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韻悠悠起 浮生故夢遠 楚漢爭霸:大秦之鹿,誰人取之

古韻悠悠起 浮生故夢遠 楚漢爭霸:大秦之鹿,誰人取之

古韻悠悠起 浮生故夢遠 (三 )

楚漢爭霸:

大秦之鹿,誰人取之

楚地無歌

夢嵐

吳中以南 渡船江畔

揭竿而起誓不甘平凡

巨鹿破釜沉舟

一往無前 諸侯皆膽寒

觥籌之間 千算一念

豪情辜負一場鴻門宴

火燒三月咸陽傾城湮滅

杯酒未暖 帳外楚歌四面

垓下一戰 十萬人終無返

昔日之約誰來兌現

憐身前弱冠 身後石棺

天上紙鳶 地下殘垣

兜轉人世間 逃不出一個圈

窮盡一生攬半壁河山

不過曇花一現

若故事不變

誰與我共演 下個千年

氣欲蓋世 力可拔山

無奈上天不肯遂人願

可惜命數已盡 壯志未滿

誰真的看穿 伊人為伴

眾聲嗟嘆

一曲悲歌道不盡遺憾

寧歸於平凡卻為時已晚

孤身一人 策馬最後一戰

無須自憐 短暫浮生

若山無力回天依然無怨

願左手痴纏 右手枯禪

一聲長嘆 一刀兩斷

但憑一寸執念 換一半心安

書自傳縱然閱盡千帆

獨留空白一頁 莫問是劫是緣

驚鴻一瞥 已是永遠

茫茫荒野無邊

我雙手沾滿的是誰的鮮血

成王敗寇無言

要如何埋葬那段崢嶸歲月

明明近在眼前

又憑什麼忘卻該拿什麼懷念

就算快馬加鞭也追不回的時間

繁華不再留戀 故鄉已再望不見

就讓過往塵封在烏江岸邊

隨後人祭奠 若能重來一遍

就讓我再看一眼

許久未見掛滿淚水

一張張年輕的側臉 憐身前弱冠

身後石棺 天上紙鳶 地下殘垣

兜轉人世間 逃不出一個圈

窮盡一生攬半壁河山

不過曇花一現

若故事不變 誰與我共演

只願 莫問是劫是緣

驚鴻一瞥 已是永遠

《楚地無歌》是Ace組合的隊長夢嵐的作品,收錄在同名專輯楚地無歌中。歌曲描寫了一代霸王項羽從起兵江東,大破秦軍,成就霸業卻在片刻輝煌後被迫自刎烏江邊的起起落落。

GIF

一 大秦的誕生

楚漢爭霸,這段處於秦漢之間的歷史故事,戲曲里有它,史書里有它,影視作品裡也有它,只要涉及秦漢史的討論,它就從來沒有缺席過。楚漢爭霸的核心,大家應該都很清楚:「秦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者無非是以項邦二人為首的諸侯,但是,秦朝這頭鹿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秦國,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的建立之初:周朝開創了分封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將土地劃分給不同的諸侯,由他們控制疆域內的一切,成立諸侯國。而首都和首都附近的富饒地域,則由周王直接控制,被稱為王畿。而諸侯國則擔負著按時覲見,朝奉納貢,以及在危難時保衛王畿的義務。舉例來說,烽火戲諸侯雖然是一場鬧劇,但是也顯示了周幽王時期諸侯們還是嚴格承擔危難拱衛王畿的任務的。

而秦國,就是周朝初的諸侯國中的一個。有一個說法是,秦人的始祖叫做「棄」,意思不言自明,以此解釋了秦國的位置為什麼在較為荒蕪的西北地域。這種說法無從考證,自然也不知真假。但是秦人的始祖來頭顯然比這大些:據記載,接受封號秦的人,姓嬴,是玄帝姬顓頊的後裔,封地在今陝西西安(如果說連三皇五帝之一的玄帝的血脈後人都是「棄」的話,我確實不知道誰的血脈應當要…),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但是,這時候的秦國僅僅是秦國,就我看來,還沒有被稱之為大秦的資格—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分別是齊晉楚吳越,無論是齊桓公尊王攘夷擊退異族時,晉文公遵循諾言退避三舍時,楚莊王挑戰王室問鼎中原時,闔閭大勝越國成為霸主時,還是勾踐卧薪嘗膽報仇雪恨時,秦國都安靜的待在這片大地的西北邊陲,彷彿歷史的進程都與它無關。

但是變法改變了一切。春秋之後的的戰國時代,特別是三家分晉過後,新誕生的國家同樣也要追求霸權和地位,使原本就激烈和不擇手段的爭霸活動更加白熱化。為了奪取霸權,諸侯們將目光投向了更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措施—變法。最早的變法在魏國施行,效果不可不謂之立竿見影。於是各國紛紛效仿,趙國、楚國也開始將變法提上議程—趙靈王胡服騎射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秦國眼見各國的變法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效,也希望通過變法在爭霸中佔有一席之地,於是秦王下令廣招賢才,以在秦國推行變法,但久久不見人選。如果歷史就這樣發展下去,秦國會因為停滯不前繼續在邊陲腐爛,揮劍決浮雲的會是另一位諸侯王。但往往諷刺的是,惡魔往往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在這一幕情景劇中,最早變法的韓國創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惡魔,更是屬於整個戰國時代的惡魔。韓國的相國在死前曾告誡韓王:「在我國,有一位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年輕人,名叫公孫鞅。請大王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就殺死他,以免他成為我國的禍端。」最後韓王決定殺死這位年輕人。公孫鞅聽到了消息,連夜出逃至秦國以保性命。秦孝公與他暢談許久,十分賞識他,於是命令他在秦國推行變法。公孫鞅因河西之戰有功在秦國獲封商邑,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商鞅。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變法不是最先開始的變法,但是它的措施之激進,作用之強大和影響之深遠都超出當時歷史時代所能容納的範圍,更使秦國一躍成為國力最強的國家。商鞅變法第一個措施:廢井田制,立土地私有制。短短的幾個字,確立了綿延數千年的我國的封建制度的經濟根基:土地私有制。這在當時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雖然各諸侯國變法,但是大體上還是遵守井田制的。什麼是井田制?一塊屬於貴族的土地劃分為九塊,其中最富饒的一塊的由奴隸耕種,收成全部由貴族享有。但是奴隸可以耕種剩下的八塊土地,收成由奴隸所有,如同井字一般。這就是周朝的土地基礎制度。商鞅將它全部推翻,設定土地私有制,打開了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雖然造成了後世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分化現象,但就歷史的進程來說總歸還是個進步的制度。

第二個措施更為直接,商鞅把土地和對外戰爭聯繫起來:獎勵軍功,按照軍功封賞土地。而諸侯爭霸的主要形式是戰爭,這個措施讓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變得極其可怕,說是虎狼之師不為過。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齊之技擊難當魏之銳卒,魏之銳卒難當秦之武兵。」(齊策)這話什麼意思呢?齊國的格鬥技巧是非常精湛的,但是擁有這樣的格鬥技巧的齊國軍隊不是魏國軍隊的對手;但是這樣的魏國軍隊,也抵擋不住秦國的武士。別的國家的軍隊上戰場,看到的都是持劍的敵人,而秦國的軍隊看到的都是土地和爵位:秦軍士兵上戰場悍不畏死,得到越多敵人的頭顱就代表能得到更高的爵位和更多的土地。至於變法的其他措施,戶籍制度、連坐之法和剝奪舊貴族的既得利益,那就是別的故事了。

如此領先的制度和可怕的軍隊,真正意義上的大秦誕生了。變法後,秦國的國力已經膨脹到六國聯軍不敢仰關而攻秦的地步,大秦將中原一統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 大秦崩後決雄主

相對於大秦的漫長的崛起之路來說,它的倒塌實在是太快了。就好比我們上一秒還震驚於秦朝那些造福後世的措施與制度,以及它的開創者的氣魄與雄才大略;下一秒它就已經崩塌在時間的車轍里。在戰國時代,秦雖然先滅的不是楚國,但毫無疑問遭受了秦國最多的摧殘的是楚國:國王被扣押在秦國直到去世,屢次三番遭受到秦國的攻打;張儀所承諾的的六百里土地變成六里更是秦國將楚國視若無睹的典型象徵。於是有人悲憤不已的寫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遭受到苦難而後亡國的楚人無論人數幾何,推翻秦朝的一定會是他們。嚴格來說,這句話可謂是一語成讖:先揭竿而起,點燃反抗的火焰的陳勝與吳廣,所建立的政權號為「張楚」;而給予秦朝決定性一擊的巨鹿之戰的將領—項羽,建立的政權為西楚。而且更為巧合的是,項羽正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

陳勝吳廣起義

項羽,而今宿遷人,秦朝末年率八千子弟兵出江東,欲奪天下。史料記載,項羽儀錶堂堂,勇猛過人,目有雙瞳且天生神力。力能扛鼎一詞就是形容項羽的:古時把東西放在肩上,那叫kang;舉過頭頂,就念gang。由此可見,項羽比起那位被鼎壓死的秦武王要好的太多了,他那是真真切切的舉起來了還全身而退沒被壓死。 這樣我們就初步對項羽有了個印象:天賦異稟,勇武過人。但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項羽是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和不能容才的,由此輸給了知人善任、仁德和從善如流的劉邦。但是在我的角度來看,就算我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劉邦作為最後的勝者極有可能被美化被神話,從留存下來的記載中,我還是更傾慕於項羽並且我不認為劉邦優於項羽,當然,我同樣尊重劉邦,也尊重他的獲勝手段。

我們拋開家世和個人勇武不談(這已經是劉邦遠不如項羽的地方了),就論韜略、志向和軍事才華等等方面。一個被談論爛的老段子又要被拿出來,那就是秦皇南巡時兩位主人公對秦皇的態度:項羽見到秦王,轉頭對叔叔說:「彼可取而代之!」嚇得他叔叔給他嘴捂住就跑。而劉邦則是滿心嚮往的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這個一個是嚮往,一個是自信自己能比秦皇更好,能取代秦皇。要說劉邦在志向上比項羽強,這個我是不信的。更明顯的的例子:項羽在年少時他叔叔教他劍技,他不學;教他書,也不學。他叔叔氣急敗壞,問他要學什麼,而項羽的回答讓我渾身一震:「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學寫字,只能夠記自己的姓名,劍法只能用於對敵一人,我要學就學能敵萬人的本事!小小年紀,已有帝王之勢!而這個年紀的劉邦在幹什麼?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

而在軍事才華上,項羽是不世出的奇才—巨鹿之戰是少有的以寡敵眾還贏得乾淨利落的戰役,以兩萬楚軍打敗四十萬秦軍;而項羽的對手也極其恐怖:秦朝名將章邯與王離。大家可能很難體會這兩人的恐怖:章邯被稱為「秦朝最後一員大將」,是秦末時期政府的軍事支柱,扼殺許多的反秦義軍,陳勝就是被此人擊敗並殺死;而王離知名度相對較低,但是並不代表王離實力弱—王離隨父從軍,戍邊有功被封為武城侯,而類比一下,上一個同樣戍邊有功的秦朝的大將叫蒙恬。本以為是強強對話,結果是雞蛋碰石頭:王離的部隊被全殲,王離本人被項羽俘虜,而章邯的二十萬大軍在戰敗的絕望之中選擇投降。項羽得勝後被立為上將軍,在轅門召見各路諸侯,諸侯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至於當時的劉邦,是不是膝行而前的一個,我們也無從知曉。

巨鹿之戰

三 姜還是老的辣

人們總把項羽和劉邦放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由此得出項羽的性格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於是對劉邦的老練也好或者說善於拉攏人心也好倍感推崇。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點:誰告訴過我們劉邦和項羽是在同一水平上較量的?若是把年齡調整至同一水平,項羽實在是太耀眼了,別說劉邦,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那麼重點來了,項羽起兵時24歲,而劉邦起兵時已經46歲了。雖然項羽在各方面都碾壓劉邦,但惟獨在兩個方面不如劉邦:演技和心智程度。

演技在這裡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我能想出的自認為比較妥帖的形容詞。劉邦能容納賢才嗎?我看未必。在需要他們時,劉邦給他們禮遇,而平定天下後就一腳踢開。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這個想法,劉邦殺功臣的速度堪比朱元璋,對於一直忠心耿耿支持他的蕭何都動過殺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這句話擺出來,如果我們再說劉邦能容人未免有點打臉的味道。那如何解釋在楚漢爭霸時,劉邦種種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行為?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給出合理的解釋,只能說那是演技,因為需要他們,所以做出這樣一個行為:比如說對韓信。韓信當時作為第三股勢力,是有能力左右勝局的。為了增加自己獲勝的籌碼,劉邦可以放低姿態將韓信拉到自己一邊,但如果韓信沒有利用價值了就一腳踢開。我更傾向於把劉邦的容人看作是看清局勢後的表演。說到容人,我想再提提項羽:在鴻門宴上,樊噲直闖營帳質問項羽,而貴為上將軍的項羽沒有怪罪,反而驚嘆於樊噲的氣魄,讚歎道:「真壯士也!」並賞酒賜肉。對於敵對勢力的人直闖中軍大帳並喝問自己的行為,項羽並沒有放在心上反而讚歎其的膽識,這不像是不能容人的樣子。究根問底,項羽還是過於年輕。不過我們仔細想想,誰在20多歲的時候能會這一手?

鴻門宴

當時有人向項羽建議,駐軍關中,大事可定。但項羽不願意,要率軍回家鄉,並說:「富貴不還鄉,若錦衣夜行也!」於是那人怒極,罵項羽是穿著衣服的猴子,項羽得知後就把他殺了。而人們就從這件事里得出項羽剛愎自用、暴虐無常的的結論。我當時就非常不解。第一,一個20多歲就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想回家有什麼錯?好比我們賺了大錢成了大事,春節回家讓家鄉人知道讓父母開心這有什麼錯?那劉強東還回家修路捐款祭祖呢,怎麼就沒人說他?怎麼就成了剛愎自用?第二,剷除意見與自己不合的人是亂世爭霸的標配,也是領導者確立自己權威的方式之一,比如曹操的夢中好殺人或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楊修。為什麼在項羽這裡就如此的顯眼,值得大書特書?項羽當時作為軍事最高統治者,諸侯的龍頭,如果不殺雞儆猴,人人都可以罵他猴子,上將軍威信何在?如何帶兵打仗?

而眾所周知,心智程度更是個隨年歲增長的能力,是上天對你失去歲月的饋贈。項羽無論再怎麼優秀,他的心智也是20多歲的人的心智,就算在同輩人中出類拔萃,在大你20多歲的人看來,你也是個小孩。這多經歷的二十多年的歲月,就成了劉邦制勝的砝碼。劉邦可以沒有驕傲,在勢弱之時接受項羽的領導,在面對項羽的逼問時放低姿態,甚至在項羽拿他父親做人質時毫不在意,也可以不遵守彼此之間的諾言,像個無賴一般。但是項羽不行。他是項燕的孫子,背負著江東父老的期待,他是個年輕人,一腔熱血,沒有驕傲和血性,他就不可能是那個可以取代秦始皇的大楚少年,他就不可能是那個英姿颯爽的上將軍,他就打不贏巨鹿之戰,他就失去了他之所以稱之為項羽的東西。他實在是太驕傲了,他雖然知道劉邦是大患,說是要在鴻門宴上把劉邦解決掉,但是他內心還是覺得這種方法並非王道,因此給了劉邦逃走的機會;他驕傲到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在明明可以逃走的情況下依然自殺了。平心而論,如果當時項羽渡河了,以江東的人口稠密程度和富足程度,是有可能將劉邦掀翻的。但是他的驕傲和榮耀已經成了他的枷鎖,他不能放棄他一直堅守的東西,所以他選擇了自殺。項羽的敗亡也是我最討厭的歷史結局之一。

項羽自刎烏江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項羽和劉邦誰更配得上英雄這個稱號?我沉吟良久,回答他:「大家都把劉邦的行為稱作典範,讚歎於他的能屈能伸,讚歎於他的知人善任,讚歎於他的謀略,讚歎於他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死裡逃生。但是你們也可能忽略了他的知人善任有可能是老油條的表演,而項羽也並非不能容人;他的能屈能伸有可能是因為他領先項羽二十多年的時光,也有可能是他做過無賴與混混,沒有驕傲也沒有熱血;他的謀略如此顯眼,可能是因為他沒有遵守諾言,而項羽遵守了諾言;他的逢凶化吉死裡逃生有可能是劉邦註定要成為帝王,也有可能是項羽的驕傲和榮耀讓他更希望在正面擊敗劉邦,而不是在宴席上殺死他。不管這是謀略還是運氣,是演技還是真的惜才,是驕傲敗給了無恥,還是熱血的少年敗給了老謀深算的長者,劉邦最後成為了漢家帝王,而項羽則永遠是那個缺憾的霸王。如果要我選誰適合做統治者,我會選擇劉邦。但是如果要選英雄,我選項羽,那個至死都是少年的上將軍,他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夢最後也沒實現,烏江的水至今鮮紅且沉重。不過無論如何我都很感謝他們二位,在替項羽惋惜的同時,我也尊敬劉邦,這兩人都是天縱之才,留傳奇給歷史,書人生在河山。」

(配圖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人們常說,凝視深淵,深淵將回以凝視,與巨龍纏鬥,自身也將變成惡龍。這公眾號和裡面將出現的文章,喜怒隨心,落筆寫史。一個不願被生活改變的少年,在寫他願意寫的故事。

文:陳茂南

編輯:葉矞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國囈語 的精彩文章:

TAG:南國囈語 |