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梅花三弄

 對話Ⅲ

千惠子 

00:00/03:45

摸魚兒

元好問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後踏藕者得二屍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並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翰言如此。此曲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序語。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卧風雨。

上一次我們解讀了元好問的千古名作——《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今天我們要品讀的同樣是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其實這兩首詞一直被後人認為是元好問為數不多的情詞作品之中的姊妹篇。詞曰:「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卧風雨。」

這首詞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甚至比我們上一期講過的《雁丘詞》——那一對殉情的大雁還讓人感慨。同樣在這首詞的詞題中,元好問交代了它背後的那個感傷的故事。但是讓我們注意的是,《摸魚兒?雁丘詞》作於元好問16歲的時候,而這首詞則作於他27歲的時候。元好問27歲的時候,蒙古兵已經攻陷了金國的大都,也就是北京,那麼金國被迫遷都開封。元好問為避戰火退避到河南,在那裡他聽到他的朋友李用章說了一個大名府的故事,這個故事和他十一年前聽到的那對殉情的大雁一樣讓人動容。

當時北方雖然在金朝的統治之下,但是禮教風俗依然是中原的規矩。他們私下裡相戀,可是得不到家人的認可和祝福,也得不到禮法社會的認可。因為得不到媒妁之言而私定終生本身,在那個封建禮教殺人的時代就算是犯了天條。那時候的人們在理學的影響之下,早已經失去了自由相愛的機會。不要說《詩經》里的爽朗相愛的時代,就算是連唐代那種寬容的氣氛也早已經消失殆盡了。所以這一對得不到親人祝福、得不到社會認可的戀人,突然有一天他們失蹤了。當時的人們都以為他們肯定是私奔了,父母、親戚、友人都以此蒙羞。可是幾天之後,採蓮的人在荷塘中發現了他們,他們擁抱在一起,永遠地沉在荷塘的深處。那一年的仲夏,當荷塘中開滿了荷花的時候,荷塘中滿是罕見的並蒂蓮。而原來潔白的荷花,這一年開放時,每一朵都有著殷殷的紅色。這個故事比之當年的殉情的大雁還讓元好問感慨、傷感甚至激動。因為27歲的他固然比16歲的他更深情更執著,也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批判精神。

所以他超越那樣的時代寫出這樣同樣震爍千古的,同樣是以驚天之問、柔情之問、固執一問開始全篇。「敢問蓮根啊,你到底有多少的藕絲?」請注意這個地方的「絲」其實諧思念的「思」,而蓮心知道它為什麼味道如此清苦嗎?你看那並蒂開放的荷花含情妖嬈、相親相愛,那不就是舊時的那一對相親相愛的年輕男女嗎?連蒼天都已經允許了他們的感情,為什麼這個蒼白的世間就不能讓他們白頭偕老、共赴鴛鴦棲息的鴛鴦浦呢?連夕陽對此也會無言吧?就算是謝靈運的傷感詞句——謝客」是指的是謝靈運,謝靈運小名客兒,經常寫傷感的詞句;而湘妃江上則是引用的娥皇、女英二妃在湘水畔哭她們的丈夫舜帝而死的典故。這兩句用謝靈運詩之哀愁和香妃之怨,表現了元好問對他們不幸愛情的深切同情和哀悼。所以就算是謝靈運的傷感詞句,或是娥皇女英這樣湘妃投江自隕的悲傷命運,都趕不上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殉情給人們帶來的哀傷啊。

下闋是說,深閨中的好夢,有青年男女,二人死後的魂魄化為靈氣的荷花。下闕「香奩」的典故,是說深閨中讓人沉醉的好夢,而「靈芝瑞露」是指青年男女他們二人死後魂魄化為有靈氣的並蒂荷花。元好問對他們殉情的愛情,極盡讚美之至。他嘆息這樣美麗的愛情卻在俯仰之間成為人世間的陳跡,但他們的愛情海枯石爛、金石不損,他們對世道的那種控訴和怨恨,大概就連黃土掩身也不能滅其蹤跡呀!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經歷時間的蹉跎,無緣無故地被那頑固的西風、被那蒼白的時代和社會所耽誤,所以詩人懷著一顆同情之心,乘著蘭舟在這荷塘之中流連忘返。甚至擔心自己下一次帶著酒水再次回來憑弔的時候,滿塘並蒂的荷花它們的花瓣或已大半飄零,殘花狼藉的飄零於風雨之中,這樣的景象讓詩人何以面對呢?所以再留戀一下,再徜徉其中,讓我為這樣美麗的愛情、這樣痴情的男女,唱一首千古的讚歌吧! 有的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元好問用同一個《摸魚兒》的詞牌,既寫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又寫下「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我常想元好問是不是像有些學者質疑的那樣真的到故事發生的荷塘看過,他有沒有真地看過憂傷的並蒂蓮?或者像他說的那樣,那一年,他攜酒來到荷塘邊,看滿池荷花落盡,紅衣凌亂,看雨聲打在荷葉之上,滿池淚水,聲聲嘆息。這到底只是藝術的創作還是真實的生活?我寧願相信,因為27歲的他比16歲的他更加深惋、沉痛,而27歲的他又和16歲的他一樣有一顆赤子之心。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是在金末元初的動亂之中。他的詩歌創作大多數是即時的感憤之作,情詞在他三百多首詞作中其實只佔很小的比例,但只要有這兩首《摸魚兒》就夠了,也只有元好問能寫出這樣的兩首《摸魚兒》。元好問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在戰亂流離的生活之中、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他不計得失,收養了自己好朋友白華的兒子。他說「元白」本應是世交,從元稹和白居易那裡開始,就應該是這樣,所以他對白華的這個兒子甚至要超越對自己孩子的疼愛。孩子小時候得了瘟疫,眼見生命垂危,元好問在流離失所中,把這個幼小的生命抱在臂彎里,抱了整整六天六夜。第六天的時候,孩子發了一身汗,竟然奇蹟般地從死神那裡奪回了生命。這個幼小的生命後來在元好問的悉心培養下,他就是後來寫下了《梧桐雨》《牆頭馬上》,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沒有至情至性的元好問,也就沒有後來名揚天下的白樸。

後來清人趙翼盛讚元好問,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是那個不幸的時代,反而磨礪了元好問那一顆赤子之心;正是因為葆有那顆赤子之心,元好問才能寫出這樣千古不朽、至情至性的兩首《摸魚兒》。後人甚至評價第二首《摸魚兒》「問蓮根」更勝「雁丘詞」。作者對一對殉情男女的深切同情,對千古不滅的真摯愛情的讚美與珍惜,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哀感萬端。詩人對一對殉情男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千古不滅的真摯愛情的讚美和珍惜令人感慨萬端。詩人那滿腔同情之心、珍愛之意,字裡行間呼之欲出啊!比之《雁丘詞》,甚至讓人感覺更加哀婉沉鬱,詞韻也更為濃郁。

所以《詞綜偶評》中說,《問蓮根》一詞「綿至之思,一往情深,讀之令人低徊欲絕」,真是「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出自納蘭容若《蝶戀花·出塞》,「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來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文欣賞 的精彩文章:

降央卓瑪演唱倉央嘉措《那一世》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

TAG:古詩詞文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